2011年3月26日 星期六

爸爸給我的財富

朱台翔
 半年前,有一天,我爸爸和我的眾姊妹們在我們家聚會。吃完飯,我教大家盤腿打坐,但教了半天,她們都盤不起來。我看了看坐在一旁已經九十歲的爸爸,心血來潮地對他說:「爸爸,你來試試看!」爸爸笑一笑,說:「我習慣了。」這一句話聽起來有些答非所問。我還來不及追問,就聽到有人說:「年紀這麼大了。」有人說:「說不定爸爸可以。」又有人說:「小心一點。」一陣混亂中,爸爸已經坐在地板上了。
 他把右腳墊在左大腿下,左腳架在大腿上,一面笑瞇瞇地說:「我平常就這樣坐。」他能這麼輕鬆地坐下來,大家都覺得他有些厲害。不過,他的坐法是單盤,比較容易。當時,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那樣說,但我還是說了:「爸爸,你把右腳也架上去。」我的意思是要他雙盤。話才一說出口,就引起所有人的反對。有人說:「不要開玩笑!」「年紀大了。」也有人直接制止:「不要!」可是,就在這個時候,爸爸毫不費力地,已經把右腳架在左腿上了,動作俐落而又明快。更厲害的是,他不但兩隻腳的腳心朝上,兩條大腿幾乎是平行的。
 所有的人都鼓起掌來,大叫:「爸爸好厲害!」或許是被鼓勵得有些高興,爸爸竟然用雙手撐著地板,雙腿保持雙盤,身體懸空,以手代替腳,在地板上滑行,滑過來又滑過去。這樣的動作再一次地引起全家人的歡呼。
 就在家裡的氣氛還熱呼呼的時候,爸爸把臉湊過來,小小聲的說:「我能夠活到現在,就是心裡一直像一個小孩!」
 儘管這樣,爸爸的身體還是老化了,各個器官開始慢慢衰竭。前一陣子住在醫院裡。我每回去看他,他只要有一點點力氣,就一直說我的好處,而且,最後總是會加一句:「你是爸爸的光榮。正派、正直!」他提到我姊姊:「熱心快腸。」提到我先生:「新學問,舊道德。」
 有一天,我突然想到,從我有記憶以來就沒有聽他罵過任何人或對哪個人說過任何一句重話。他總是能看出每一個人的優點,不但說給那個人聽,也會說給其他人聽。
 隔天,我把我的感覺寫給爸爸看。我之所以用寫的,一方面是因為他有些重聽,另一方面是因為有些話說得大聲,就少了一種味道。我跟他說,他能看出每一個人的優點的這個特質將會永遠地影響我,這是他留給我的最大的財富。爸爸看了非常高興,說:「對!對!對!」並且說:「我這一輩子很滿足了,沒有遺憾了!」
 當天回到家,打坐時,我給自己一個承諾:從現在開始,不在任何人面前批評另外一個人。同時,把握住機會欣賞每一個人。如果我能實踐我的諾言,再加上「心裡一直像一個小孩!」那麼,我就不僅擁有了也善用了爸爸留給我的「財富」。
 
編按:本文刊載於《人本教育札記》201

如何使兒童遠離電磁輻射?

【綠生活】
◎陳椒華
(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理事長、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副教授)


許多家長給孩子們手機以方便連絡,我們也看到電視上許多廣告一再鼓勵民眾使用手機,然而學生幼童使用手機安全嗎?是否有電磁輻射危害?至於目前也有越來越多學校、行道樹、捷運站廣設有無線上網AP,無線上網AP安全嗎?電腦發出電磁輻射安全嗎?希望家長與老師們能多加關心這個新興的環境危害因子:電磁輻射。

十六歲以下,少用手機!
近幾年來,已有許多學術報告(註一,http://www.powerwatch. org.uk/science/studies.asp)提出手機等電磁輻射發生源將影響民眾之自覺症狀與健康,包括頭痛、睡眠干擾、記憶力減退,嚴重者亦包括腦瘤罹患增加等;而對於學習與發育中之學生幼童,包括英國、比利時、德、法、俄羅斯等政府,皆公開提醒十六歲以下學童應少用手機。

二○○八年七月二十三日,美國癌症權威專家「匹茲堡大學癌症研究所」所長赫伯曼,向近三千名同仁發表備忘錄,他表示,使用行動電話罹患癌症的機率可能比較高,兒童除非萬不得已,最好別使用手機,原因是他們的腦部還在發育。而成人講手機時,最好是使用無線耳機或免持聽筒,而使用手機時應該固定左右換邊,避免放在某一邊的耳部太久,講手機時不要太貼近頭部。
赫伯曼也提醒手機用戶,寧可先採取安全行動,也總比罹病後才懊悔來得好;更不要在公共場合使用手機,原因是少讓他人曝露並接觸到手機的電磁輻射。

根據學者研究指出(同註一),手機的電磁輻射可能損害腦血管障壁(blood-brain barrier,簡稱BBB)。腦血管障壁也稱為血腦屏障或血腦障壁,其指在血管和腦組織之間有一種選擇性地阻止某些物質由血進入腦的「屏障」。如果腦血管障壁損壞,有害物質易侵入腦部引發病變。根據二○○七年的研究報告(註二,Occup Environ Med. 2007 Sep;64(9):626-32. Epub 2007 Apr 4),使用手機超過10年,會使罹患腦瘤或聽覺神經瘤的危險性增加二○%;若只用同一側,危險性更將會提高到二○○%。

二○○七年的《美國流行病學期刊》,刊出以色列於二○○一至二○○三年間的研究,表示每月使用手機超過二十二小時,罹患腮腺瘤的風險會提高近五○%。


無線上網的安全顧慮
二○○八年六月,法國巴黎已有四所大學關掉圖書館的無線寬頻AP,因自二○○七年底設置無線寬頻AP以來,已有許多館員表現電磁輻射危害症狀(註三,http://www.connexionfrance.com/news_articles. php?id=173);
而英、德、加拿大、奧地利等許多國家之家長、老師及醫師,也相繼提出不要使用無線上網。

因許多高頻電磁波暴露傷害報告出現後,一些學校已捨棄無線上網。包括奧地利薩爾斯堡市之衛生單位建議學校、醫院不要無線上網;德國教師聯盟連署要求學校不要無線上網;二○○六年,包括加拿大 Lakehead University以及英國的Prebendal School,Ysgol Pantycelyn School和Stowe School等校園,也禁止無線上網,建議應確認無線上網之可能有害性,在未確定其安全無虞下,宜先採有線上網。

目前許多家中設置之無線寬頻AP一插上插頭後,就如小型基地台般,會發射高於背景值萬倍以上的電磁輻射,而電腦本身亦會發射出電磁輻射。許多無線寬頻AP多放置於電腦桌旁,是學童可能接受到之強大電磁輻射來源,故應提醒民眾應至少遠離無線寬頻AP三公尺以上。


為何電磁輻射有害?

電磁場(Electromagnetic fields, EMFs)或電磁輻射(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MR),一般泛指電場、磁場和電磁波的總稱,簡寫為EMF.(=Electric, magnetic, electromagnetic fields)。除了自然界的電磁場,常見的人為電磁場或電磁輻射來源,則有極低頻電磁場的高壓電纜、家用電器,或是發出射頻電磁輻射的手機基地台、氣象雷達等。

相較於近乎靜止的地磁,頻率60Hz的交流電所產生的極低頻電磁場,電流交替變換,當電流通過輸配管線進入人們生活中,交流電場便由各種電力輸送線或其他裝置產生,即可能會對人體或其他生物造成不良影響。

此外,雷達、基地台等頻率大於10KHz設備,亦會產生電磁場。紅外線、無線電波、微波及手機電磁波等,屬於中、高頻電磁波,可透過發送設施進行傳送,通稱為射頻電磁輻射。

許多會產生電磁輻射的設備,在人們不經意的情況下,進駐生活而不自知。例如,走在路上容易看見的變電箱,乃至於變電所、變電站,負責將高壓電轉換成家用電壓;儘管上頭標明了「小心觸電」,但長期暴露在極低頻電磁場可能造成兒童白血病或致癌,卻鮮有人知。另外,包括吹風機、電磁爐等家電,亦會產生相當強的極低頻電磁場,使用時應至少保持三十公分或一公尺以上的距離,避免健康受到危害。

相較於家電、高壓電纜,若能夠察覺並主動遠離電磁場產生源,就能有效降低影響,射頻電磁輻射由特定傳輸設備向外發射,比如廣播電台、手機基地台、無線網路AP,反而比較不容易防範。因此,除了減少使用相關傳輸設備,如少用手機、盡量改用有線上網,或至少與訊號來源保持3公尺以上的距離,更需要適當規範,使這些設施遠離人居。



防範手機電磁輻射須知 ◎陳椒華
一、孕婦、十六歲以下學童、老人、病人非緊急情況應少用手機。
二、成人手機使用時間每次不超過三分鐘,每次間隔宜三十分鐘以上。
三、手機訊號不好時勿使用手機。
四、最好用耳機或喇叭發聲方式,勿將手機貼近頭部、眼部、胸部、生殖器官。
五、應交替使用手機、左右換邊,避免放在某一邊的耳部太久。
六、儘量不要在公共場合、電梯裡、人多處使用手機,以免他人受到電磁輻射暴露
七、老師、家長應鼓勵學童非緊急情況不使用手機。
八、儘量靠窗使用手機,而手機在靠窗一側。
九、依預警原則,業者應提出使用手機無害證明,否則應禁止其進行任何手機無電磁輻射危害之廣告。





◎ 原文刊載於人本教育札記232期
古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 說:" 真正困擾我們的, 並非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 而是我們對那件事的想法."

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

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曾說:「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從中獲得生命的力量,直到人生的盡頭。」

2011年3月24日 星期四

音樂銷售點
三芝二號倉庫展場
三芝鄉中山路一段四號
訂購一套六百 運費$70
訂購電話 (02)26363000
營業時間 週一至五12:00-6:00
                週六日11:00-6:00

健康的秘密

摘自人生的四大祕密 

作者/亞當.傑克遜 

原文作者/Adam Jackson 

出版社/商周出版

祈禱會帶來神秘的力量,一種不可言喻的力量。若能善用這股力量,可以提升靈魂與元氣,克服心理障礙,治癒身心疾苦。並且,如果祈禱誠摯而意志堅定的話,奇蹟也許會發生──作為禱告的回報。

*    *    *   

「我的困難裡沒有禮物,生病可能帶來什麼『禮物』?」年輕人虛弱的問。
中國老人:「痛苦如同黎明前的黑夜,將會為生命帶來更多的喜悅和希望。比如,生產的痛苦孕育出自然界最偉大的奇蹟──生命,這就說明病痛為什麼會帶來這『健康』的禮物。」年輕人迷惑了,心想:「病痛怎嚜可能帶來健康?」但還沒來得及問,老人就繼續說道:「病痛只是身體發出的疾病報警信號。例如,傷風或發燒就是身體發出的一種信號,藉此告知你,身體正在跟入侵的病菌對抗。肚子痛則是身體向你發出預警;你吃錯東西了:背痛是身體在提醒神經太緊張了,需要休息了。你瞧,病痛是我們真正的朋友;它們是上天派來的信差,當身心出現問題時,由它們告知我們。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學會接收身體像我們發出的這些訊息。」
「試想一下,如果你無法感覺到任何痛楚,你的生命會是什麼樣子?你會連自己怎麼死的都不知道。可能有一天你坐在火爐旁,低頭卻發現手臂已經被燒壞了,因為你聽不到身體發出的痛楚聲音,告訴你該把手臂移開。」
「一般人都認為病痛是他們最糟的敵人,因而想方設法要消除它們,或通過藥物抵抗它們。然而,這並不能解決問題,如果導致疾病的原因沒有根除,就等同於治標不治本,病情只會繼續惡化。最後,愈來愈依賴藥物以抑制痛楚的結果,往往會引發更多的問題和副作用。」
「很少疾病是不治之症,」老人說,「很多被宣告無法治好的病人,其實是不願意康復的人。」
老人說:「萬有引力是自然界的許多定律之ㄧ。萬物皆有定律,宇宙間沒有什麼事是碰巧發生的。健康和疾病也不例外。擁有健康,是因為我們遵循了生命的自然定律,罹患疾病則是由於我們違反生命的自然定律所導致。試想,抽菸的人會有健康的肺嗎?」
「當然不會有」年輕人回答。
「總是吃不健康食物的人,能吸收到充足的營養嗎?」
「不會,我懂你的意思了。」年輕人說,「可是,那細菌和病毒呢?他們會引發疾病,跟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呢?」
「細菌和病毒必須依附在媒介上才得以存活,」老人解釋道,「病菌只在不健康的環境中才會滋長。如果你保持房子乾淨清潔,病菌就無法容身,因為它們在潔淨的環境中無法存活。」
「可我們還是難免會接觸到細菌」年輕人說。
「細菌本身不會導致疾病。如果說髒亂的居家環境會成為病菌傳播的媒介,使得細菌在其中生存滋長;那麼,不健康的體內環境則是病菌再體內傳播的媒介。病菌無法在潔淨的健康環境中生存,同樣,細菌也無法在健康的體內環境中活動。」
「人們對於病菌有過多的恐懼,卻忽略了病菌的傳播途徑。只要消除病菌賴以存活的媒介,我們就有可能遠離病菌。」
「這是健康的生活之道。因此,想要治癒疾病,恢復健康,首先要從改變生活習慣開始,以遵循生命的自然定律。」
「你看那兒有位先生,」老人指著坐在另一排椅子上的一名男子,說道,「他從十年前開始,每個星期都要承受偏頭痛之苦,這起因於他得飲食習慣,他吃很多巧克力、乳酪和肉類食品,而且每天大量飲酒,他大可以藉由改變飲食習慣,避免引起偏頭痛。可是,他偏偏選擇用藥物來抑制疼痛。」
「一年後,它需要更多的劑量,但這種特效藥物的副作用會使血壓上升,所以他又服用另一種藥來控制高血壓。現在,動脈已經硬化,這病不但損害他的心臟,也完全破壞了他的生活品質,他每天必須服用藥物,但心臟\虛弱到快步行走都不行,更別說跑步了。於是,他要求醫生為他動手術裝一個電子心臟節律器,以強化心臟功能」
「但他還是得繼續忍受更加劇烈的偏頭痛,發病次數也更頻繁。今日的苦果起因於他選擇抑制疼痛,而不是針對病因真正去解決問題。」
「有效的治療並不是透過藥物實現的,我們不能從藥罐子或醫生的手術刀中找到健康。當然,我並不是透過藥物實現的。我們不能從藥罐子或醫生的手術刀中找到健康。當然,我並不是否定所有的醫學治療。在緊急情況下,現代醫療可以救人一命,但急救療法不能創造健康。身體以外的任何東西都無法治療疾病或創造健康。」你有權利選擇過健康或生病的生活,意識到這一點,即是邁向健康之路的第一步。接著,你也擁有了改變現狀的力量。
「人不但有自我療癒的能力,更能常保健康…..只要改變生活型態、嘹解自然的運行法則。為自己的身體狀況負責。沒有其他人可以為你的健康負責,包括醫生、父母、老師、心理醫生等。接受這種信念,就意謂著你做好了戰勝疾病的準備,這時健康就已經離你不遠了。」
「我們都有戰勝病魔,常保健康的能力。健康就是精力、能量,是生命的喜悅及財富」
「萬事萬物皆有定律,包括你的健康在內。只要遵循健康的自然法則,就可以戰勝病魔,恢復身心的安康。這些法則包含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請記住,要驅除疾病、恢復健康,首先必須做的最簡單、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排除病因。只要排除了病因,就一定能驅除疾病。如此類推,每種疾病都有其相映的治療方法,如同每個問題都有相應的解決之道。」
「【聖經】裡就寫道:『提出要求的人,就會被給予;門為敲門者而開,而去尋找的人,必會找到。』因此,全心全意去尋找健康,你必定會得到它。」

頂果欽哲法王:
不管你做什麼
都無法滿足每個人
在利他之前要使自己更完善
而要使自己完善則必須先切斷三種繫縛---
服從權貴、無濟於事地助人以及人云亦云

死亡.奇蹟.預言


摘自死亡.奇蹟.預言
  • 作者/Dannion Brinkley/
  • 原文作者/Dannion Brinkley
  • 譯者/羅若蘋  出版社/方智
  • 作者是一個從陰陽界往返了兩次的人,分享了117件預言的啟示,而其中95件至今均已實現。以下文章是光靈透露給他的訊息:
我驚訝的發現,光靈其實是不顧一切想要幫助我們。這當然不是因為我們是好人,而是因為如果缺少地球上這些心靈進化的人類,他們就無法在他們的世界裡獲得成功。一個光靈告訴我:「你們人類是真正的英雄。所有到地球上的人都是英雄,因為你們做的是一些其他靈體沒有勇氣做的事。你們在地球上和上帝一同創造世界。」
第十三個光靈回答了我的問題。我猜他的地位在其他光靈之上。他的顏色比較強烈,而且其他的光靈似乎都聽從於他。他的特質包含了其他光靈的情緒,並且從他身上的光芒表現出來。
他不發一語,僅由心靈感應告訴我,我剛才看到的情景都是未來即將發生的事,但是倒也不見得全都無可轉圜。
他說:「人類事件的過程是可以更改的,但是人們先得了解自己。」他再一次的向我表示,他們相信人類是偉大而有力的靈魂個體。
他又說:「你們有勇氣在上帝創造的世界裡,展開冒險的旅程,藉此拓展自己的生命。在我們的眼裡,每一個到地球去的人,都是偉大的冒險家。」
他接著告訴我到地球去的目的。他說,你去那裡是為了創造心靈資本主義。你在這個即將成型的系統裏,將扮演改變人們思考過程的角色。告訴他們如何仰賴自己的心靈,而不是一味地依靠政府和教會。宗教信仰當然不是件壞事,但是人們不該完全受它控制。人是偉大的靈體。他們只需要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愛。愛的道理很簡單。愛就是「己所欲,施於人」。
光靈告訴我, 我必須回到世上。回去創造能夠讓人們減輕生活壓力的中心。 光靈說:藉由這種壓力的減輕,人們才會「像我們一樣」,了解到他們是高等的靈體。他們內心的恐懼會減少,也會更懂得去愛別人。

2011年3月23日 星期三

有改變,才有開始

專訪音樂老師葉美杏
謝美萱/人本教育札記特約記者
 那是第一次的衝擊,葉美杏在法國留學期間,一個疑問不斷冒生:「這裡的老師怎麼對學生這麼好?」從小,對老師的印象就是嚴肅、打罵、權威,但在法國,從小學到高等教育的老師,卻對學生展露無比溫暖的氣質。當時葉美杏暗自想著,將來回國當了老師,也要讓學生嚐試這樣的教法
 第二次的衝擊,是有了孩子之後,葉美杏全家移民紐西蘭五年,當地人對待小孩的態度,再次翻轉了葉美杏的親子教養觀念。「不管你在紐西蘭的哪裡,人們都對孩子好溫和,每次我帶小孩出門,都很怕旁邊的人覺得他很吵,因為我的小孩在台灣就是常常被人家『嫌吵』的那種,所以我經常問身邊的大人,我的小孩是不是干擾到你了,但是每一次得到的回答都是:『他是小孩啊,小孩喜歡吵鬧跳動是天性,吵一點沒關係!』」。
 葉美杏說,這樣的回答不是偶然,幾乎他所碰到的紐西蘭人都是這麼說,就連公車司機、櫃檯小姐都對小孩很客氣,「他們好像都不把小孩當做小孩,而是當作一個很重要的顧客。」那種流動在公共場合的友善氛圍,讓葉美杏再次思考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有時候她甚至覺得,「我好像是從別人怎麼對待我的孩子過程中,學習怎麼對待他的。」
 有一次,葉美杏看見,一個韓國小孩對媽媽說:「你能不能不要對我大吼大叫,你看那些kiwi媽媽(奇異果媽媽,意指紐西蘭媽媽),他們都不會這樣對他們的小孩。」這番話葉美杏突然意識到,亞洲媽媽確實經常遠遠的叫喊、甚至命令孩子做什麼,但紐西蘭媽媽卻從來不這麼做,他們習慣走到小孩旁邊,蹲下來和他們說話
 這些畫面,就這麼經常跳進葉美杏的腦海中,和她原有的成長經驗對抗。她說,她從來就不是在友善氣氛下長大的孩子,也曾經覺得小孩就是要好好的「管」,但看到別人能夠這麼溫柔的和孩子相處,她也不斷思索自己的可能性。「小時候我也被打,但我知道那真的不是好方法,大人只是發洩情緒,對孩子來說卻是一輩子的傷。」她記得曾經有一次,為了忍住不在盛怒下責打孩子,她把情緒轉移到在自己身上,打了自己兩下,孩子一看到媽媽往自己身上打,就立刻跑過來抱住她,激動的說:「不要打!媽媽不要打!」她說,那一刻她看到孩子的恐懼和對媽媽的心疼,「這兩下如果是抽在孩子身上,不知道會留下什麼痕跡?」
 因為這些體會,葉美杏堅持要用更細緻的方式對待孩子,並極力避免上對下的權威,「如果是我做錯了,即使只是一點點口氣不好或比較兇,我一定會認真和小孩道歉,反過來如果是他做錯事情,但不明白錯在哪哩,我也會很仔細的說明給他聽。」她常告訴孩子:「犯錯並不可怕,只要是人,都有可能會犯錯。」如她所說,長期被別人責備或否定的孩子,要背負太多的心理壓力,唯有坦然面對錯誤,才能成熟一個人的人格。
 現在,兒子如果犯了錯,偶爾會自我解嘲:「我是人,不是神!」當其他同學做錯事時,他也不會嘲笑或指責別人不是,反而能夠更寬厚的去體會別人犯錯的心情。葉美杏欣慰的說,以前兒子好像常常聽不太懂她說的話,讓她氣得不知道如何是好,現在,他甚至能夠體會媽媽的心情,懂得體貼了!「這段路走來不易,但我很慶幸最後選擇了用不打不罵的方式和孩子相處,即使現在我做的還不夠完美,但我仍然很清楚,我是走在對的路上!」
 於是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人的改變,也看到教育的開始。
編按:本文轉載自2006427\
《人間福報》有改變,才有開始

2011年3月21日 星期一

無畏



朱台翔  有一天,晚上十一點才到家,一進門,就發現,有一隻叫「無畏」的貓有些不大對。我趕緊抱著牠出門找醫生,終於找到一家還沒打烊的獸醫院,醫生說已經脫水了。抽血檢驗,肝、腎都沒有問題,血糖指數偏高,要吊點滴。一方面,因為是機器打,沒有人照顧,再一方面,醫生隔天下午才會上班。既然,他說肝、腎都還正常,我就帶著無畏和檢驗數據回家了。  隔天一大早,帶無畏去平常去的獸醫院,醫生看了檢驗數據,說:「肝、腎都有問題。」雖然,她一再地安慰我說:「當然有希望。」但是,由她的一句:「我最怕看到這種往上吊的眼神。」我才驚覺到無畏已經到了病危的程度。 晚上,我再去醫院,吊著點滴的無畏看到我,雖然沒什麼體力,但還是馬上起身。我打開籠子的門,輕輕地摸著牠,轉頭問獸醫,「我可不可以抱牠?」時,牠卻為了要過來找我,一步踏空,直接掉到地上。我把牠抱在懷裡,輕輕地摸著牠的額頭。想到,牠才十歲七個月,我就捨不得,想到,牠還不算老,就肝腎衰竭,我就有很多的自責。  無畏在我懷裡,睡得像一個小嬰兒,牠是家裡唯一願意,並且喜歡我這種抱法的貓。只要是躺在我的懷裡,牠每次總是很放心地瞇著眼,喉嚨發出很享受的、呼嚕呼嚕的聲音,最特別的是,牠一定會把牠的左後腳穩穩地踏在我的手臂上。  抱著無畏,想著過去。無畏的爸媽曾經被寵物店用來繁殖、最後又被棄養,輾轉到我們家時,母貓已經懷有身孕。我還記得無畏是1996228日出生的,媽媽因為難產而剖腹,又因為近親交配,五胎只有兩胎存活。我依牠們的氣質幫牠們起名字,一隻叫「柔」、一隻叫「無畏」。  無畏從小喝母奶長大,到現在,都還跟爸媽住在一起,不知道是名字的關係,還是因為被愛得夠,牠真的什麼都不怕,很快地,就成了家裡的王,大大小小的貓都會讓牠幾分。  每天,天一亮,無畏就會用爪子碰我的手或是用頭撞我的頭,叫我起床,即使,我把頭、手都藏到被子裡,牠還是會把爪子伸到被子裡來,一直到把我叫起來為止。每次,為牠弄早餐時,我都會問牠:「你是屬雞的嗎?」牠非常能吃,又很聰明,不管有多少隻貓正圍著吃飼料,牠只要右前腳一伸,碗就會被牠勾到嘴邊。  一直以來,我最擔心貓得到糖尿病,所以,我定期地為牠們量體重。兩個多月前,可能是換了飼料的關係,幾乎每一隻都變重了,於是,我趕緊幫牠們減肥,除了把份量減到八成,同時,也縮短牠們吃的時間。  無畏從當時的四點六公斤減到三點六公斤時,我還有些得意:減肥成功!就在幾天前,我再幫牠量,發現牠只有二點八公斤時,還問過獸醫,「貓的標準體重是多少?」醫生說,三到三點五公斤。醫生特別問,牠食慾還好嗎?聽我說還不錯,她說,那就沒有關係。  我非常自責的是,這一段日子以來,眼看著無畏一直瘦下來,卻一點都沒有警覺性,甚至,其他的貓的體重並沒有什麼顯著的變化的這個事實,也都沒有讓我想到牠可能生病了。而這一點,是我最不能原諒自己的。  看到懷裡虛弱的無畏,我再一次地問醫生:「還有希望嗎?」醫生說:「當然有。」我抱著無畏,一直到過了醫院打烊的時間,才回家。  隔天,一大早,又趕到醫院,看到醫生面色凝重,我就知道事情不妙,趕緊打開籠子,無畏非常虛弱地對著我叫了一聲。我一摸,天哪!牠已經開始失溫了,醫生說,昨天半夜,牠的點滴掉了。我輕輕地、緊緊地抱著牠,看著牠那隻仍然踏在我手臂上的左後腳,一面想著,我希望,牠最後,能在我的懷裡離開這個世界。  上班的路上,想到,每一回,我安慰那些失去了貓、狗的主人,說過的一些話,我發現,沒有一句能安慰現在的我。我告訴自己,不要勉強,就全然地接納所有的、傷痛的情緒吧。  把事情做了一些安排,下午五點就去看無畏,醫生很貼心地問:「要不要考慮帶回家?」這是我從來都沒有想過的問題,生病了,不就是應該放在醫院裡接受照護嗎?醫生說,貓很戀家,回到家,牠會比較舒服。馬上辦出院手續。

 才被放到床上,無畏就跳下床,四處走動,儘管走得歪歪倒倒地,牠還是走到水盆旁邊喝了幾口水。我再把牠放回床上,看得出來,牠雖然很累,但有一種舒服的自在。  先生也趕了回來,我們把無畏放在床的中央,一人躺一邊,輪流輕輕地摸著牠的眉心和額頭。每當牠難受得抬起頭來呻吟時,我就把牠抱在懷裡,輕輕地對牠說:「你是我的心肝寶貝,而且,是永遠的心肝寶貝,在我的生命裡,沒有任何一隻貓能夠取代你。你這一生,雖然不長,不過,卻非常幸福。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但是,只有你才能幫得上自己的忙。我們陪著你,陪你一起度過這一關。」抱一陣子,再把牠放回床上,一面摸牠,一面不斷地跟牠說:「無畏,心肝寶貝,喜歡你唷,永遠永遠地喜歡你唷!」  陪著陪著,忽然發現,我一點都不傷心了,看看鐘,八點多,獸醫快下班了,我趕緊打電話過去,謝謝她。謝謝她建議我帶回家,無畏不但有「回到家真好」的安全感,而且,也不是孤單、寂寞地走最後的一程。

整個晚上,我和先生輪流地摸牠、抱牠、跟牠說話,一直到天亮。
 先生從來沒有請過病假,這一天,卻為了無畏,請假在家。我因為有一個非得要參加的會,所以,一定要出門。就在我要出門的那一刻,無畏還抬起頭,朝著我的方向叫了一聲。我跟牠說,「心肝寶貝,等我!」
 回到家時,無畏更虛弱了,當牠又一次地、難受地抬起頭時,我把牠抱在懷裡,牠大大地吐了一口氣,叫了一聲,就斷了氣。
 看著懷裡的無畏,我竟然有一絲絲的喜悅,我的心肝寶貝在我們的陪伴下,走完牠的最後一程。
牠無畏,我無憾。
編按:本文刊載於《人本教育札記》208期,主題是「發現歷史記憶,與孩子一起認識眷村文化」。歡迎訂閱,洽詢電話:02-23670151*234


再苦的生命都有出路

蕭紫菡
從不抬頭的少年
 一切都難,打從認識「零食」(綽號)的第一天起,許多事情幾乎都得在模糊的真相、與懷疑的信仰下爬行著。
 首先,沒有身份。警察局將零食轉介來人本時,這樣報告他的背景資料:這孩子兩個月前自己蹺家到竹東,告訴別人他出身於一個不幸的家庭,爸媽躲債去了。那兩個月,那戶人家又剛好非常喜歡他,決定跟社會局詢問領養事宜,一問之下,才發現他是失蹤人口。
 「他很壞,家裡明明非常溫暖,還蹺家。」他們說:零食的不幸是捏造的。
 於是,零食回到了學校,同時被少年隊轉介到人本「輔導」。
 「他真的好瘦,駝著背,頭從來不抬。」新竹辦公室主任慧貞,第一次看到的零食是這樣的。那次,慧貞推想,零食的問題或許出在他遇過不好的老師或大人,於是,她問零食是否需要課業輔導,她希望藉此讓零食接觸好的大人,零食客氣地說不要,「給我們一個機會吧,試試看,不要再說!」
 零食點頭了。但點頭的隔天,他又消失了一個月。
找、找、找  
 一個月後,他又回來了。那麼,轉個方向吧,慧貞開始到學校定期輔導,認識了零食的母親。在母親口中,零食是個「功課不好、愛打電動、流連網咖」的孩子,讓她非常困擾。確實,大家常常有幫忙零食母親找孩子的經驗。慧貞他們去網咖發名片,最後連網咖老闆都成了「線民」,為的是,多一些機會顧住這孩子,發現他更多的困難。
 從此,事情有了點微妙的變化。
 過去,零食的消失從來只招來指責,如今,多了一群奇怪的大人,如此積極想找到他、理解他。漸漸地,零食願意在網咖之外,來人本的新竹辦公室流連,只是,在辦公室,他一直堅持他「隱形式的存在」。
 「那時我們每天進辦公室,第一件事就是猜零食到底在不在,他總是可以用各種方式,讓你找不到,但你又感覺他就在這空間裡。」有時,你在櫃子裡找到他,有時,在桌底下他要待著,但不要被看見。
愛與關心也有到不了的地方
 除了白天,他連晚上都偷偷溜進去,門沒開,他破壞門鎖;窗戶關著,他打破它,補了一個,他打破一個,一次,颱風天,大風大雨從破掉的窗子嘩啦啦地落進一整晚,隔天,地板、桌椅、出版品全泡在水裡
 這下,連工作人員的心也尷尬了起來。慧貞說,「我那時也忍不住發脾氣,問他:『你憑什麼這樣對待我們?』」玻璃很貴,要不要加裝鐵窗頓時成了辦公室的難題。除了這些,零食偶而還會在辦公室偷東西,甚至偷外頭的電腦回來放,而每次跟他談過,他的承諾總是無法做到,他答應不再偷溜進去,甚至,慧貞告訴他,「你如果真的想進來,打電話給我,我會幫你開門」但,沒有,就是沒有。他做不到,打破玻璃後他低頭面對慧貞,但下一次,他就還要進來待著。
 抗拒,點頭,逃跑,再重覆。
 社會局也表示,這個案子已經結案了,他們不會提供零食安置。他只有這裡。
 其實,他願意選擇不在外頭晃盪而來這裡已屬難得。但,要怎麼談才會有用?他的回答到底是不是真的?當每次的承諾,都像是為下次的謊言背書時,要怎麼在每次細微的互動裡,繼續相信或期待這樣的孩子?
 答案,直到母親說出那些埋在家裡的事實,才隨真相浮出。原來缺乏瞭解,愛與關心竟是如此空洞!
恐懼中的生存
 父親家暴得嚴重。
 那是怎麼樣的一處地方?讓零食寧願用盡全力遁入一個沒有床沒有人的辦公室裡過夜,或者,在外頭流浪,一個月不洗澡,去大賣場、去廟裡偷吃東西度日,也不願在自家床上多待一天、一秒?
 慧貞第一次拜訪零食家裡,目睹一地的垃圾、地板是黏的。半晌,零食與弟弟一言不和,只見弟弟隨手拿起螺絲起子往零食戳去,更令人不忍卒賭的,是一旁母親的麻木及無言。一切赤裸而刺眼,而這樣的狀況,每天、每刻都在發生。
 才十三歲,於是,逃吧!要逃到哪不重要,重點是要逃離那個「最後總不得不回去」的家。自有辦法逃走以來,他用盡方式,哪都可去,也因此練就了很多藏、躲的功夫。「我們都說,要是在古代,他一定是個輕功好手。」慧貞說,有時,零食為了確定爸爸在不在家,可以在毫無工具輔助的情況下,從防火巷一路爬到七樓,先躲在陽台上看看爸爸是否回家了,確定不在,安全了,他才走進家門。
 輕功好手,扛著的不是江湖盛名,而是,一肩無以名狀的恐懼。
暴力下的靈魂
 「這是佷明顯的家庭失能,我們發現得開始和爸媽談。」慧貞說,她們開始積極和零食的爸媽接觸,告訴媽媽,家暴不是一件需要忍耐的事,她可以報警,她也必須保護孩子的安全。和父親談,請他不要打孩子。
 也許是人本來家裡太勤了,漸漸地,連原本不願意零食待在人本辦公室的爸爸,也願意接受協助,甚至,承諾不打小孩。一次,父親告訴當時的辦公室主任柏君,他之所以比較疼弟弟而不喜歡零食,是因為零食從小就是個麻煩的孩子,甚至曾經在家中玩火,燒掉了一棟房子;而偏愛弟弟是因為算命仙告訴他,以後他能靠的只有弟弟。令人難過的是,零食爸爸自己也是從小在父母偏心下長大的受害者,而受害者長大了,竟也成了加害者!
 父母些許的改變確實讓情況也有了改變。但,對零食來說,在過去龐大的恐懼陰影下,這一切改變都還不真實。一次,零食晚上又躲進人本辦公室,慧貞發現後跟零食說,爸爸已經答應不會再打他了,要他回家去,而且立刻打了電話要爸爸來接他。
 不料,在等待父親的那一小時裡,零食全身不停地發抖,唸著不要回家,一遍又一遍。慧貞回憶起那一天的那一刻,孩子的恐懼每分每秒都撼動著她的心,「我們就這樣一直看著他,當下,除了抱著他一直哭以外,心裡也不斷懷疑:『我們做的真的是對的嗎?』」
 多年後,零食已然忘卻那一天,但對於爸媽,他說,「就是我爸、我媽」,他「從來不知道什麼叫做親情」。
一切是不是徒勞?
 這樣的自我疑惑,偶而,隨著零食看似轉好的狀態下會平撫一些,但又撐不了多久便要面臨考驗。91年,零食準備復學,然而,過沒幾天,他又開始逃學、翹家、破壞門鎖、偷竊,進出警察局、少觀所。有時,母親會去領回他,有時不會。有時,警察會用電擊棒打他腳底板,說要替母親教訓他。
 媽媽說:「我真的沒辦法了。」
 爸爸說:「你看吧,跟你們說零食沒救了,你們花了那麼多時間,還不是沒用!」
 他們都希望零食被送進感化院(現在叫做矯治學校),只有慧貞極力跟當時的彭法官爭取。
 於是彭法官要求爸爸再給零食一次機會,但沒想到第二天零食又跑了,這時連慧貞都灰心了。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一次,慧貞為了零食,一個禮拜進出警局三次,那天,坐在警局裡,她已然筋疲力盡,之前,她是最堅持不要讓零食去矯治學校的,那天,她跟零食談起了矯治學校,零食深知那幾乎等同是在少觀所和警局的管教方式,他開始狂哭,說他不要去那裡,慧貞說:「那你告訴我你要去哪裡?」
 沒有答案,只有重覆的提問和哭泣。她氣他,她不想再上警局。
 從警局出來時天已經黑,慧貞記得那是個炎熱的夏天,黝黑的夜與熱空氣壓得人喘不過氣來,換她開始狂哭。她不忍心再苛求零食的爸爸,這樣的父親,目前的能量只有到這裡了,但零食呢?他還能去哪裡?在每次零食逃跑的日子裡,她總會很害怕,會不會有天聽到某個遊民死在路邊,臭到不行,而那人是零食?
 看不到未來,也沒有什麼可以期待。到底怎樣才是對孩子好?努力了好久,如果立刻選擇放棄也罷,但,偏偏又執著於抱著懷疑爬行。「你現在問我為什麼,我真的不知道。」慧貞說。
切斷恐懼
 沒有答案。懷疑襲擊而來,
沮喪而不安。
 這時,有人提到了希伯崙。
 「零食需要的就是一個正常的家,但我們沒有辦法提供,社會局也不願意,那時,剛好有人提到有個牧師開設的中途之家希伯崙。」慧貞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打電話去問,對方說,可以來看看。
 然而,希伯崙不是政府認定的收容機構,政府不會補助收容費用,於是慧貞又去找彭法官商量,最後,彭法官要求費用由零食爸爸每月支付。從此,零食去了希伯崙,一年。
 一個月後,零食回來看看人本辦公室。那時,大家非常訝異,那個蜷胸縮背的小零食,長高了,長胖了,還會抬頭看人了。
 「我跟他說:『ㄟ,你可以抬頭跟我說話了耶。』他笑著告訴我,『對啊,好難,即使只是抬頭。』」慧貞回憶起來還是滿懷笑容。
 零食說,牧師對他很好,在那裡,他會想靜下心來看書,會想交朋友,他覺得一切都好,「在那裡,有人可以全天就只是為了要照顧我,真的很好。」
 總算找到一個地方,讓他和原來的恐懼完全切斷。不需要網咖,不需要破窗,沒有人想偷竊,他要的,只是全天候的關懷。
「我想當老師,我開始覺得我可以做一些事
 一年後他離開希伯崙,慧貞帶著他辛苦地請求復學。有一天,母親告訴零食,她要和爸爸離婚。「那是我唯一想回家的理由。」零食這麼說。他生命中那些逃跑、回家、又逃跑的故事,總算從這裡開始,真正停止了,同時,有著更大的轉變。
 9112月,零食復學,從國二唸起。
 939月,零食考上公立高中。
 94年,零食高二。他有了新朋友,他說,他喜歡寫作文,在全市比賽還得了名,他未來想當老師。
 「我想要跟學生分享一些人生的經驗。」什麼經驗?高中三年級的零食是這麼說的:「不要放棄得太早,要相信自己啊。像我以前都不敢跟人接觸,我發現是因為自己被關懷的不夠吧,心裡常常覺得不舒服,從來也感覺不到日子裡有什麼值得欣慰的事,也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去做什麼我什麼都不想做,我只想要這一刻好好的,愛做什麼就做什麼現在我走過來了,我開始覺得我的人生可以做一些事情我想跟小朋友說不要太悲觀啊
「再苦的生命都有出路。」
 「與其說是我們幫助了他,不如說是他幫助了我們。」慧貞說,「他讓我更堅信這麼做是對的,也許我們用過一些錯的方法,但我們堅持一路陪他,找到出路,讓他清楚我們真的愛他,我們無法阻止他受苦,但我們會一直陪他。」
 「再苦的生命都會有出路。」慧貞說,如果自己願意在教育的路上一路走下去,零食絕對是給了他最堅定信仰的人。
 答案尋得不易,因為它從來會逃,或者說,它是不斷地在對既有的認知發出抗議,告訴你:我並不在那裡,你看錯了。而要發現一個孩子到底要什麼,需要的又是什麼樣的眼光與等待?如果在他不斷逃離的過程裡,一味地要他不准逃,似乎,也就失去了正視他真正問題的機會。
 95年的現在,零食要升高三,準備考大學,他的第一志願是中文系。輕功好手,這回,不逃了,他的夢想正在飛,人生正在往前跑,只是,這次,他扛著的不是恐懼,而是滿載的渴望與嚮往。 
編按:本文刊載於《人本教育札記》205期。
人本教育基金會目前有三個青少年中心,人本長期關注並投入青少年工作:
三重青少年基地
地址:台北縣三重市貴陽街 51 電話:02-29844189
我們的青少年需要您的關心與支持,
贊助諮詢電話:02-23670151230
支持青少年基地信用卡捐款單

2011年3月20日 星期日

The Power力量

·                          
       作者/朗達.拜恩             原文作者/Rhonda Byrne       譯者/王莉莉                出版社/方智

力量與金錢 「貧窮始於感覺到貧窮。」
——
愛默生(超驗主義作家,1803-1882
你對金錢的感覺如何?大多數人會說他們愛錢,但如果錢不夠用,他們對金錢的感覺就一點也不好。假如一個人有他所需要的錢,那麼很確定的是,他對金錢就會有好感。所以你可以分辨出你對錢的感受如何,因為如果你沒有自己所需的錢,那你對金錢就不會有好的感覺。 若你把眼光放到外面這個世界,你會發現大多數人對錢的感覺並不好,因為世界上大部分的金錢和財富都掌握在百分之十的人手中。而有錢人和其他人唯一的差別就是,有錢人對金錢給出的美好感覺多於不好的感覺。事情就是那麼簡單。 為什麼那麼多人對金錢沒有好感呢?不是因為他們從沒擁有過金錢——大多數的有錢人一開始也是一無所有。之所以有這麼多人對錢有不好的感受,是因為他們對金錢抱持著負面信念,而那些負面信念是在他們小時候就被灌輸到他們的潛意識裡,例如「我們買不起那個」「錢是萬惡淵藪」「有錢人一定不誠實」「想要錢是錯的,而且很俗氣」「要擁有很多錢,意味著要拚命工作」。 當你還是個孩子時,你對父母、老師或社會告訴你的每一件事,幾乎是照單全收。因此在沒有深入了解的情況下,長大後你對錢就有了負面感受。諷刺的是,有人告訴你想要錢是錯的,同時又有人告訴你必須賺錢謀生,即使那表示你得去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甚至有人或許會告訴你,你想謀生的話,只能做某些工作,種類有限。 這些事情沒有一件是真的。告訴你這些事的人不是有意的,他們只是在傳遞自己相信且認為真實的事,但是由於他們相信了,吸引力法則就會讓它在他們的生命中成真。現在你已經了解到,生命是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在運作,如果你的人生當中欠缺金錢,那是因為你對錢付出的壞感覺多於美好的感受。 「以無事取天下。」
——
老子(道教創始人,約西元前6世紀)
愛是黏力
我出身卑微,就算我的父母不想要很多的錢,他們還是必須很拚命才能使收支平衡。所以我和多數人一樣,帶著跟金錢有關的負面信念長大。我知道我必須改變對金錢的感受,才能改變我的狀況,而且我知道我必須完全改變自己,這樣金錢不僅會來到我面前,還會緊黏著我! 我發現有錢人不僅能為自己吸引到錢,還能讓金錢黏著他們不放。如果你把世上所有的錢平均分給每一個人,短時間內,錢又會回到少部分人手上,因為吸引力法則一定跟著愛走,所以那些對金錢充滿美好感覺的少數人會把錢吸回他們身上。愛的力量移動了世上所有的金錢和財富,而且它是依據法則來移動的。 「這是一個永恆不變的基本原理,本來就存在於宇宙萬物、每一個哲學系統、每一種宗教、每一種科學之中。一切都脫離不了愛的法則。」
——
查爾斯哈尼爾(新時代思想家,1866-1949
有人贏得樂透彩時,你可以看到吸引力法則的作用。那些人全心想像並感受到自己會中獎,他們談論的是當他們贏得彩金時要做的事,而不是如果贏得樂透彩要做些什麼;他們計畫並想像當中獎之後會做哪些事,然後他們就中獎了!不過,對樂透得主的調查統計顯示了金錢是否會留在他們身上。大多數贏得樂透彩的人,不到幾年都會失去所有的錢,而且會比中獎之前負更多債。 會發生這樣的事是因為,雖然他們使用吸引力法則贏了樂透彩,但就算發了財,他們對金錢的真正感受並沒有改變,於是他們失去了全部的錢。金錢並未附著在他們身上! 當你對金錢的感覺不好時,你就在驅趕它。它永遠不會黏著你,即使你獲得一筆意外之財,不久之後,你會發現它已經從你的指縫中溜走了——來了更大的帳單、東西故障、各種預料之外的狀況都發生了,這些事情榨乾你的錢,把錢從你的手中拿走。 所以,什麼東西才能讓錢黏住?愛!愛是帶來金錢的吸引力,也是讓金錢留住的力量!這跟你是不是個好人沒有關係。你是不是好人毋庸置疑,因為你比你所了解的還要偉大。 你必須付出愛,並且對錢感覺美好,才能把錢帶來給你,並且讓它留下來!如果你現在缺錢,而且卡債繼續增加,你就沒有黏力,而且你正在驅趕金錢。 重點不在於你現在處於什麼樣的財務狀態,而你的事業、你的國家或這個世界的財務狀態如何也不重要。沒有什麼情況是「無望的」,即使在大蕭條時期,還是有許多人成功,因為他們知道愛和吸引力的法則。他們透過想像且感覺到想要的一切來實踐這個法則,並且對抗周遭的情勢。 「讓我們的生活美好起來,時代就會更美好。我們成就了自己的時代;我們是怎樣,這個時代就會是怎樣。」
——
聖奧古斯丁(神學家及主教,354-430
愛的力量可以突破每個障礙或狀況。世界問題對愛的力量來說並不構成阻礙,無論時局是好是壞,吸引力法則都以同樣的力量運作。
如何改變你對金錢的感覺 當你改變對錢的感受時,你生命中的金錢數量就會產生變化。你對錢的感覺愈好,就能為自己吸引到更多錢。 如果你的錢不多,那麼收到帳單時你的感覺不會好。然而當你對一張巨額帳單產生負面反應的那一刻,你就釋出了不好的感受,而可以確定的是,你將收到金額更大的帳單。無論你給出去的是什麼,你都會接收回來。最重要的是,當你支付帳單時,要找個方法——任何方法——讓自己感覺美好。絕對別在感覺不好的時候付帳,因為你只會替自己帶來更大的帳單。 要改變自己的感受,你必須使用想像力將你的帳單變成某種讓你感覺較好的事物。你可以想像它們其實根本不是帳單,而是因為你得到了很好的服務,所以好心地決定捐錢給提供這項服務的公司或個人。 把帳單想像成你收到的支票,或是對寄給你帳單的公司表達感恩,想想看你從他們的服務中得到的好處——例如有電可用或有房子可住。你可以在付帳時,在帳單的正面寫下:「感謝你。已付清。」如果沒錢可以馬上付清帳單,就在帳單的正面寫下:「感謝你給我這筆錢。」吸引力法則不會質疑你想像且感覺到的是否為真,它只會回應你釋放出去的,就是這樣。 「你不是根據你的工作或時間來獲得酬賞,而是依據你愛的程度。」
——
聖女加大利納(天主教哲學家及聖師,1347-1380
拿到薪水時,要對它感恩,這樣它才會倍增!大多數人連別人付他們薪水時也不會感覺美好,因為他們擔心是不是每個月都能持續拿到薪水——這些人錯失了每次拿到薪水時可以付出愛的美妙機會。當一些錢來到你手中時,無論金額有多小,都要感恩!記住,不管你感謝的是什麼,都會倍增!感恩是非常棒的倍增器!
把握每個玩內在遊戲的機會 要把握每個處理錢的時刻,透過使自己感覺美好,來讓金錢倍增。當你支付任何費用時,都要感受到愛!當你把錢交出去時,要感受到愛!你可以藉由想像你付的這筆錢對那家公司和裡面的所有員工有多大的幫助,來全心感受到愛。這會讓你對給出去的錢感覺美好,而不是因為錢變少而有不好的感受。這兩者的差別在於,前者讓你很有錢,後者則讓你一輩子都要為錢奔波。 這裡有個你可以玩的遊戲,如此一來,你會記得在每次處理錢的時候,要對它感覺美好。請想像一張一美元的鈔票,想像鈔票的正面代表「正向」,意味著有很多錢,背面則代表「負向」,意味著缺錢。每當你在處理錢時,要刻意讓鈔票的正面朝向你;鈔票放在皮夾時,也讓正面朝著你;而付錢時,一定要確保鈔票的正面朝上。這樣做可以讓你把錢當作提示,用來提醒自己要對擁有很多錢感覺美好。 若你使用的是信用卡,就把有你名字的信用卡正面朝向你,因為信用卡的正面告訴你錢很多,而且有你的名字在上頭! 支付任何費用時,當你交出信用卡或錢的時候,要想像收到你的錢的那個人會很富足,而且要真的這麼認為。因為你給出去的是什麼,就會收回什麼! 想像你現在已經很富有,想像你現在已經擁有你需要的所有金錢,這時你的生活會有什麼不同?想一想你會做的所有事情。你的感覺如何?你的感覺會不一樣,而因為你的感覺變了,所以你走路的樣子也會有所不同。你講話的方式不一樣了,你身體保持的姿勢和移動的方式不一樣了,你對每一件事的反應不同了,你對帳單的反應也不一樣了。你對生命中所有人事物的反應都會改變,因為你的感覺不同了!你會放鬆,心情平靜,覺得快樂;你會變得隨和,對每件事都感到輕鬆;你會享受每一天,而不是一直想著明天。那就是你想要抓住的感覺,那就是對金錢產生的愛的感覺,而且那份感覺帶著吸引力,充滿黏性! 「藉由想像並感受到你已經擁有自己渴望的事物,來抓住那份與你想要實現的願望產生連結的感覺,那麼你的願望將會自己顯化。」
——
納維爾高達德(新時代思想家,1905-1972
跟金錢說「是」 記住,當你聽到別人賺很多錢或很成功時,都要跟著感到興奮,因為那表示你處在相同的頻率上!那是你處於好頻率的證明,所以要覺得興奮,彷彿那件事發生在自己身上,因為你對那個消息的反應將決定一切。如果你的反應是替別人感到喜悅、興奮,你就是在為自己向更多金錢和成功說「是」;如果因為那件事並非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你的反應是失望或嫉妒,那些不好的感受就是在替你向更多金錢和成功說「不」。如果你聽到有人贏得了樂透彩,或是聽到某家公司的獲利破了紀錄,要為他們感到興奮、快樂。事實上,你會聽到這種消息,代表你是處在同樣的頻率上,而如果你對那些人的成就感覺美好,就是在為自己說「是」! 幾年前,我的財務狀況掉到人生空前的谷底:我有幾張已經刷爆的信用卡、公寓抵押貸款金額已到上限,而因為正在製作《祕密》這部影片,所以我的公司負債了好幾百萬美元。我認為我的財務狀況糟透了。我需要錢來完成影片;我了解吸引力法則,知道必須對金錢感覺美好,才能把錢帶來給我。但那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我每天都得面對與日俱增的債務、打電話來請款的人,而且我不知道怎樣才能付薪水給我的員工。於是,我採取了極端行動。 我走到自動提款機前,從我的信用卡帳戶內領了好幾百美元。我其實很需要那筆錢來付帳單和買食物,但是我把錢放在手中,走到一條繁忙的街道上,然後把錢分送給街上的人。 我在手上放了一張五十美元的鈔票,然後走在路上時,我看著迎向我的每張臉,試著決定要把錢給誰;我想把錢分送給每一個人,但我能給的金額有限。我讓我的心做選擇,把錢分送給各式各樣的人。這是我生命中第一次感受到對金錢的愛,但是讓我感受到愛的不是錢本身,而是分送錢給人們這件事讓我對金錢產生了愛。那天是星期五,事後我帶著喜悅的淚水度過整個週末,因為我感受到分送錢是如此美好。 而在星期一下午,一件驚人的事情發生了:透過一連串最不可思議的事件,我的銀行戶頭裡竟然收到了兩萬五千美元。那筆錢真的像是從天上掉進了我的人生和我的帳戶裡。幾年前,我買了朋友公司的一些股票,而我忘了這件事,因為股價從來也沒漲過。但是那個星期一早上,我接到一通電話,問我是否要出售我的股份,因為股價突然高漲;而在星期一下午之前,出售持股的那些錢就在我的戶頭裡了。 我分送錢不是為了得到更多錢,而是為了感受到對金錢的愛,想改變自己一直以來對金錢那種不好的感覺。如果我是為了得到錢才送出錢,那是沒用的,因為那表示我的行動是出於「缺錢」的負面感受,而不是出於愛。但是如果你分送錢,而且在給出去時感覺到愛,那它肯定會回到你身上。有一位男士開了一張一百美元的支票,捐給一個他覺得很值得幫助的慈善單位;就在他開出支票後的十個小時內,他簽訂了他公司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銷售訂單。 「重要的不是我們付出多少,而是我們在付出之中放進了多少愛。」
——
德蕾莎修女(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傳教士,1910-1997
如果你正為錢掙扎,可以透過送出金錢豐足滿盈的思想給路上遇到的行人,來培養對錢的美好感受。看著他們的臉,想像你送給他們很多錢,想像他們的喜悅,並感覺到它,接著移到下一個人。這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但假如你真的可以感覺到,它將改變你對錢的感受,也會改變你這一生的財務狀況。
職業與事業 「沒有心的天才是無用之物——單靠傑出的理解力或聰明才智,或是兩者兼備,無法成就一個天才。愛!愛!愛!那才是天才的靈魂。」
——
尼古拉斯約瑟夫杰奎恩(荷蘭科學家,1727-1817
愛的吸引力推動了世上所有的錢,無論是誰,只要藉由感覺美好來付出愛,就會成為吸引金錢的磁鐵。你不必透過賺錢來證明自己,你現在就值得擁有你所需的金錢!你本該為了工作帶來的喜悅而工作,你去工作是因為它能帶給你刺激和興奮感,因為你喜愛那份工作!而當你愛你所做的事情時,錢就跟著進來了! 如果你做目前的工作只是因為你認為那是唯一可以讓你賺到錢的方法,其實你並不喜歡那份工作,那麼你永遠吸引不到金錢或你喜愛的工作。你喜愛的工作此刻就存在了,而想要將它帶來你身邊,你所要做的就是付出愛。去想像並感受到現在已經擁有一份你喜愛的工作,你就會得到它;留意你目前的工作中所有美好的事物,並且去愛那些事物,因為當你給出愛時,你喜歡的一切會隨之而來,你喜愛的工作就會走進你的生命中! 有一位失業男子去應徵一份他一直想要的工作。應徵了之後,他製作了一封假想的錄取通知書,裡面寫明了他的薪水和工作細節;他還設計了印有他名字及公司商標的名片,並且帶著能為這家公司工作的感恩心情看著那張名片;而每隔幾天,他會寫一封電子郵件給自己,恭喜他得到了那份工作。 這位男士通過了電話訪談,進行到了面對十位內部人士的面試階段。面試結束後兩個小時,公司打電話給他,說他得到了那份工作。這位男士獲得他一直想要的工作,而且薪水遠超過他在那份假想的錄取通知書上寫下的金額。 即使你現在不知道自己這輩子想做些什麼,你所要做的就是透過美好的感覺來付出愛,那麼就能把自己所愛的每一樣事物吸引過來。愛的感覺將帶領你走向自己的目標。你夢寐以求的工作是在愛的頻率上,而想要得到那樣的工作,你只要讓自己進入那個頻率就行了。 「成功並非通往快樂的鑰匙。快樂是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
——
史懷哲(獲諾貝爾和平獎的醫療傳教士及哲學家,1875-1965
想要在事業上成功,方法也是一樣的。如果你有一份事業,但是它的發展不如你預期,那就代表你的事業在某方面不具「黏力」。而事業之所以變得沒有黏力,最大的原因就是你對於「不成功」這件事產生了不好的感覺。即使事業一直進行得很順利,但如果你在狀況稍微下滑時,以負面的感覺來回應,那麼你會為自己的事業帶來更大的衰退。所有能讓你的事業一飛沖天到你難以想像的高度的靈感和點子,都在愛的頻率上,所以你必須想辦法對自己的事業產生美好的感覺,盡量讓自己進入最高的頻率。 想像、玩樂、創造各種內在遊戲,並且去做任何可以提振心情、讓你感覺美好的事。當你提升自己的感受時,也同時提升了自己的事業。在人生的各個領域中,每天都要去愛你看到的每樣事物、去愛周遭的一切,還要把其他公司的成功當作自己的成功一樣去愛。如果你對「成功」真的有美好的感覺——無論那是誰的——你就把成功黏在自己身上了! 在事業或你從事的任何一份工作或勞動中,要確保你付出的價值等同於你從獲利或薪水中得到的金錢。如果你付出的價值少於你得到的錢,你的事業或工作注定會失敗。你就是不能占任何人的便宜、拿走任何人的東西,因為到頭來,你占的是自己的便宜。你付出的價值和你接收到的要永遠對等,而要確保做到這一點,唯一的方法就是付出比你得到的金錢更多的價值,如此一來,你的事業和職業生涯將會一飛沖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