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6日 星期二

*心裡寂寞的時候, 記得來找我喔! 我永遠都是你溫暖的被子,永遠都是你愛的懷抱!.

*雖然我不知道你是誰,但我知道我們彼此相愛.你呢?是不是跟我有一樣的感覺?.

*我今天很想很想你,所以來找你.我覺得我的生命中已經不能沒有你了,你在哪裡?在我心中有一個空間永遠都是你的.

*雖然我不知道你是誰,但我非常想你,想到我心裡都覺得甜蜜了起來,我非常非常的想你,在你心裡留個位置給我吧!

*雖然我不知道你在哪裡,但是我永遠想你,我的心裡住著你,你也要想我喔!. 
By 愛的女王 lillian
黎明的微風有秘密跟你說,
不要再回去睡了.
你要去祈求你心中真正的渴求,
別再回去睡了.
人們總是在這來回,
跨過門檻是兩個世界的交接,

門是圓的 是開的
別再回去睡了. --魯米

The breezes at dawn have secrets to tell you
Don't go back to sleep!
You must ask for what you really want.
Don't go back to sleep!
People are going back and forth
across the doorsill where the two worlds touch,
The door is round and open
Don't go back to sleep!
天生殘缺的安然勇敢的愛的告白
http://youtu.be/lMVkpaDZ534

當愛情來時只能選要或不要,
這是痛苦的選擇 ,也是快樂的選擇.
這是每個人都做的美好選擇.
讓愛情成為我們活下去的力量,
不是每個人都有上帝賜的禮物(擁有愛情),
所以選擇的不管是對或錯,
都要勇敢的活下去.
真愛在哪?別傻傻的追尋,
你會發現你就是真愛.
愛的女王 - lillian
至於思念摯愛的已逝親人,這是種誠摯的感情,你只需要去感受就好,不要抗拒。盡情把眼淚流乾,這麼做能夠洗滌你的內心。思念將會一直都在,但它的內涵將會有所不同。它割人的銳利邊角會漸漸圓潤起來。

「自殺是種選擇。在高度進化的社會中,有自殺念頭的人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拿出來與諮商師討論,再決定要不要進行。治療師會對此保持開放接受的心態,不會在一開始就立刻將這個選項排除在外。這麼做,反而對這些人比較有幫助,也能讓他們放下自殺的念頭,思考其他可能的解決方式。 

「當某件事情被禁止,它就會變得格外有吸引力。若自殺完全是種禁忌,深受憂鬱所苦的人更會受到自殺吸引,也會因為自己竟然想自殺而更加憂鬱。若大家能夠用更開放的心態來和這些想自殺的人討論,為什麼他們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想用什麼方式來進行,這麼做就能夠釋放這份壓力。

「對於那些想要結束自己生命的人,我想對你們說的是,不要因為自己有這個念頭而感到羞愧,你⋯⋯只是在尋找一種跳脫痛苦的方式而已。我要告訴你們,無論你們做了任何事,神對你們的愛都不會改變。你永遠都能找到幫助,無論是在人世還是在彼岸。神和靈魂對自殺完全沒有譴責,反而是對考慮這個選項的人充滿了仁慈與同情。若人們願意讓自殺成為一種可能的解決途徑,就會發現自殺的人數將開始減少。」
摘自靈魂的出生前計畫:你與生命最勇敢的約定

Your Soul’s Gift: The Healing Power of Life You Planned Before You Were Born

作者:羅伯特.舒華茲
出版社:方智
「如果你不夠謹慎,報紙會讓你痛恨那些正在被壓迫的人們,同時愛戴那些正在施暴的壓迫者。」

"If you're not careful, the newspapers will have you hating the people who are being oppressed, and loving the people who are doing the oppressing."--Malcolm X
在民主的國家 警察的職責是保護為了公義而站出來的善良百姓
有耐心的走在於這紛擾的世界, 你會發現大寶藏.
即使你的家是小的,看進去,你會發現未知世界的秘密.--魯米
你所看見的我的美好 其實這些就是你的美麗之處 --魯米
昨日已逝, 今日新的種子開始成長. --魯米
以包容之耳來聽 以慈悲之眼來看 以愛之言語來說 --魯米
信任就是神

如果你可以信任,你就可以保持敞開。
人們將封閉當成一種防禦措施,所以沒有人可以欺騙他們或佔他們的便宜。
讓他們佔你的便宜!
只要想想它的美。
讓他們佔你的便宜,但是如果你堅持繼續信任下去,那麼就會產生一朵美麗的花朵,
因為那時就不會有恐懼了。
  
恐懼的產生只是因為人們會欺騙,
但是一旦你接受了,就沒有恐懼了,
那麼你的敞開就沒有阻礙了。
這種恐懼比任何人對你的傷害都還要危險。
這種恐懼是一種毒藥,它可以毒化你的整個人生。
所以要保持敞開,
只要天真的、無條件的信任就好。
  
我不是說沒有人會欺騙你或佔你便宜。
人們將會這樣做,要接受那種事,但那也是值得的。
你會嘲笑他們的愚蠢,他們無法摧毀你的信任。
你是如此的信任某人的人性,那與他做了什麼無關。
你會永遠信任他們,所以他們做了什麼並不會造成任何的不同。
  
你將會開花,
一旦他們察覺到他們不曾欺騙你一絲一毫、而是他們在欺騙自己時,你將會幫助別人也開花。

如果一個人繼續信任你,你無法無止盡的欺騙他。
他的信任將會讓你一再的回到自己身上。
  
只要看著它、允許它、享受它。
珍惜這種信任的想法,然後就不需要任何的神了。

人們會說:「信任神。」
我會說:「信任就是神。」
並不是人們失去了對神的信任。
他們是失去了他們的信任──那正是他們失去了他們的神的原因。

信任就是神。
那不是信任某種稱之為神的力量。
信任本身就是神聖的。
所以,非常好!

--- Osho
我會在這等著 直到你相信我
-- 魯米
I will be waiting here
For you to believe in me.
~Rumi

師傅的良心

     真正的知識份子                                                                                 九把刀摘錄吳念真演講
吳念真生在九份金瓜石,那裡的人無不跟挖礦有關係,聚集了說著各式各樣腔調、混雜了許多地方方言的人,大家一起靠著礦討飯吃。當時所有人都很貧苦,某種程度也因為大家都半斤八兩的窮,而感情很好。
村子裡,除了正在上小學的小孩子,大人幾乎都不識字,要與外地的遊子書信往返,得靠一位先生(忘了正確的稱呼,容我叫他……師傅)幫大家讀信、寫信。村子沒有富人,這位師傅雖然也得挖礦,但因為看得懂字、幫大家做文字溝通,因而在村子裡擁有崇高的地位。
師傅不挖礦的時候,很喜歡看雜誌。
他訂閱了一大堆文藝春秋之類的東西,也看一些日本的武士道小說、偵探小說。除了文學,師傅的吸收新知能力超強,也很有實驗精神。
當時盤尼西林(一種很經典的消炎藥)是很稀有的藥物,如果村子裡的人受了傷,傷口發炎,得靠「自然好」,時間往往拖了很久,有時傷口還會惡化。看醫生?不都說了大家都很窮嗎,當然是看個屁。
事情總要解決,那師傅單單看了雜誌上對這種藥物的介紹,想了想,就命令村子裡的人湊錢,從外地亂買了一堆盤尼西林回來。
買回來了,亂打藥可是會出人命的,於是師傅叫自己的兒子把屁股挺起來,讓他先打一點點看看。過了許久,兒子的傷口比較不痛了,也沒什麼過敏反應,於是------
「這個藥不錯!」師傅結論。
他立刻發出消息,請每個受傷的人都輪流過去讓他打一針。
聽起來很恐怖喔!
但在當時,師傅可是什麼都可以搞定的萬事通,大家都仰仗他。
村子裡的大老粗請師傅寫信時,常嚷著:「師仔!你就跟他說,幹你娘咧你這個夭壽孩子出去工作都這麼久了,半毛錢都沒有寄回家,啊再不寄錢回來,兩個弟弟就沒辦法去上學啦!實在有夠不孝!是要把我活活氣死!」
師傅點點頭,一邊寫著一邊複述:「吾兒,外出工作,辛苦了,但家裏經濟拮据你也很清楚,如果你領了薪水,別忘了家中還有兩個弟弟要唸書,寄點錢回家吧。你離鄉背井,還請多多照顧自己。父字。」抬起頭,問:「是不是這樣?」
「是是是!就是這個意思啦!」大老粗眉開眼笑,也許臉還紅了。
大抵如此。 有一天,素有威嚴的師傅叫村子裡所有的小孩在廟口集合,要大家乖乖坐好,寫一篇「請外婆到九份吃拜拜」的邀請信,他要檢查。小孩子哪敢反抗,全都開始寫。
寫完了,師傅一個一個看了。第二天,師傅把正在玩的吳念真叫了過去。
師傅說,他不是真的要大家寫信邀請外婆,而是想看看這些小孩子裡誰的文筆最好。那人就是吳念真。
「有一天師傅會老,會死掉,那一天到的時候,就由你幫村子裡的人讀信、寫信,知不知道?」師傅嚴肅地看著吳念真。
我想當時吳念真一定很迷惘、卻也很驕傲吧。
後來師傅開始教導吳念真寫信的基本禮儀、常用語法等等,也讓吳念真試著替村人讀信(將文謅謅的字眼,用大家都能理解的用語說清楚)、替村人寫信(也發生了不少趣事)。
村子裡的人甚至湊了一筆錢,買了一隻鋼筆送給吳念真,意義自然是要吳念真好好地繼承這份神聖的責任。
有一天,吳念真的鄰居家收到了一封信。
事情是這樣的。
那位鄰居大嬸的女兒,為了貼補家用,跟很多村子裡的女孩一樣,國小畢業後就去都市裡當工廠女工,過了幾年,再去茶室或酒家上班賺取更多的錢。在當時雖然很多人都是這樣,卻仍是逼不得已。
那個孝順的女兒,某天帶了一個在茶室認識的男人回家,說要結婚。
女兒認識了不嫌棄她工作與出身的男人,應該替她高興,但大嬸還是難過地說,媽媽知道妳辛苦,但家裏真的需要妳這份薪水,妳能不能再多辛苦兩年?兩年過後,再結婚好不好?
女兒大哭一場後,回到都市後與男人分手,繼續在茶室裡陪客。
過了兩年,女兒又帶了一個彬彬有禮的男人回家,喜孜孜地說要結婚
不料,那位大嬸還是難過地說了同樣的話,諸如弟弟妹妹們都還在唸書,還是需要她那份薪水,希望她女兒可以再辛苦兩年……
這兩年都活在希望裡的女兒痛苦異常,在大哭中答應了她的母親。與那位深愛她的男人回到都市後,提出了分手。
過了很多天,鄰居大嬸收到了一封來自那男人的信。
師傅去挖礦了,於是換吳念真出馬。
吳念真說,他忘了那封信精確說了什麼,有些艱澀的用字他也看不是很懂,但他清晰地記得六個字,叫「虎毒尚不食子」。當他將這六個字原原本本唸了出來時,那位大嬸發瘋地地跑去撞牆,淒厲地哭喊她也不願意這樣啊、實在是生活所逼之類的話。
吳念真的媽媽跟一些圍觀的三姑六婆都傻眼了,奮力阻止大嬸撞牆自殺後,趕緊說,吳念真應該是唸錯了意思,要大嬸等到正港的師傅出馬讀信再說。
眾人眼巴巴盼著師傅從礦坑回來,立刻把信奉上,師傅有條不紊地唸了起來:「我很喜歡你的女兒,雖然現在因為種種現實原因無法在一起,真的非常遺憾,貧窮不是妳願意的,我也能體諒妳的處境,如果將來還有緣份,希望還是能跟你的女兒在一起。」
念完了,完全傻眼的吳念真被他爸毒打了一頓,罪名是亂讀信。
有好幾天,屁股爛掉的吳念真正眼都不看師傅一眼,遠遠看見就避開
直到被師傅叫住,拉到一旁。
師傅說,你讀的內容沒有錯,但那樣讀只會白白傷了大嬸的心。既然兩人都已經分手了,是既定事實了,不如把內容圓一下------最後只要把「意思傳達出來就好了」。
(其實,我必須吐槽,那意思一點都不對)。
當時年紀還小的吳念真雖然不是很懂,但還是勉強領受了。
幾天後,礦坑塌陷。
師傅走了。
吳念真哭得不能自己。
他說,他這輩子就看過這麼一個真正的「知識份子」。
師傅讓吳念真知道,所謂真正的知識份子,是將自己的知識貢獻給知識比他低的人,而不是反過來利用知識,去掠奪知識比他不足的人。
他的一生中,就只有當年亂打盤尼西林的師傅符合這樣的標準。
我想,這就是一顆柔軟的心吧。
當然這是吳念真心中的知識份子典型。
-------------摘錄完畢--------------
即使是現在,每次我一看吳念真這個童年故事,都還是會流淚。
真正的知識分子,是心啊!
是心啊!
藉著吳念真的演講故事,跟大家分享,也跟大家一起互相鼓勵。
希望大家都能成為這個時代的,良心。

生命的轉角

那天晚上,我開著車陪著這素未謀面的老婦人,走過受命中的一段旅程..
二十年前,我以開計程車為生。
有天晚上半夜兩點,我接到乘客預約的電話,依約到達指定地點。那是棟老舊建築,除了一樓的窗戶有微弱的燈光外,其餘是一片漆黑。
我向四周看了一下,沒有看到預約計程車的乘客,通常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的司機會按一兩聲喇叭,等一會兒後便開走。
但在這樣的深夜,我知道很多需要幫助的人,計程車是他們在這種時候唯一的交通工真。所以除非嗅到危險的味道,我總是說服自己「這個乘客可能正需要幫忙」。
於是我下車走到門前敲門,「等一下,」一個虛弱年老的聲音回答。
我可以聽見拖著東西走過地板的聲音。
在一段長長的等待後,門打開了。
一個嬌小的八十多歲老婦人站在我面前,穿著一件印花洋裝,戴著平頂的小花帽,拖著一個小尼龍行李箱。她看起來就好像是從四零年代電影中走出來的人物。我瞥了一眼她身後房間,裡面所有傢具都用布罩著,我想她是預備搬家吧。
因為她的行動不太方便,所以我幫忙提行李,然後再回來攪扶她。
她扶著我的手臂,慢慢的走向計程車。
她不停的向我道謝。「這沒什麼,」我笑笑的說:
「我只是以我希望別人對待我母親的方式,來對待我的乘客。」
「喔,你實在是個好人。」她說。陪她一段當一切安頓好後,她給了我一個地址,然後問:「你能經過市中心嗎?」
「那不是最近的路!」我很快的回答。「喔,沒關係。」她說。
「我不趕時間,我要去的地方是安養中心。」
我從後視鏡中看見她的眼裡閃著淚光。
「我沒有任何家人,」她繼續說著。「醫生說我沒有太多日子了。」
我靜靜的伸出手將里程錶關掉。
「你想要我開哪條路呢?」我問。
接下來兩個小時,我們幾乎在城裡兜了一大圈。

沿途她跟我介紹以前她作電梯小姐的百貨大樓。
我們經過她與丈夫新婚時住的社區。
她要我在一個傢具倉庫前停下,那從前是她少女時代跳舞的舞廳。
有時她會要我在某棟建築或轉角減速,她靜靜的看著那漆黑的一片,不發一語。
當太陽露出第一道曙光,她突然說:「謝謝你,我們走吧。」
我安靜的駛向她給我的地址。
留下溫暖那是一個小小的安養院,兩個值班員在車子停下時走了出來
他們很專注且小心的注意她的每個動作。我打開後車箱並將小行李提到門口。老婦人己坐上輪椅。
「我要付多少錢?」她問著並將手伸進皮包裡。
「你不需要付錢給我。」我說。
「你需要賺錢......」她回答。
「我還有其他乘客......」我說。
我幾乎完全沒有思考的,便彎下身並擁抱她。她也同樣緊緊抱著我。
她說:「你讓一個老人擁有了片刻的快樂,謝謝你。」
我握了握她的手,然後走進微亮的晨光中。
我背後的門關上,那是關上一個生命的聲音。
那天我沒有再載其他乘客。
我思緒紛飛,漫無目的開著車。
那一整天,我幾乎都無法言語。
如果那個婦人遇到一個脾氣不好的司機,或是一個趕著下班的司機,那會怎麼樣?
如果我那晚拒絕去載她,或是只按了一次喇叭就開走了?
當我回顧自己的生命時,我想在我的一生中很少有哪件事情比那晚更有意義。
土耳其-卡巴多其亞
歸醫療本質,讓愛真誠流動
台灣的健保制度曾讓人引以為傲,但包山包海的不當給付制度、不好的醫病關係與偏頗的生命觀,使得生命末期的患者飽受痛苦。台灣的呼吸器、洗腎、葉克膜使用密度全世界第一,這一點都不值得驕傲-台灣真是個醫療災難的國度!
裝著葉克膜的屍體佔用著醫學中心加護病房,這是許多有良知的醫療人員心中的痛。過去二十年,美國平 均一年使用兩千個葉克膜,但美國人口是台灣的十幾倍,台灣去年一年就用了一千多例,這樣花大錢真受罪的現況必須被嚴格檢視與修正

把資源用來增加病人的痛苦
一個人使用呼吸器超過二十一天,就算是長期呼吸器依賴患者,2010年,台灣患者人數三萬二百七十一人,花了二百六十七.五億元。2009年,長期呼吸器依賴患者占全國投保人數的○.一三%,健保支付點數卻占了十一%。
令人難過的是,這些患者絕大多數是意識不清楚且年過七十的長者,每次看到醫護人員為他們抽痰時病人痛苦的表情,我不禁要問這樣到底是為了什麼?是要滿足家屬,以為他們的至親還健在的假像嗎?很多家屬表明如果健保不給付,早就放手了。
有位老校長是使用呼吸器多年的植物人,家人根本很少到醫院看望,有人問他的兒子為何不讓老校長好好地走,他竟回說:「我爸一個月的月退俸就有八萬多,扣掉呼吸照護病房的二萬五,還很划算呀,活得愈久領得愈多。我爸躺在那兒,比我這個跑來跑去的人還賺得多。
天哪!如果人活著是有生活品質的,大家幫忙出點錢來照顧,也還合理,但是像這樣,病人像在人間煉獄般的活著、家屬享用月退俸,卻叫全民埋單去支撐這樣不人道的醫療—這是不公、不義、不仁的制度
根據 王榮德教授、國衛院陳麗光老師研究報告指出,如果台灣的醫生醫療行為不改變,國人想法不改變,一個人從十七歲至八十五歲,如果不是因某些突發狀況死掉的話,那就有十分之一至七分之一的機率會成為慢性呼吸器依賴患者。
2010年底全台灣超過一百歲還在使用呼吸器的長者就有四十位。曾有一位八十多歲即將往生的長者,死前最放心不下的竟然是他那一百○六歲的老母親已經使用呼吸器五年了,希望家人利用為他辦喪事的機會讓這位機器人瑞好好地走。

錯誤的「仁慈」最恐怖
台灣是全世界唯一用健保支付所有洗腎相關項目的國家,台灣一年甚至有四千七百多位同時是意識昏迷、使用呼吸器還定期洗腎的患者。這在其他國家是不會發生的事,因為這是沒有生活品質與尊嚴的生命。洗腎患者每週要打很粗的針二至三次,非常痛苦,我們延續著至少三個器官衰竭的痛苦生命,到底又是為了什麼?
許多 國外 醫師看了我們的醫療現況與病人照片,直呼不可思議,甚至有紐西蘭醫師說我們台灣醫師很壞,為什麼將病人整得那麼慘?我回答他:「不是醫師壞,而是台灣的法律不保障醫師,加上台灣的健保連無效的醫療都給付,醫療資源被濫用。」
台灣的家屬動不動就要用刑事告醫師,醫師怕被家屬告,加上以前的養成教育沒有包含生命末期醫療措施的不給與撤除,醫師常採用防禦性醫療,不該急救的也在急救、不該開刀的也開。
外國學者田力克說:「不顧一切代價去延長末期病人生命,這樣的行為是一種非常恐怖的仁慈。」醫療永無止盡的延伸,會妨礙有尊嚴的死亡。死亡是完整生命的一部分,生命有極限,醫療也有極限;醫療無限上綱會造成四輸:病人苦、有良心的家屬痛、醫療人員很無奈、國家財政慘。

誰來保護我的「善終權」
醫療的本質是行善、不傷害,讓病人保有善 終是 醫師與家屬送給生命末期患者最大的禮物與承諾。什麼是孝順?孝順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不是等老爸老媽生病了你再交代一句「救到底」才是孝順。自私的愛不是愛,愛是讓所愛的人不痛苦。死亡不是醫療失敗,也不是最壞的結局,痛苦的活著才是人間最大悲劇。
大孝是讓父母保有善終的權利
《尚書.洪範》提及的五福中集大成者就是考終命,也就是善終。澳洲靈性大師Dr. Bridge說:「真愛趕走懼怕,坦白獲得自由。」不要隱埋病人病情,讓病人有充分的時間與心理準備來安排身後事與迎接死亡的到來。死亡不代表離開,至少這個往生的人,他的精神與愛永遠活在愛他的人心目中,死亡最深層的意義就是要讓活著的人活得更好。
生命的意義不在時間的長短,而在思想與行動的衡量,我們要的是傳記式的生命,而不是生物式的生命,期待國人正視病人的善終權,讓伴隨死亡的哭聲少了悔恨、多點祝福。
作者:陳秀丹
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醫師,著有《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一位加護病房醫師的善終宣言》
為什麼你這麼冷? 你那裡下雪嗎? 
化了它轉好吧!
別把生命中的一點悲傷看得太嚴重 
--- 魯米
Why are you so cold?
Is it snowing in you?
Dissolve that to become great.
The life's little sorrows
you take too seriously. ~ Rumi
我的視野 我的心 我的生活,交織成一個字-- 愛. 
---魯米
東方社會的心理健康療癒觀念,真的很落後,等到問題太深,太痛了,也太遲了。真的很遺憾。
一位朋友寄來一篇文章,看了真的很擔心。亞洲人,尤其是華人在用藥方式,尤其是心理症狀的藥物,真的很危險與落後。載錄自文章:「五月十五日,優秀的中天主播史哲維先生自殺身亡;五月十二日台南白河的吳先生、板橋的彭女士自殺身亡。。。。。現在最容易販賣的疾病不外乎憂鬱及過動。抗憂鬱劑「會引發自殺念頭以及暴力行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規定藥廠須將此警告標語印在藥物包裝紙盒上。可是台灣沒有任何領藥的患者會看到這些紙盒。。。」
朋友提到:「近年來的美國校園槍殺案會不會跟治療憂鬱或過動的藥物有關?」我回答,應該是有的。在美國的電視廣告藥品,一定要將其副作用詳細的寫在螢幕上與報導出來。每次女兒與我一起看電視,看到藥物其解決了一個症狀,卻產生了另外20多個副作用,就覺得好笑,同時,不敢,也不可能買那種藥來吃。但,華人醫師用藥時,或廣告宣傳等,并沒有這樣的保護制度,不知道,這些藥品的傷害很大。
當華人有憂鬱症,或睡眠不好,第一個念頭是看精神科醫師,拿藥吃,暫時好像化解了部份的症狀,但並沒治療根本,談話方式的心理分析才能真正治本。而且藥物有太多的副作用,大家太輕易的將藥丟進自己的身體,卻不知道,這同時也丟進了很多毒藥。
長期的吃藥,只是讓一個人無法好好的活出生命,像半個活人一樣,因為無法真實100%的感覺到情緒。美國過去幾年開始有人研究抗憂鬱症的藥物,與過動症的藥物引起了很多自殺與暴力行為。同時,開始深思反省,小孩子是否應該服用藥物?!是我們希望將小孩(或大人)壓下去符合家庭學校社會的框框里,所以需要吃藥嗎?壓下去的是什麼?是生命力,創造力,是轉化的力量,還是,我們覺得不安,不敢看到與感覺到這些力量,所以吃藥,貪圖快速解決問題,就可以看不見,感覺不到了?但問題還在的,只是暫時壓下去了。
東方人在心理健康上一直不是很注重。很多身心疾病,當找到醫生的時候,往往是 雙刃刀,後遺癥太多,殺傷力也太大了。所以在心理健康方面,預防重於 治療, 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但是東方人常常不知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或不願意將金 錢,能量,花在這個地方,等到因為心理的不健康而造成身心的慢 性病,到時再 找醫生,往往是太晚了。金錢也是一種能量,當你決定將能量放在創造心理的健 康,就表示你重視它,而你如果重視它,它也就會開始改變轉 化。
而心理的健 康,對於身體,人際關係,及事業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現代人慢慢瞭解到,90%以上的疾病都是心因性疾病: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疾病。與 心理諮商師每週長期固定的談話,或是上一些心靈成長課程,對自己的 身心健 康,事業成功,與美好的人際關係是非常有幫助與重要的,這不但是真的【預防重 於治療】,而且是開發自己內在深層的潛力,所以投資報酬率是很 高的;在西方 國家很多成功的企業家是多年的與心理師每週固定談話,才可以保持清 醒的思考,來做重要的決定。

如果每一個人可以開始重視心 理的健康,這將是家 庭,社會,世界之福,更是自己的幸福之路!我們有幸生於現代,在19,20世紀西方國家開始對心理健康的重視,很多人開始研究心理對於身心,人際關係,金錢,事業,社會,國家,甚至整個世常深遠而且直接的。
李宜靜,國際呼吸老師,作家,紐約榮格心理分析師候選人
如果要用會傷害你的東西才能保護你,是因為現在你不保護自己!
”全家平安碘“公益短片完整版:
http://youtu.be/FpsmNBezdMw
你最好遠離我, 我的字句是火. --魯米
“You had better run from me. My words are fire.”
~Rumi
重男輕女家庭對兒女的影響與解決方式:
傳統家庭重男輕女,常犧牲女兒成就兒子.女兒為了的到父母的愛與關注,常有過多的付出犧牲;像是賺錢養家,才能得到愛和在家裡的位置.導致女兒即使結婚後也一樣不斷付出,渴望得到愛,不斷的忍耐和受傷,成為黃臉婆,成為哀傷的人.而先生面對這樣的太太也不會疼惜,總認為是應該的,常有外遇的情形發生,在這樣家庭長大的女兒首先需要學會愛自己 尊重自己.須瞭解男人要的是溫柔有愛 忠誠 需要他的太太,而不是得理不饒人強勢的太太.懂得愛自己愛丈夫的女人,自然能擁有丈夫的愛與關注.

父母過度全心全意關注兒子,反而讓兒子失去力量.會出現的負面狀況是任性 抽菸 酗酒 飆車 離家 生病 癡呆 意外 同性戀等.藉此來平衡家裡的負面情緒.兒子對姐姐的遭遇會感到同情,但因為是既得利益者不願分享他擁有的好處,這樣的內在衝突讓他失去力量.父母對孩子的愛若是平等的,孩子們就能做好自己 愛自己,平衡的自我發展,家就會行成和諧美好的能量. 

已上是運用海寧格家族排列所找出的答案
海寧格家族排列是一種德國醫界接受的心理分析和治療方式
這世界沒有任何東西不是來自於你的禮物 魯米
There is nothing in this world that is not a gift from you. ~ Rumi
當我們在練習愛和慈悲時, 我們就是第一個從中獲益的人.
--魯米 
When we practice loving kindness and
compassion we are the first ones to profit. ~ Rumi
所謂的隱性父親(長時間工作),對小孩心理成長的傷害是非常大的。在榮格心理學里,談到每一個人內在都有男性力量,而男性力量的影響之一,是有關向外爭取的能力。
父母親的角色與陪伴對小孩的心理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在東方國家,常看到有所謂的隱性父親(長時間工作),對小孩心理成長的傷害是非常大的。在榮格心理學里,談到每一個人內在都有男性力量,與女性力量。女性力量基本上是有關親密關係的,而男性力量的影響之一,是有關向外爭取的能力。

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想想,台灣人的現狀,不敢為自己爭取權益,是否與家庭教養有關呢? 宜靜筆
李宜靜,國際呼吸老師,作家,紐約榮格心理分析師候選人
台灣大多數的人是害怕,害怕說出自己的聲音,是歷史的痛與家庭成長教育的痛,導致的,是集體無意識,也是集體意識。
李宜靜,國際呼吸老師,作家,紐約榮格心理分析師候選人
只有用心能讓你觸及天空 --魯米
Only from the heart can you touch the sky. ~ Rumi

愛是痛苦和狂喜

我曾經戀愛過並受了很大的苦。要如何超越這種如此豐富卻又痛苦的依戀?

  愛是痛苦和狂喜--因為愛是天與地的會合,已知和未知的會合,有形和無形的會合。愛不是單一的現象,它是二元的。一部分的它是性,一部分的它是祈禱。

  性的部分一定會帶來很多痛苦,屬於祈禱的那部分則會帶來很多喜悅。因此很難放棄愛,因為放棄它,一個人會擔心到來的喜悅也被放棄了。一個人無法全然的在它裡面,因為所有一再出現的痛苦會使你想放棄它。這就是愛人的痛苦:活在緊張中、拉扯中。

  這是所有愛人的根本問題。愛是玫瑰樹叢。人不會想要那些刺,他會想要沒有刺的玫瑰花叢;但它們會同時出現,它們是同一股能量的不同面向。

  但我沒有要你放棄愛。我說的是:使它越來越是祈禱的。我的方法是屬於轉變的,不是放棄的。你一定誤解了我。我不反對性,但我支持使性成為祈禱。最低的可以被最高的占有,然後它的痛苦會消失

  性的痛苦是什麼?它使你憶起你的獸性--那就是痛苦。它使你想到過去,使你想到你受到生物性的束縛,使你想到你不是自由的,你被大自然賜予的天性所奴役;大自然拉著操縱你的線,你只是未知的意識力量操縱的傀儡。

  性像是個羞辱。在性裡面,你開始覺得你失去尊嚴,因此會有痛苦。而那個滿足感是如此短暫;遲早任何有智慧的人都會知道那個滿足是短暫的,隨之來到的是痛苦的漫長夜晚。

  性是大自然使自己永恆存在的策略。它是一個使你去繁殖的機制,否則人類會消失。只要想想,如果性不再是本能,你是自由的,有自己的意志可以決定是否進入性。那整件事將會看起來會很荒謬、可笑。只要想想--如果不再有出於本能的力量拉著你,我不認為有誰會想進入性。

  如果你看過不同種類的動物和昆蟲繁殖的圖片,你將會很震撼:如果把這件事留給牠們,牠們要如何做到?例如,蜘蛛在做愛時,雌蜘蛛會開始吃雄蜘蛛。等到做完愛,雄蜘蛛也死了!現在想想這些蜘蛛,如果牠們可以選擇:一旦牠們看到雌蜘蛛,牠們會立刻逃走。但是當本能占據牠們,牠們就只是它的奴隸。發抖著、害怕著,牠們仍然做愛,即使很清楚知道這就是結局。當雄蜘蛛高潮時,雌蜘蛛會開始吃牠。

  雌臭蟲沒有孔洞,因此很難做愛。所以雄臭蟲會先將她挖個洞。你可以因此知道雌臭蟲是否還是處女,因為每次做愛都會留下傷痕--那真的是性交(screw)!但她願意這樣。那是痛苦的,而且危及生命,因為如果雄臭蟲挖錯地方,她會死掉--而且有些臭蟲很笨!但必須冒險;有一股非常大的無意識力量,以致於她必須接受。

  如果把性留給你決定,我不認為人會做愛。人會避開別人、不在公開場合做愛是有原因的--因為那看起來很可笑。在公共場合做愛,你知道別人會發現其中可笑之處;你自己也知道它是可笑的。一個人會覺得自己掉到人類以下的層次;有很大的痛苦在那兒,拖著你往回走。

  但是它也帶來幾個片刻完全的純粹、喜悅和天真。它帶來幾個片刻的永恆,時間突然不再存在。它也帶來幾個片刻的無我,在深深的高潮中,自我被遺忘了。它使你瞥見到神,因此也無法拋棄它。

  人們試著要拋棄它,修士一直以來都在避開它,因為那是如此令人感到羞辱,非常違反人的尊嚴。被某個無意識的本能控制是失去人性的、令人洩氣的。修士拋棄它,他們離開俗世,但所有生命中的喜悅也消失了。他們變成嚴肅的、悲傷的、自我毀滅的。現在他們看不到生命有任何意義,一切都變成無意義的。然後他們只是等待死亡來到,帶他們離開。

  我的方法不是拒絕任何事,而是利用它們。

  我的了解是,任何給予你的東西都是寶貴的。你也許了解它的價值,也許不了解,但它是寶貴的;如果不是這樣,存在就不會把它給你。所以你必須找到轉變它的方法。你必須使你的愛更接近祈禱,你必須將更多的愛帶入你的性。漸漸的,性必須變成神聖的行為,它必須被提升。不是性拉著你往下陷入獸性的泥沼,你可以拉著性往上走

  性必須變成一個偉大的靜心技巧。那是譚崔對世界的貢獻。譚崔的貢獻是最大的,因為它給你秘訣去把最低層次轉變成最高層次。它給你秘訣去用泥沼生出蓮花。它是其中一個曾經出現過的最偉大的科學--但因為倫理學家、清教徒和所謂的宗教人士,譚崔無法用來幫助人們。它的經典被燒了,數千個師父被殺了,被燒死了。整個體系幾乎被摧毀殆盡,人們被迫暗中進行。

  我沒有說要放棄性,我說轉變它。它不必仍只是生理性的:帶入一些靈性。當你在做愛時也靜心。當你在做愛時,成為祈禱的。愛不該只是身體上的行為;將你的靈魂注入到裡面。

  你是被祝福的。真正貧窮的人是那些從未愛過並痛過的人。他們沒有活過。陷入愛並因為它而受苦是好的。那是穿越火焰;它會純化你,帶給你洞見,使你更警覺。這是必須接受的挑戰。那些不接受這個挑戰的人是懦弱的。

  那些沒愛過和痛過的人永遠不會成為尋找神的人--他們做不到;他們沒掙得那個資格,他們還不值得。那是愛人的唯一權力,有一天會開始尋找最終的愛人。

  愛,愛得更深。受苦,受更大的苦。全然的愛和受苦,因為這就是不純的黃金如何通過火焰而成為純金的。

  我不要你逃避你的戀愛:更深入它們。我幫助我的桑雅士進入愛,因為我知道愛終究會失敗。除非他們透過自己的經驗知道愛終究會失敗,否則他們對神的尋找仍是虛假的。

愛與自由 與單獨

愛你自己 佛陀這麼說 緊接著他又再說上一句 然後觀照 假如沒有愛自己就開始觀照 你也許會經歷到瀕臨自殺的感覺 許多佛教徒很想自殺 因為他們沒有留意到經文的前半段 而直接跳到第二步 觀照你自己 事實上我未曾在任何對佛陀法句經的評論中 見過任何人注意的第一句話 愛你自己 

佛說愛你自己 這將是徹底蛻變的基礎 別害怕愛你自己 全心全意的愛自己 接著你將有驚人的發現 等你擺脫所有自我的責難與貶抑的那一 天 也就是你能拋開原罪想法的那一 天 當你明白了自己的價值 也知道存在愛你的時候 那將是你生命中最幸福的一 天 打從那一天起 你將開始看見人們真實的光輝 你的悲憫之心會油然而生 那種慈悲不是培養出來的 而是自然 自發的流動
愛你自己 不要譴責自己 你不僅過度譴責 還將所有的罪都承攬下來 這是對你自己的一種傷害
如果你對自己有譴責 妳要如何成長 又怎樣才能成熟 如果你總是責難自己你怎麼能夠對存在還有虔敬的心呢 要是你無法敬仰你內在的存在 妳也無法敬仰他人身上的存在 這是不可能的 只有當你崇敬在你裡面的神時 你才能成為整體的一部份
(摘自愛 自由與單獨 作者奧修

愛是我們內在的玫瑰花 當黑暗與無意識褪盡 讓自己越來越警醒 覺知 愛即會在屬於它的季節自動到來
一個不愛自己的人 將永遠無法愛任何人 愛自己的人會發現 他裡面並沒有一個自己 愛總是融解自己這是生命中最無可比擬的經驗 你單純的付出 而連一句謝謝也沒有期望 當你的愛是真心誠意時 你反而會因為他人接受你的愛而由衷感謝

愛令你敞空了自己 這是愛的美麗動人之處
愛你自己 要很愛很愛你自己 就從對你的愛當中你的驕傲 自我和所有無謂的東西都會無影無蹤 當這樣的事發生的時候 你的愛就會開始觸及別人 你的愛成為一種分享 愛是一種融合與一體感 是熱情的定靜 交織著冷與熱 使你有生以來首次嚐到生命矛盾的滋味

單獨意味著你是完整的。在真正的愛之中,伴侶兩個人都成為單獨的。你因為愛觸及到內在的完整。

真正的愛的探索並不是一個為了對抗單獨的探索。真正的愛是把孤單蛻變成單獨, 是幫助另一半。如果你愛一個人,你會幫助這個人單獨。你不會試圖滿足他或她。你不會試圖讓自己待在那裡使對方感到完整。你會幫助對方單獨讓他或她自己是如此的滿足不需要你。
真正的愛人有能力單獨,真正的愛人不會破壞你的單獨。他總是完全尊重你的個體性、尊重你的單獨。那是神聖的。他不會干擾你或侵入那個空間。
一旦你全然成為自己,你會對曾經幫助過你的這個人心存感激。那份感激幾乎是虔誠的。你會感受到對方內在某種神聖的東西。
真正的愛將幫對方整合,你真正的愛會成為對方的凝固力。在你的愛中,你的伴侶也以一個完整、獨特的個體與你融合在一起,因為你的愛給了對方自由。在你的愛的保護下,對方將會開始成長。
所有的成長都需要愛,無條件的愛。
毫無條件的去愛,不要要求回報,自然會有更多東西回到你身上。
如果你有期待或等待,對方會感覺到你在操縱,如果你覺得對方試圖要操縱你,你會想反抗,因為這違背了靈魂的內在需求,任何來自外在的都會使你分裂。
每一個存在都應該保持他本來的樣子,愛待你如你本來的樣子,你不會被拉進任何期待中。
所以要記住幾件事。第一是愛,沒有需求的愛-分享的愛。愛,但不期待,只是給予。
愛,但要非常覺知,因為你正朝向聖地前進;你正進入最高、最純粹、最神聖的殿堂。
你愛一個人,把他當成神一樣愛他,不能低於這個標準。
如果你把女人當女人愛,你的愛飛不了太高。如果把女人當女神一樣,愛就成為禮敬。
如果你靜心,你遲早會產生愛。如果你深入靜心,你遲早會開始感到一股從來不曾有過的大愛從你的內在升起;你存在的新品質,一道新的門打開了。你變成新的火焰。
如果你愛得很深,漸漸地,你會覺察到你的愛越來越成為靜心。一種精微的寧靜品質進入你的內在,思緒消失了,空隙出現了,然後是寧靜。你觸及自己內在的深度。
( From being in love)
透過你所愛的人來愛,如此你就不會執著於所愛的人,當你不執著於所愛的人,愛就會來到巔峰。不真實的愛有另一個名字--「執著」,真愛是無比超然的。
真愛是體恤他人,不會在意無謂的事。如果你真的愛一個人,你會體貼他真的需求。你將照顧他所有的需要,但不是為了滿足他不切實際的欲望。體恤的意思是,你看出這不是真實的需要,而是出於自我的需要,於是你不會去滿足他。
來自於意識的愛,才能使你與真理接觸,那般的愛不是出於身體,而是你最深處的本質。渴慾的感覺是身體層面的現象,愛則是意識層面的現象,但人們對自己的意識一無所知,所以總是錯將肉體的渴求當成是愛。 --奧修

幸福的密碼

1988年4月,霍華德•金森24歲,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哲學系博士。
他畢業論文的課題 是《人的幸福感取決於什麼》。
為了完成這一課題,他向市民隨機派發出了一萬份問卷。問卷中,有詳細的個人資料登 記,還有五個選項:
A非常幸福。B幸福。C一般。D痛苦。E非常痛苦。
歷時兩個多月,他最終收回了 5200 多張有效問卷。
經過統計,僅僅只有121人認為自己非常幸福。
接下來,霍華德•金森對這121人做了詳細的調查分析。
他發現,這121人當中有50人,是這座城市的成功人士,他們的幸福感 主要來源於事業的成功。
而另外的 71人,有的是普通的家庭主婦,有的是賣菜的農民,有的是公司裡的小職員,還有的甚至是領取救濟金的流浪漢。
這些職業平凡生涯 黯淡的人,為什麼也會擁有如此高的幸福感呢 ?
透過與這些人的多次接觸交流,霍華德•金森發現,這些人雖然職業多樣,性格迥然,但是有一點他們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對物質沒有太多的要求。
他們平淡自守,安貧樂道,很能享受柴米油鹽的尋常生活。
這樣的調查結果讓霍華德•金森很受啟發。
於是,他得出了這樣的論文總結: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最幸福。
一種是淡泊寧靜的平凡人,一種是功成名就的傑出 者 。
如果你是平凡人,你可以透過修煉內心,減少欲望來獲得幸福。
如果你是傑出者, 你可以透過進取拼搏,獲得事業的成功,進而,獲得更高層次的幸福
他的導師看了論文後,十分欣賞,批了一個大大 的“優”!
畢業後,愛德華•金森留校任教。
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
如今,愛德華 •金 森也由當年的意氣 青年成長為美國一 位知名終身教授。
2009年6月,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又翻出了當年的那篇畢業論文
他很好奇,當年那 121名認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現在怎麼樣呢?
他們的幸福感還像當年那麼強烈嗎 ?
他把那121人的聯繫方式又找了出來,花費了三個月 的時間,對他們又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
調查結果回饋回來了。當年那71名平凡者,除了兩人去世以外,共收回69份調查表。
這些年來,這69人的生活雖然發生了許多變化(他們有的已經躋身於成功人士的行列;有的一直過著平凡的日子;也有的人由於疾病和意外,生活十分拮据。)
但是他們的選項都沒變,仍然覺得自己 “非常幸福。
而那50名成功者的選項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僅有 9人事業一帆風順,仍然堅持當年的選擇——非常幸福。23人選擇了“一般”。
有 16人因為事業受挫,或破產或降職,選擇了“痛 苦”。另有2人選擇了“非常痛苦”。
看著這樣的調查結果,霍華德•金森陷入了深思,一連數日,他都沉浸在自己的思緒當中。
兩周後,霍華德•金森以《幸福的密碼》為題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了一篇論文。
在論文中,他詳細敘述了這兩次問卷調查的過程與結果。
論文結尾,他總結說: 所有靠物質支撐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會隨著物質的離去而離去。只有心靈的淡定寧靜,平安喜樂充滿愛!繼而產生的身心愉悅,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無數讀者讀了這篇論文之後,都紛紛驚呼:“霍華德•金森破譯了幸福的密碼!”這篇文章,引起了廣泛關注。 《華盛頓郵報》 一天之內六次加印!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霍華德•金森一臉愧疚:20多年前,我太過年輕,誤解了“幸福”的真正內涵 。而且,我還把這種不正確的幸福觀傳達給了我的許多學生。在此,我真誠地向我的這些學生致歉,向 “ 幸福 ” 致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