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險生活的樂趣
摘自勇氣 奧修著
去過冒險的生活,我指的不單是身體層面的危險, 還有心理上的危險,最後是靈魂上的冒險。 過冒險式的生活才表示你有活出你的生命,生命要在危險中才能開花。 勇敢的人腳程總是比別人快一步,主動尋找所有可以冒險的機會。他們的人生觀不像保險公司,而是像登山者、滑翔機駕駛者和衝浪者,而且衝浪的範圍不只是外面的海洋,還有自己內在最深處的海洋;攀登的不只是外在的阿爾卑斯山和喜瑪拉雅山,還探索內在最高處的山峰。
過冒險式的生活才表示你有活出你的生命,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代表你還沒有活過;生命要在危險中才能開花,在安全的環境中無法開花。
當你的生活進入安穩時,你開始變成一灘死水,能量不再流動,然後你心生畏怯……因為你不知道如何走進未知,又為了什麼要冒這種險?已知的事物比較安全,於是你開始執著於既有的一切,那些是你已經覺得很煩、很無趣、很不快活的一切,可是再怎麼說,它們還是看起來熟悉安全多了,至少你知道那些是什麼,未知則令你害怕,光是想到你就覺得不安全。
世上只有兩種人,第一種是想過得舒服無慮的人,他們要的是一座舒服的墳墓。第二種人是想活著的人,他們選擇冒險式的生活,因為唯有那樣生命才會愈加旺盛。
我說去過冒險的生活,並不是要你去過受世人尊敬的那種普通生活:你是某地方的市長,或某公司的股東,這不叫生活。或是你當上了部長,或你學有專長,很會工作賺錢,銀行裏的存款與日俱增,一切都很順利。當一切都進行得很順利的時候,只要去看看,你會發現你正日漸枯萎,沒有任何成長。人們或許尊敬你,當你死的時候,你的葬禮會很隆重,很好,就這樣而已。報紙上會在社論旁邊登出你的訃文,接著人們會把你遺忘,而你一輩子活著就是為了這些?
看清楚一件事:人的一生可以就浪費在普通平凡的事情上。要明白這些小事不足以太在意,如此你才能步入靈性的世界,我不是說這些事不重要,它們是很重要,只是沒有你以為的那麼重要。
你需要錢,錢是一種需要,但是,錢不是你的目標,也不可能是目標。比方說,房子當然是需要的,我不是苦行主義者,不是叫你把房子毀了,然後躲到喜瑪拉雅山去,房子是需要的,但你活著不是為了房子,別弄錯了。
我所見到的人都搞錯了方向,他們好像是為了房子而活似的,努力工作賺錢就是為了買房子;而有的人則像是為了他們銀行裏的存款而活,直到死前還拼命存錢,這些人未曾真正活過,未曾一刻是活在生命的悸動當中。他們被囚禁在安全熟悉的監牢裏。
如果你因此而感到無聊,那是正常的。人們告訴我,他們覺得人生乏味,該怎麼辦?他們以為只要唸唸咒語就會讓他們重招生命力,事情沒這麼簡單,必須要改變整個生命模式才行。
去愛,但不要想明天你的她還會在你身邊,不要期盼,不要將她貶成是你的老婆,這就是活在危險當中的意思。不要將你的他貶成先生,因為先生是醜陋的,讓你的他當你的男人,讓你的她做你的女人,讓明天的一切無法預測。對凡事都不抱期望,但凡事你都有心理準備,這就是我所指的過危險的生活。
去愛,但別讓你的愛降級成為婚姻;去工作,工作是需要的,但別讓工作成為你唯一的生命,隨時都要帶著遊戲的心情,這是很重要的,工作必須是為了遊戲,不論你的工作崗位是在辦公室裏,或是在工廠、店裏,你工作只為了有時間與機會去玩,別讓你的生命萎縮成只剩工作上的例行公事,因為生命的目的是去遊戲!
遊戲的意思是為了做某件事而做,如果凡事你都能抱著遊戲的心情,你整個人會更加有活力,用不著說,你會因此而活在危險當中,但生命該當如此,冒險本是生命的一部份,事實上,那是最精采的部份,你或許沒有意識到,生命中每一個片刻都是危險的……你吸氣,你呼氣,當中有一個風險,在你呼氣的時候……誰知道你會不會再吸氣進來?這是不確定的事,沒有人能對你保證。
冒險的生活是指你將每一個片刻當成是最後的一刻,每個片刻都十分珍貴,而你什麼都不怕,你知道死亡隨時會來臨,你接受它的存在,沒有任何反抗,相反的,還主動與死亡接近,身心靈都在享受與死亡的正面相遇。
當你與死亡面對面時,去享受這些時刻——在死亡幾乎成真的片刻——這就是活在危險中的意義。
勇敢的人腳程總是比別人快一步,主動尋找所有可以冒險的機會。他們的人生觀不像保險公司,而是像登山者、滑翔機駕駛者和衝浪者,而且衝浪的範圍不只是外在的海洋,還有自己內在最深處的海洋;攀登的不只是外在的阿爾卑斯山和喜瑪拉雅山,還探索內在最高處的山峰。
但是要進記一件事:永遠別忘記冒險的藝術,永遠、永遠別忘記。要維持你冒險的能力,每當你有機會冒險,千萬別錯過,你只會贏不會輸。唯一能保證你真正活過的方法就是去冒險。
2012年7月28日 星期六
無邊際的世界
摘自勇氣 奧修著
愛是敞開進入一個沒有邊境、沒有盡頭的世界;愛只有開始,沒有結束。
記住一件事:頭腦通常會干涉,不允許愛的無限空間存在。如果你真懂得愛一個人,你會給他無限的空間,你的存在只是他成長的一個空間,你與他一同成長。但頭腦會介入,並企圖佔據這個人,於是愛被摧毀了;頭腦很貪婪,因為它就是貪婪本身。頭腦很具破壞力,假如你要進入愛的世界,就得丟掉頭腦,你必須脫離頭腦的干涉。
在某些領域裏,頭腦可以稱得上好用,譬如在商場上你就用得著,但說到愛你就不需要;當你在運籌帷幔時,頭腦可發揮作用,但當你要進入內在的世界時,就不必帶著;講到數學,你需要頭腦,講到靜心,則不需要,所以說頭腦是有用處,但這是指對外在的世界。對內在的世界而言,頭腦一點都不重要,去愛得更多一點……不祈求任何回報的愛,成為愛本身,將自己敞開,去愛就對了。
鳥兒和樹,大地和星星,男人和女人,每個人都懂這個語言;在宇宙的語言中,很明確地只有一種語言存在,那語言便是愛;去成為那個語言,當你變成愛的時候,一個嶄新無際的世界將為你打開。
永遠記得,頭腦是使人們變得封閉的幫兇,它因恐懼而不敢敞開。當一個人愈不怕,表示他愈少用到頭腦;當一個人愈怕,表示他愈活在頭腦裏。
或許你已經觀察到,每當你害怕、感到焦慮困惑的時候,你的整個焦點都是在頭腦。當你不安的時候,你會發現頭腦佔據了你整個人,而當你放鬆時,頭腦就不那麼活躍。
當事情進行得很順遂、沒有恐懼時,頭腦的活動就緩和下來;當遇到危急的狀況時,頭腦馬上起而當你的主人,它的角色很像政治人物。每當有戰事時,政治人物就成了英雄,邱吉爾、希特勒、史達林、毛澤東這些人都是戰爭下的產物,要是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你根本不會聽過這些名字。戰爭創造時局,給人們控制與成為領導人的機會,頭腦也是知此。
靜心不過是創造一個讓頭腦沒事可做的狀況,你什麼都不怕,感覺到深深的愛與寧靜,你覺得知此滿足,因為無論發生了什麼,頭腦都沒有說什麼,漸漸地,頭腦愈來愈止息,愈來愈放空。
直到有一天,頭腦完全地撤回,於是你變成了宇宙,不再受限於你的身體,不再受限於任何事情,你是純粹的空間。那就是神,神是純粹的空間。
愛是朝向那個純粹空間的道路,愛是方法,而神是結果。
人會害怕才表示有愛的能力,恐懼是愛的負面狀態。當愛不被允許流動時,就變成恐懼;當愛開始流動時,恐懼就不在。那就是為什麼在愛的當下你沒有恐懼,當你愛一個人時,突然間恐懼就不見了。在愛當中的人沒有恐懼,連死亡都不怕,也只有在愛當中的人能安詳無懼地死去。
不過,通常發生的情況是:當你愛得愈多,你愈感到恐懼,之所以女人比男人感到更害怕的原因即在於此,因為她們有更多潛力去愛。
在這個世界,你能落實愛的機會並不多,於是你的愛一直停滯在那裏,久而久之便轉為負向能量。有可能變成忌妒,那是恐懼的一部份;有可能變成佔有慾,也是恐懼的一部份;有可能變成憎恨,那也是恐懼的一部份。
就是去愛,愛得更多更多,不帶條件地去愛,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愛,你能愛的方式有千萬種。
記住,勇敢並不代表沒有恐懼。一個人要是什麼都不怕,你並不能說他很勇敢;你不能說一台機器很勇敢,你只能說它沒有恐懼。只有在海洋般的恐懼中,勇敢才存在,就像是恐懼之洋當中的小島。會怕是正常的,但儘管如此,你依然去冒險,那就是勇敢。你怕得直發抖,害怕走進一片漆黑裏去,但你仍然往前走,不管自己有多怕,那正是勇敢的意義;並不是說你沒有恐懼,勇敢是當你充滿恐懼時,你還能不為所動。
當你進入愛的時候,你會有一個很大的疑問出現,接著恐懼佔據你的靈魂,因為愛意味著死亡,意味著消融於另一個人當中,那是死亡,而且遠比一般的死亡來得更深。一般的死亡只是身體死去,在愛的死亡中,是自我死去。去愛需要很大的勇氣,你要有能力無視於周圍一切恐懼的聲音,依舊勇敢往愛前去。
你所冒的險愈大,成長的機會就愈大,所以,最能幫助人成長的莫過於愛。那些不敢去愛的人永遠長不大,唯有通過愛的火焰!你才能臻至成熟。
自然的去愛
愛是意識的一種自然狀態,它既不簡單也不困難——這些話其實一點都不適用於愛。愛不是一種努力,所以說它容易或困難都是錯的,愛就像呼吸!就像你的心跳,就像在你體內迴圈的血液。
愛是你的本質……可是愛卻變得幾乎不可能。社會不讓你愛,它灌輸你制約的方式,使得你不能去愛,而假成了唯一的表達,所以恨變得很容易,愛不只是變困難而己,根本是不可能的,人類就是這樣失了真。假若人沒有先被扭曲變形的話,你想奴役他就沒那麼容易。愛是一種反叛,因為愛只聽心的話,一點都不在乎其他聲音。
愛是危險的,因為你會因此而變成一個獨立的個體。要毀掉人類的最佳方式就是,摧毀他們愛的自然能力。
愛給你勇氣,將恐懼一掃而光。想壓迫你的人運用的正是你的恐懼,他們在你裏面創造各式各樣的恐懼,用恐懼將你團團圍住,表面上休假裝得很好,但骨子裏卻因恐懼而動彈不得。
滿心恐懼的人只能恨而不能愛,恨是恐懼的自然產物。滿心恐懼的人通常也有一肚子憤怒,他對生命的反對多過於支持,看來死亡對充滿恐懼的人而言是最佳的棲所,因為恐懼的人無異是否定生命的,生命對他來說似乎是危險的,因為去活過表示你要去愛,不然你怎麼活下去?正如同身體需要呼吸才能活下去,靈魂需要愛才能活下去,可是愛已被徹底污染了。
他們毒化你愛的能量,在你裏面創造出一個敵人,將你一分為二,使你永遠處於自己內在的衝突當中,衝突使你的能量耗竭,所以你的生命不得安寧、毫無生氣。不能愛的生命不是滿溢的流動,而是呆滯乏味的。
愛會使你更聰明,恐懼則使你變笨,誰會希望你很聰明?絕不會是那些當權的人,他們怎麼會希望見到你很聰明?若你很聰明的話,你會看出他們的伎倆,會看穿他們玩的把戲。他們要你做個愚蠢的普通人,當然講到工作,他們要你很有效率,但不可以太聰明。就是因為這樣,人類才會活在最低限度的潛能當中。
科學研究指出,一般人只使用到個人潛能的百分之五而已。那像愛因斯坦、莫札特、貝多芬,不是一般人的人呢?研究上說,連那些才華出眾的人,他們所使用到的潛能都不到百分之十,而那些我們叫做天才的人,也只用到百分之十五而已。
想像一個人人都用到百分之百潛能的世界……神將會很羡慕,他會希望降生於凡間,於是凡間就變成天堂,一個超級天堂,眼前的凡間是個地獄。
如果人沒有被污染,愛其實是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根本不是問題,就像水往下流、蒸氣向上揮發一樣,像樹會開花、鳥會唱歌一般,一切是如此而然的發生。
可是人難逃被污染的命運。孩子一出世,就立刻面臨能量被打壓的命運,他被壓迫的程度之深,使得他將永無翻身的機會:既不知道他所過的生命不叫生命,也不知道他的生命是一個合成的塑膠品,並沒有活出真正的靈魂。於是乎,你看到許多人過得不快樂,因為他們或多或少可以感覺得到,他們沒有一種對自己的歸屬感。
要是小孩子能被支援以自然的方式成長的話,愛其實再單純不過。我們應該幫助孩子與大自然、與他自己能自在共處,應該鼓勵孩子做他自己,成為自己的光,那麼一來,愛是很容易的,孩子自然而然就是愛!
憎恨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在你恨任何人之前,你必須先在你內在製造恨的毒案。唯有你有某樣東西,你才能將這樣東西給別人,唯有你充滿怨恨,你才能去恨。而滿懷怒恨的感覺就像是置身地獄的烈焰當中,你將自己燒得遍體鱗傷,在傷別人之前,你必先自傷。
別人或許並不會受傷,那得視當事人而定,但確定的是:在你能恨別人以前,你自己要先經歷一段漫長的煎熬與折磨。別人或許不會接受你的恨,說不定他會拒絕你的恨。他也許是個佛,只會對你的舉動一笑置之。他會原諒你,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反應。假如他沒有反應的話,你就傷不到他,假如他不動如山,你能怎麼辦?在他面前你只會覺得自己很無能罷了。
別人未必會受傷,但有件事是必然的:在你恨某人之前,你必須先經歷靈魂上多端的折磨,內在必須先充滿恨的毒素,然後才能將毒素丟給別人。
恨是不自然的。愛是健康的狀態,恨是不健康的狀態,就像生病是不自然的狀態一樣。當你偏離自然的軌道,當你與存在失去和諧,當你與最核心的自己失去和諧,你就會生病:心理上、靈魂上的病,恨不過是疾病的症兆。
生病有幾項好處是健康所不能提供的,但別執著於那些好處;恨也有幾項好處是愛所不能及的,你要非常小心。生病的人能博取別人的同情,沒有人會傷害一個生病的人,大家說話都會很謹慎,因為他病了,他成了眾人囑目的焦點,變成核心人物。要是他開始太執著於這樣的關注——這讓他的自我很滿足主他會不想恢復健康,會想繼續病下去。心理學家說,有許多人會因為喜歡生病帶來的好處而使得病好不起來,他們長期處於生病的狀態,完全不知道是自己抓著病不放。他們深怕如果恢復健康的話,就沒有人要理自己了。
你也在助長這種事。當小孩生病時,全家人對他無微不至,這種舉動實在很不科學,其實只要照顧好他的身體,用不著對他過於關注,這樣做很危險,因為如果同樣的事發生個幾回,小孩會將生病與你的關注聯想在一起……
每當小孩生病時,他變成全家人矚目的焦點:爸爸會來坐在他的身邊,問他的身體有沒有好一點;醫生會來看他;過一會兒,鄰居也開始來探望,親友會詢問,甚至帶小禮物來給他……他接收到過多的注意力,這可能使他的自我感覺很好,以至於不想恢復健康。要是這種情形發生,康復的機率使很渺茫,藥物也幫不上忙,因為現在是他自己堅持要生病的,大多數人的病都是這樣的情形。
當你恨的時候,你的自我覺得很滿足;唯有恨使得自我存在,因為當你恨的時候,你有一種優越感;當你恨的時候,你與另一個人是分開的,於是你有一個清晰的身份。當你愛的時候,自我必須消失,當你愛的時候,你與另一個人是一體的。愛幫助你消融進入對方,愛是一種相遇與融合。
假如你很執著於自我,恨對你而言會比愛來得容易。要警覺,要謹慎:恨是自我的陰影。愛需要絕大的勇氣,原因在於你需要犧牲你的自我。唯一具備愛的能力的人,是那些可以放得下自我的人;唯一能夠接受愛的禮物的人,那來自彼岸的禮物,是那些能完全掏空自己、甘做一個什麼都不是的人。
摘自勇氣 奧修著
愛是敞開進入一個沒有邊境、沒有盡頭的世界;愛只有開始,沒有結束。
記住一件事:頭腦通常會干涉,不允許愛的無限空間存在。如果你真懂得愛一個人,你會給他無限的空間,你的存在只是他成長的一個空間,你與他一同成長。但頭腦會介入,並企圖佔據這個人,於是愛被摧毀了;頭腦很貪婪,因為它就是貪婪本身。頭腦很具破壞力,假如你要進入愛的世界,就得丟掉頭腦,你必須脫離頭腦的干涉。
在某些領域裏,頭腦可以稱得上好用,譬如在商場上你就用得著,但說到愛你就不需要;當你在運籌帷幔時,頭腦可發揮作用,但當你要進入內在的世界時,就不必帶著;講到數學,你需要頭腦,講到靜心,則不需要,所以說頭腦是有用處,但這是指對外在的世界。對內在的世界而言,頭腦一點都不重要,去愛得更多一點……不祈求任何回報的愛,成為愛本身,將自己敞開,去愛就對了。
鳥兒和樹,大地和星星,男人和女人,每個人都懂這個語言;在宇宙的語言中,很明確地只有一種語言存在,那語言便是愛;去成為那個語言,當你變成愛的時候,一個嶄新無際的世界將為你打開。
永遠記得,頭腦是使人們變得封閉的幫兇,它因恐懼而不敢敞開。當一個人愈不怕,表示他愈少用到頭腦;當一個人愈怕,表示他愈活在頭腦裏。
或許你已經觀察到,每當你害怕、感到焦慮困惑的時候,你的整個焦點都是在頭腦。當你不安的時候,你會發現頭腦佔據了你整個人,而當你放鬆時,頭腦就不那麼活躍。
當事情進行得很順遂、沒有恐懼時,頭腦的活動就緩和下來;當遇到危急的狀況時,頭腦馬上起而當你的主人,它的角色很像政治人物。每當有戰事時,政治人物就成了英雄,邱吉爾、希特勒、史達林、毛澤東這些人都是戰爭下的產物,要是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你根本不會聽過這些名字。戰爭創造時局,給人們控制與成為領導人的機會,頭腦也是知此。
靜心不過是創造一個讓頭腦沒事可做的狀況,你什麼都不怕,感覺到深深的愛與寧靜,你覺得知此滿足,因為無論發生了什麼,頭腦都沒有說什麼,漸漸地,頭腦愈來愈止息,愈來愈放空。
直到有一天,頭腦完全地撤回,於是你變成了宇宙,不再受限於你的身體,不再受限於任何事情,你是純粹的空間。那就是神,神是純粹的空間。
愛是朝向那個純粹空間的道路,愛是方法,而神是結果。
人會害怕才表示有愛的能力,恐懼是愛的負面狀態。當愛不被允許流動時,就變成恐懼;當愛開始流動時,恐懼就不在。那就是為什麼在愛的當下你沒有恐懼,當你愛一個人時,突然間恐懼就不見了。在愛當中的人沒有恐懼,連死亡都不怕,也只有在愛當中的人能安詳無懼地死去。
不過,通常發生的情況是:當你愛得愈多,你愈感到恐懼,之所以女人比男人感到更害怕的原因即在於此,因為她們有更多潛力去愛。
在這個世界,你能落實愛的機會並不多,於是你的愛一直停滯在那裏,久而久之便轉為負向能量。有可能變成忌妒,那是恐懼的一部份;有可能變成佔有慾,也是恐懼的一部份;有可能變成憎恨,那也是恐懼的一部份。
就是去愛,愛得更多更多,不帶條件地去愛,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愛,你能愛的方式有千萬種。
記住,勇敢並不代表沒有恐懼。一個人要是什麼都不怕,你並不能說他很勇敢;你不能說一台機器很勇敢,你只能說它沒有恐懼。只有在海洋般的恐懼中,勇敢才存在,就像是恐懼之洋當中的小島。會怕是正常的,但儘管如此,你依然去冒險,那就是勇敢。你怕得直發抖,害怕走進一片漆黑裏去,但你仍然往前走,不管自己有多怕,那正是勇敢的意義;並不是說你沒有恐懼,勇敢是當你充滿恐懼時,你還能不為所動。
當你進入愛的時候,你會有一個很大的疑問出現,接著恐懼佔據你的靈魂,因為愛意味著死亡,意味著消融於另一個人當中,那是死亡,而且遠比一般的死亡來得更深。一般的死亡只是身體死去,在愛的死亡中,是自我死去。去愛需要很大的勇氣,你要有能力無視於周圍一切恐懼的聲音,依舊勇敢往愛前去。
你所冒的險愈大,成長的機會就愈大,所以,最能幫助人成長的莫過於愛。那些不敢去愛的人永遠長不大,唯有通過愛的火焰!你才能臻至成熟。
自然的去愛
愛是意識的一種自然狀態,它既不簡單也不困難——這些話其實一點都不適用於愛。愛不是一種努力,所以說它容易或困難都是錯的,愛就像呼吸!就像你的心跳,就像在你體內迴圈的血液。
愛是你的本質……可是愛卻變得幾乎不可能。社會不讓你愛,它灌輸你制約的方式,使得你不能去愛,而假成了唯一的表達,所以恨變得很容易,愛不只是變困難而己,根本是不可能的,人類就是這樣失了真。假若人沒有先被扭曲變形的話,你想奴役他就沒那麼容易。愛是一種反叛,因為愛只聽心的話,一點都不在乎其他聲音。
愛是危險的,因為你會因此而變成一個獨立的個體。要毀掉人類的最佳方式就是,摧毀他們愛的自然能力。
愛給你勇氣,將恐懼一掃而光。想壓迫你的人運用的正是你的恐懼,他們在你裏面創造各式各樣的恐懼,用恐懼將你團團圍住,表面上休假裝得很好,但骨子裏卻因恐懼而動彈不得。
滿心恐懼的人只能恨而不能愛,恨是恐懼的自然產物。滿心恐懼的人通常也有一肚子憤怒,他對生命的反對多過於支持,看來死亡對充滿恐懼的人而言是最佳的棲所,因為恐懼的人無異是否定生命的,生命對他來說似乎是危險的,因為去活過表示你要去愛,不然你怎麼活下去?正如同身體需要呼吸才能活下去,靈魂需要愛才能活下去,可是愛已被徹底污染了。
他們毒化你愛的能量,在你裏面創造出一個敵人,將你一分為二,使你永遠處於自己內在的衝突當中,衝突使你的能量耗竭,所以你的生命不得安寧、毫無生氣。不能愛的生命不是滿溢的流動,而是呆滯乏味的。
愛會使你更聰明,恐懼則使你變笨,誰會希望你很聰明?絕不會是那些當權的人,他們怎麼會希望見到你很聰明?若你很聰明的話,你會看出他們的伎倆,會看穿他們玩的把戲。他們要你做個愚蠢的普通人,當然講到工作,他們要你很有效率,但不可以太聰明。就是因為這樣,人類才會活在最低限度的潛能當中。
科學研究指出,一般人只使用到個人潛能的百分之五而已。那像愛因斯坦、莫札特、貝多芬,不是一般人的人呢?研究上說,連那些才華出眾的人,他們所使用到的潛能都不到百分之十,而那些我們叫做天才的人,也只用到百分之十五而已。
想像一個人人都用到百分之百潛能的世界……神將會很羡慕,他會希望降生於凡間,於是凡間就變成天堂,一個超級天堂,眼前的凡間是個地獄。
如果人沒有被污染,愛其實是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根本不是問題,就像水往下流、蒸氣向上揮發一樣,像樹會開花、鳥會唱歌一般,一切是如此而然的發生。
可是人難逃被污染的命運。孩子一出世,就立刻面臨能量被打壓的命運,他被壓迫的程度之深,使得他將永無翻身的機會:既不知道他所過的生命不叫生命,也不知道他的生命是一個合成的塑膠品,並沒有活出真正的靈魂。於是乎,你看到許多人過得不快樂,因為他們或多或少可以感覺得到,他們沒有一種對自己的歸屬感。
要是小孩子能被支援以自然的方式成長的話,愛其實再單純不過。我們應該幫助孩子與大自然、與他自己能自在共處,應該鼓勵孩子做他自己,成為自己的光,那麼一來,愛是很容易的,孩子自然而然就是愛!
憎恨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在你恨任何人之前,你必須先在你內在製造恨的毒案。唯有你有某樣東西,你才能將這樣東西給別人,唯有你充滿怨恨,你才能去恨。而滿懷怒恨的感覺就像是置身地獄的烈焰當中,你將自己燒得遍體鱗傷,在傷別人之前,你必先自傷。
別人或許並不會受傷,那得視當事人而定,但確定的是:在你能恨別人以前,你自己要先經歷一段漫長的煎熬與折磨。別人或許不會接受你的恨,說不定他會拒絕你的恨。他也許是個佛,只會對你的舉動一笑置之。他會原諒你,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反應。假如他沒有反應的話,你就傷不到他,假如他不動如山,你能怎麼辦?在他面前你只會覺得自己很無能罷了。
別人未必會受傷,但有件事是必然的:在你恨某人之前,你必須先經歷靈魂上多端的折磨,內在必須先充滿恨的毒素,然後才能將毒素丟給別人。
恨是不自然的。愛是健康的狀態,恨是不健康的狀態,就像生病是不自然的狀態一樣。當你偏離自然的軌道,當你與存在失去和諧,當你與最核心的自己失去和諧,你就會生病:心理上、靈魂上的病,恨不過是疾病的症兆。
生病有幾項好處是健康所不能提供的,但別執著於那些好處;恨也有幾項好處是愛所不能及的,你要非常小心。生病的人能博取別人的同情,沒有人會傷害一個生病的人,大家說話都會很謹慎,因為他病了,他成了眾人囑目的焦點,變成核心人物。要是他開始太執著於這樣的關注——這讓他的自我很滿足主他會不想恢復健康,會想繼續病下去。心理學家說,有許多人會因為喜歡生病帶來的好處而使得病好不起來,他們長期處於生病的狀態,完全不知道是自己抓著病不放。他們深怕如果恢復健康的話,就沒有人要理自己了。
你也在助長這種事。當小孩生病時,全家人對他無微不至,這種舉動實在很不科學,其實只要照顧好他的身體,用不著對他過於關注,這樣做很危險,因為如果同樣的事發生個幾回,小孩會將生病與你的關注聯想在一起……
每當小孩生病時,他變成全家人矚目的焦點:爸爸會來坐在他的身邊,問他的身體有沒有好一點;醫生會來看他;過一會兒,鄰居也開始來探望,親友會詢問,甚至帶小禮物來給他……他接收到過多的注意力,這可能使他的自我感覺很好,以至於不想恢復健康。要是這種情形發生,康復的機率使很渺茫,藥物也幫不上忙,因為現在是他自己堅持要生病的,大多數人的病都是這樣的情形。
當你恨的時候,你的自我覺得很滿足;唯有恨使得自我存在,因為當你恨的時候,你有一種優越感;當你恨的時候,你與另一個人是分開的,於是你有一個清晰的身份。當你愛的時候,自我必須消失,當你愛的時候,你與另一個人是一體的。愛幫助你消融進入對方,愛是一種相遇與融合。
假如你很執著於自我,恨對你而言會比愛來得容易。要警覺,要謹慎:恨是自我的陰影。愛需要絕大的勇氣,原因在於你需要犧牲你的自我。唯一具備愛的能力的人,是那些可以放得下自我的人;唯一能夠接受愛的禮物的人,那來自彼岸的禮物,是那些能完全掏空自己、甘做一個什麼都不是的人。
愛的勇氣
摘自 勇氣 奧修著
愛是稀有的。要與一個人在他的核心相遇,這如同經歷一場內在革命,因為,如果你要與一個人在他的中心相遇,表示你也要允許那個人來到你的中心,你必須變得脆弱、完全地柔軟與敞開。
這是危險的,要讓某個人來到你的核心是很危險的,因為你永遠不知道那個人將會對你怎麼樣。要是你所有的秘密都被知道了,所有你隱藏的事情都被揭開,要是你完全地將自己打開來,別人會對你做什麼事情你無從知道,你會害怕,這正是為什麼我們從不打開的原因。
你與某個人熟識,並不代表你倆之間有愛;表面的會面不代表真正的相遇,所有發生在表面的事情並不是你,表像的一切只是顯示你所屬範圍的界限,像一道將你圍起來的籬笆,但你並不是它!它只是你與這世界的分界線。即便是多年的夫妻,或許只能算是跟對方很熟而已,他們不見得瞭解彼此。當你與某個人住在一起愈久,你反而愈會忘記你們之間尚未深入彼此。
所以首要瞭解的一件事是,別將熟悉當成愛。你們或許做愛,或許有性關係,但性也是個表面現象,除非你們倆在核心的地方交遇,不然性只是兩個身體的會合,頂多你們兩個人的身體彼此熟悉罷了。唯有當你不害怕,當你沒有恐懼時,你才有可能讓別人進到你的核心。
有兩種過生活的方式:恐懼導向和愛的導向。恐懼導向的生活永遠無法帶引你進人深刻的關係,你小心翼翼,只允許他人靠近你到某個程度,不讓他人進到你的核心深處,你在自己周圍築起一道厚厚的牆。
以愛為導向的人不會擔心未來,不會害怕結果,他活在當下的片刻。別管會有什麼後果,那是恐懼的頭腦在作祟;別去想會發生什麼事,只要全然在當下行動就行了。不要在那裏盤算,恐懼導向的人總是小心翼翼地做規畫,力求自己在安全範圍中,但整個一生就這樣浪費掉了。
我聽說過關於一個老禪師的故事: 他躺在床上準備臨終,那一天已經來臨,他宣佈當天晚上他就會走了。所以他的弟子、友人紛紛來到他的住所,許多愛他的朋友從大老遠的地方趕來看他。 一位大弟子聽到師父即將圓寂的消息時馬上跑去市場,有人問他:「師父就快過世了,你為什麼還往市場去?」大弟子回答:「我知道師父特別鍾愛某一種蛋糕,所以我要去市場買這種蛋糕。」 要找到這種蛋糕不太容易,不過在傍晚前總算給他找到了,他提著蛋糕趕回去見師父。 大家都有點擔心,看起來師父好像在等某個人,他會張開眼睛看看,然後又闔上眼,當這位大弟子趕到的時候,他說:「你終於來了,蛋糕呢?」大弟子奉上蛋糕,他很開心師父想吃這個蛋糕。 死亡正逐漸降臨,師父將蛋糕拿在手上……但他的手並不會發抖。他年紀很大了,但手不會抖。有個人問道:「你年紀這麼大了,而且正在臨死邊緣,隨時都有可能咽下最後一口氣,但你的手卻不會顫抖?」 這位師父說:「我從未顫抖,因為我沒有恐懼,我的身體已經老了,但我依然年輕,就算身體走了,我也依然年輕。」 接著他嚐了一口蛋糕,開始吃得津津有味。某個人問他:「師父,您有沒有什麼最後的話要告訴我們的?您很快就要離開我們了,您有沒有特別要我們記住的事?」 師父臉上泛起微笑,他說:「啊,這蛋糕真好吃!」
這就是活在當下的人:這蛋糕真好吃!即使死亡都不重要了,下一刻的事沒有任何意義,這個片刻的蛋糕好吃才重要。如果你能在這個片刻,在當下這個片刻,唯有如此你才能愛。
就算你感覺某個人不喜歡你,他也不是你的敵人,因為每個人關心的只有他自己,而不是你,沒有什麼好怕的,在真正的關係發生前,你一定要瞭解這件事。
愛是一朵稀有的花,偶爾才出現一次。愛之所以稀有的原因是,只有當恐懼不在時愛才能發生,在那之前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愛只會發生在靈性層次很高、深具宗教品質的人身上,每一個人都可以有性愛,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與別人很熟稔,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愛。
當你不害怕,也就沒什麼好遮掩的,於是你能夠敞開、收起所有的界限,可以邀請另一個人進入你的內在深處。
請記得,當你允許某個人深深地進入你,對方也同樣地會允許你深深地進入他或她,因為當你允許的時候,信任就發生了,當你不再害怕時,另一個人也不害怕了。
在你的愛裏面永遠有恐懼的成分,老公擔心老婆紅杏出牆,老婆怕老公在外面偷腥,情侶之間總是有一層害怕在,那樣不是愛,只是兩個懷著恐懼的人湊在一起,互相倚賴、爭吵、控制,利用對方、佔據對方,但那不叫愛。
假如你能允許愛的發生,你就不需要祈禱,不需要靜心,不需要任何教堂、寺廟。假如你能愛,你可以將神忘卻,因為經由愛,所有的事會發生在你身上:靜心、祈禱、神,所有的一切都將會發生。當耶穌說愛是神時,他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然而愛並不容易,你必須丟掉恐懼。奇怪的是,你怕得要命,但你其實沒有東西可以失去。
神秘家卡比兒(Kabir)說過:「我看著人們……這也怕、那也怕,可是我看不出有什麼好怕的,因為他們根本沒什麼好損失的。」卡比兒說道:「就像一個沒穿衣服的人,從沒去河邊洗過澡,只因他擔心沒地方曬乾衣服。」這就是你的狀況:赤裸、沒有衣服穿,但總在擔心衣服。
你有什麼可以失去的?沒有,這個身體遲早會被死亡帶走,在那之前,何不將身體給愛?無論你擁有什麼都會被帶走,在被帶走以前,為什麼不與別人分享呢?那是唯一擁有的方式。假如你能分享和付出;,你便是主人,早晚一切會被帶走,你無法永遠保有任何東西,因為死亡將會銷毀一切。
所以,假如你聽懂我的話,你知道我的建議是介於死亡和愛之間。倘若你能付出,則將不會有死亡,在一切被帶走以前,你已經給了出去,將它變成一項禮物送出去,如此死亡不可能存在。
對一個有愛的人,死亡並不存在;對一個無法愛的人,每一個片刻都是死亡,因為隨著每一個片刻的流逝,他身上的某些東西會被奪走,身體逐漸老去,接著死亡來臨,於是一切煙消雲散。
有什麼好恐懼的?為什麼你如此害怕?即使你的一切都為人所知,你就像一本被打開來閱讀的書一樣,為什麼害怕?你會有任何損失嗎?你必須遮遮掩掩、必須保護自己的,不過是社會加諸於你的錯誤觀念和制約,為了那些,你經常處於掙扎的心情,弄得好像每個人都是你的敵人一樣。
沒有人是你的敵人!就算你感覺某個人不喜歡你,他也不是你的敵人,因為每個人關心的只有他自己,而不是你,沒有什麼好怕的。在真正的關係發生前,你一定要瞭解這件事:「沒有什麼好怕的。」
當兩個核心相遇時,愛就發生了。愛是一種像煉金術般的現象,加同氫跟氧碰在一起就會產生新的東西:水。你可以有氫,可以有氧,但要是你口渴的話,它們可是一點用處也沒有,就算吃下再多的氧、吞下再多的氫,也解不了你的渴。
當兩個中心相遇的時候,一種新的東西就產生了,那樣新的東西就是愛。正像水一樣,你幾世以來的口渴終於獲得抒解,忽然間你有一種滿足感,這是愛看得見的朕兆,你變得心滿意足,宛如成就了一切,而現在再沒有什麼要去達成的。你已經到了目的地,沒有其他的目標要去追求,你履行了自己的命運,好比種子已然開花結果,而花朵已全部盛開。
你可以看得出這是愛的朕兆:深深的滿足感。當人在愛之中時,內在處於深深滿足的狀態。你無法看得見愛,但你看得出一種深深的滿足感包圍著他……他的每一個呼吸、每一個動作,他整個人都散發著滿足的氛圍。
或許你聽到會覺得驚訝,但我告訴你;愛使人的慾望消失。人是由於空虛才會有慾望;你渴望某件東西是因為你沒有擁有它,你的渴望是因為你以為擁有之後會覺得滿足,慾望是出於你的不滿足。
當愛在的時候,兩個中心相會、融入彼此,於是一種魔術般的新元素誕生:滿足感,仿佛整個地球停止轉動,唯一存在的只有當下這個片刻,然後你可以說:「這蛋糕真可口!」對一個在愛裏面的人來說,甚至連死亡都不足為道了。
摘自 勇氣 奧修著
愛是稀有的。要與一個人在他的核心相遇,這如同經歷一場內在革命,因為,如果你要與一個人在他的中心相遇,表示你也要允許那個人來到你的中心,你必須變得脆弱、完全地柔軟與敞開。
這是危險的,要讓某個人來到你的核心是很危險的,因為你永遠不知道那個人將會對你怎麼樣。要是你所有的秘密都被知道了,所有你隱藏的事情都被揭開,要是你完全地將自己打開來,別人會對你做什麼事情你無從知道,你會害怕,這正是為什麼我們從不打開的原因。
你與某個人熟識,並不代表你倆之間有愛;表面的會面不代表真正的相遇,所有發生在表面的事情並不是你,表像的一切只是顯示你所屬範圍的界限,像一道將你圍起來的籬笆,但你並不是它!它只是你與這世界的分界線。即便是多年的夫妻,或許只能算是跟對方很熟而已,他們不見得瞭解彼此。當你與某個人住在一起愈久,你反而愈會忘記你們之間尚未深入彼此。
所以首要瞭解的一件事是,別將熟悉當成愛。你們或許做愛,或許有性關係,但性也是個表面現象,除非你們倆在核心的地方交遇,不然性只是兩個身體的會合,頂多你們兩個人的身體彼此熟悉罷了。唯有當你不害怕,當你沒有恐懼時,你才有可能讓別人進到你的核心。
有兩種過生活的方式:恐懼導向和愛的導向。恐懼導向的生活永遠無法帶引你進人深刻的關係,你小心翼翼,只允許他人靠近你到某個程度,不讓他人進到你的核心深處,你在自己周圍築起一道厚厚的牆。
以愛為導向的人不會擔心未來,不會害怕結果,他活在當下的片刻。別管會有什麼後果,那是恐懼的頭腦在作祟;別去想會發生什麼事,只要全然在當下行動就行了。不要在那裏盤算,恐懼導向的人總是小心翼翼地做規畫,力求自己在安全範圍中,但整個一生就這樣浪費掉了。
我聽說過關於一個老禪師的故事: 他躺在床上準備臨終,那一天已經來臨,他宣佈當天晚上他就會走了。所以他的弟子、友人紛紛來到他的住所,許多愛他的朋友從大老遠的地方趕來看他。 一位大弟子聽到師父即將圓寂的消息時馬上跑去市場,有人問他:「師父就快過世了,你為什麼還往市場去?」大弟子回答:「我知道師父特別鍾愛某一種蛋糕,所以我要去市場買這種蛋糕。」 要找到這種蛋糕不太容易,不過在傍晚前總算給他找到了,他提著蛋糕趕回去見師父。 大家都有點擔心,看起來師父好像在等某個人,他會張開眼睛看看,然後又闔上眼,當這位大弟子趕到的時候,他說:「你終於來了,蛋糕呢?」大弟子奉上蛋糕,他很開心師父想吃這個蛋糕。 死亡正逐漸降臨,師父將蛋糕拿在手上……但他的手並不會發抖。他年紀很大了,但手不會抖。有個人問道:「你年紀這麼大了,而且正在臨死邊緣,隨時都有可能咽下最後一口氣,但你的手卻不會顫抖?」 這位師父說:「我從未顫抖,因為我沒有恐懼,我的身體已經老了,但我依然年輕,就算身體走了,我也依然年輕。」 接著他嚐了一口蛋糕,開始吃得津津有味。某個人問他:「師父,您有沒有什麼最後的話要告訴我們的?您很快就要離開我們了,您有沒有特別要我們記住的事?」 師父臉上泛起微笑,他說:「啊,這蛋糕真好吃!」
這就是活在當下的人:這蛋糕真好吃!即使死亡都不重要了,下一刻的事沒有任何意義,這個片刻的蛋糕好吃才重要。如果你能在這個片刻,在當下這個片刻,唯有如此你才能愛。
就算你感覺某個人不喜歡你,他也不是你的敵人,因為每個人關心的只有他自己,而不是你,沒有什麼好怕的,在真正的關係發生前,你一定要瞭解這件事。
愛是一朵稀有的花,偶爾才出現一次。愛之所以稀有的原因是,只有當恐懼不在時愛才能發生,在那之前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愛只會發生在靈性層次很高、深具宗教品質的人身上,每一個人都可以有性愛,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與別人很熟稔,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愛。
當你不害怕,也就沒什麼好遮掩的,於是你能夠敞開、收起所有的界限,可以邀請另一個人進入你的內在深處。
請記得,當你允許某個人深深地進入你,對方也同樣地會允許你深深地進入他或她,因為當你允許的時候,信任就發生了,當你不再害怕時,另一個人也不害怕了。
在你的愛裏面永遠有恐懼的成分,老公擔心老婆紅杏出牆,老婆怕老公在外面偷腥,情侶之間總是有一層害怕在,那樣不是愛,只是兩個懷著恐懼的人湊在一起,互相倚賴、爭吵、控制,利用對方、佔據對方,但那不叫愛。
假如你能允許愛的發生,你就不需要祈禱,不需要靜心,不需要任何教堂、寺廟。假如你能愛,你可以將神忘卻,因為經由愛,所有的事會發生在你身上:靜心、祈禱、神,所有的一切都將會發生。當耶穌說愛是神時,他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然而愛並不容易,你必須丟掉恐懼。奇怪的是,你怕得要命,但你其實沒有東西可以失去。
神秘家卡比兒(Kabir)說過:「我看著人們……這也怕、那也怕,可是我看不出有什麼好怕的,因為他們根本沒什麼好損失的。」卡比兒說道:「就像一個沒穿衣服的人,從沒去河邊洗過澡,只因他擔心沒地方曬乾衣服。」這就是你的狀況:赤裸、沒有衣服穿,但總在擔心衣服。
你有什麼可以失去的?沒有,這個身體遲早會被死亡帶走,在那之前,何不將身體給愛?無論你擁有什麼都會被帶走,在被帶走以前,為什麼不與別人分享呢?那是唯一擁有的方式。假如你能分享和付出;,你便是主人,早晚一切會被帶走,你無法永遠保有任何東西,因為死亡將會銷毀一切。
所以,假如你聽懂我的話,你知道我的建議是介於死亡和愛之間。倘若你能付出,則將不會有死亡,在一切被帶走以前,你已經給了出去,將它變成一項禮物送出去,如此死亡不可能存在。
對一個有愛的人,死亡並不存在;對一個無法愛的人,每一個片刻都是死亡,因為隨著每一個片刻的流逝,他身上的某些東西會被奪走,身體逐漸老去,接著死亡來臨,於是一切煙消雲散。
有什麼好恐懼的?為什麼你如此害怕?即使你的一切都為人所知,你就像一本被打開來閱讀的書一樣,為什麼害怕?你會有任何損失嗎?你必須遮遮掩掩、必須保護自己的,不過是社會加諸於你的錯誤觀念和制約,為了那些,你經常處於掙扎的心情,弄得好像每個人都是你的敵人一樣。
沒有人是你的敵人!就算你感覺某個人不喜歡你,他也不是你的敵人,因為每個人關心的只有他自己,而不是你,沒有什麼好怕的。在真正的關係發生前,你一定要瞭解這件事:「沒有什麼好怕的。」
當兩個核心相遇時,愛就發生了。愛是一種像煉金術般的現象,加同氫跟氧碰在一起就會產生新的東西:水。你可以有氫,可以有氧,但要是你口渴的話,它們可是一點用處也沒有,就算吃下再多的氧、吞下再多的氫,也解不了你的渴。
當兩個中心相遇的時候,一種新的東西就產生了,那樣新的東西就是愛。正像水一樣,你幾世以來的口渴終於獲得抒解,忽然間你有一種滿足感,這是愛看得見的朕兆,你變得心滿意足,宛如成就了一切,而現在再沒有什麼要去達成的。你已經到了目的地,沒有其他的目標要去追求,你履行了自己的命運,好比種子已然開花結果,而花朵已全部盛開。
你可以看得出這是愛的朕兆:深深的滿足感。當人在愛之中時,內在處於深深滿足的狀態。你無法看得見愛,但你看得出一種深深的滿足感包圍著他……他的每一個呼吸、每一個動作,他整個人都散發著滿足的氛圍。
或許你聽到會覺得驚訝,但我告訴你;愛使人的慾望消失。人是由於空虛才會有慾望;你渴望某件東西是因為你沒有擁有它,你的渴望是因為你以為擁有之後會覺得滿足,慾望是出於你的不滿足。
當愛在的時候,兩個中心相會、融入彼此,於是一種魔術般的新元素誕生:滿足感,仿佛整個地球停止轉動,唯一存在的只有當下這個片刻,然後你可以說:「這蛋糕真可口!」對一個在愛裏面的人來說,甚至連死亡都不足為道了。
2012年7月27日 星期五
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摘自與神談生死
尼爾 唐納 沃許著 方智出版
透過你發出振動,你發出的能量,你正在創造自己的實相。
但如何實現在生活中?
靜心聆聽你的感覺。
你的身體是個了不起的工具,一個高度靈敏的能量接收器。你可以將你的手放在一排食物上方六英吋的位置掃過去,不必接觸他們,而能立刻感覺出那些食物對你身體有沒有幫助。當你在商店選購衣服時,也可以把同樣的方法運用在衣服上。當你與他人在一起時,如果停止聆聽你的思緒,開始聆聽你的感受。你與他人的溝通品質會迅速上升-你們之間的關係品質也會快速改善。當你困惑迷茫尋求答案時,如果能關閉你拼命尋求解答的那部份,而打開你知曉所有答案的部份──如果你能停止試圖決定要做什麼,而開始選擇你希望的是什麼──你會發現困境消失了,而解答會像魔法般出現在你的眼前。
深入內心,在思、言、行之前,聆聽自己的感覺。如果你這麼做的話,除了輕鬆(lightness),你不會再滿足於任何事。你不會再與沉重的振動有瓜葛,會尋求減輕你所觀察、創造和表達的每件事的振動。短時間內你會看見驚人的效果。
尼爾 唐納 沃許著 方智出版
透過你發出振動,你發出的能量,你正在創造自己的實相。
但如何實現在生活中?
靜心聆聽你的感覺。
你的身體是個了不起的工具,一個高度靈敏的能量接收器。你可以將你的手放在一排食物上方六英吋的位置掃過去,不必接觸他們,而能立刻感覺出那些食物對你身體有沒有幫助。當你在商店選購衣服時,也可以把同樣的方法運用在衣服上。當你與他人在一起時,如果停止聆聽你的思緒,開始聆聽你的感受。你與他人的溝通品質會迅速上升-你們之間的關係品質也會快速改善。當你困惑迷茫尋求答案時,如果能關閉你拼命尋求解答的那部份,而打開你知曉所有答案的部份──如果你能停止試圖決定要做什麼,而開始選擇你希望的是什麼──你會發現困境消失了,而解答會像魔法般出現在你的眼前。
深入內心,在思、言、行之前,聆聽自己的感覺。如果你這麼做的話,除了輕鬆(lightness),你不會再滿足於任何事。你不會再與沉重的振動有瓜葛,會尋求減輕你所觀察、創造和表達的每件事的振動。短時間內你會看見驚人的效果。
2012年7月23日 星期一
愛的勇氣
摘自勇氣 奧修著
每當你愛上某個人時,兩個人處於深深的愛與交融之中,在那當下你找不到一絲恐懼的蹤影, 如同燈被點亮的時候,你就看不見黑暗一樣,秘訣即在於:去愛得更多一些。 沒有愛,所以才會有恐懼。 用愛去做一件事,將恐懼忘卻,因為當你愛得全然時,恐懼就會消失。⋯⋯ 如果,你感覺自己有恐懼,就去愛得更多一些;在愛之中更勇敢些,去冒險,愛得更多一些,而且沒有條件地去愛,因為當你愛得愈多,恐懼就會愈少。而當我說愛的時候,指的是愛全部的四個層面:從性到三摩地。如果在一個性愛關係中你愛得很深入,那將會解除你身體上很多的恐懼。深刻的性高潮會給身體一種回到家的感受,身體變得健康,因為會覺得更完整。接下來第二步是愛,去愛人 沒有任何條件地。如果你頭腦裏有些條件,你一輩子也無法去愛,因為條件將成為阻礙。要是你明白,光是愛人就能使你在無懼中成長,你將會純粹為了愛的喜悅而去愛。人們通常因為他們的條件能被滿足才愛,他們說:「你該像如此這般,不然我不愛你。」母親對小孩說:「只要你乖,我就愛你。」太太對先生說:「你必須要這樣子,我才愛你。」每個人都在談條件,於是愛消失了。愛發生時,部份的自由也發生了。愛是無際的天空!你不能將它硬塞進一個狹小、受限的空間裏。就好比原本你讓家裏面流動著新鮮空氣,接著你關起每一處的門窗,很快地,空氣變悶了,一切變得令人窒息、污濁。 這一直是所有人類的大問題。當你剛墜入愛河時,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的美,因為那時你們沒有要求對方什麼,兩個人不帶任何條件地朝彼此靠近。等到你們定下來之後,你們開始視對方為理所當然,期望就出來了:「你應該要像這樣,你應該表現得像那樣,這樣我才愛你。」好像愛還可以讓你討價還價似的。當你沒有出於全部的心在愛時,你的愛便成了一項廉價品。你迫使別人為你做某件事,唯有這樣你才愛,不然你就背叛你的愛;你等於把你的愛當成一種懲罰或是脅迫,這不是愛。不管你是付出或收回你的愛,愛始終不是你的重點,你真正關注的是其他的…舉例來說,你身為先生,買禮物回去送給老婆,她很高興地挨著你、親吻你;可是當你不再帶任何東西回家時,開始有些疏離產生,她不再圍著你打轉。你付出愛的時候,受益的不只是別人,還有你自己。愛會幫助付出愛的人,也會幫助被愛的人。 人們來找我時總是說:「別人都不愛我。」從來沒有人告訴我:「我並不愛別人。」愛變成一項要求:「別人都不愛我。」不要管別人愛不愛你!愛是這麼美,當你愛的時候,你自己將會享受不已。你愛得愈多,就愈討人喜愛;你愛得愈少,愈要求別人愛你,就愈惹人厭,你只是變得更封閉,囿於你的自我之中。而且你會有點神經過敏,就算有人想靠近你、愛你,你也怕別人可能會拒絕你、揚棄你。 沒有人會愛你,這已經變成你根深蒂固的想法。這個人怎麼能改變得了你?他試著要愛你?事情一定沒有這麼單純,說不定他想騙你?這個人一定別有居心。你築起一道高牆保護自己,不讓別人愛你,你也不愛任何人,然後你感到害怕,因為你孤伶伶地一個人在這世上,十分寂寞。第三個階段是:祈禱。第三種愛的能量就是祈禱。祈禱是一種即時的感覺,當你祈禱的時候,讓你的祈禱自然而然的發生,假如你的祈禱無法隨性之所趨,那怎能叫祈禱? 當你祈禱時,只說你想說的,就當神是你一位很有智慧的朋友,別拘泥於形式,流於形式的關係一點都不叫關係,連跟神你都要那麼正經八百嗎?那樣就不自然了。用愛祈禱,這樣一來你才真的能祈禱,與存在的對話是一件再美也不過的事了!祈禱是一種愛的境界、你與存在共處於愛之中。祈禱應該是一個活的經驗,一種心與心的對話,不用多久,你會發覺不是只有你在說話,你也會感受到回應,於是祈禱會在時機來臨時自然發生。當你感受到回應,你知道不單是你在說話,如果只有你一個人的獨白,那仍算不上是祈禱,必須是對話;你不只說話,你還聆聽。我想告訴你,當你的心是打開的時候,整個存在隨時都準備好回應你。沒有什麼比得上祈禱。愛不可能比祈禱來得美,正如性不可能像愛那般美。愛的第四階段我稱做靜心。在那個境界中,對話終止了,你是在寧靜中進行一場對話。沒有話語,因為當你的心滿溢的時候,你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當你的心是滿溢時,唯有寧靜能做為橋樑。於是,沒有「別人」在那裏,你與宇宙合而為一,你既不說也不聽任何事,你與存在、與宇宙、與整體成為一體,「一」這就是靜心。以上是愛的四個階段,在每一個階段都會有恐懼消失。假如性是美麗的,身體的恐懼將會消失,身體將不會變得神經質,我已觀察過許多人的身體,通常他們很不安,因為身體沒有被滿足過,所以無法放鬆。 當愛發生時,恐懼會從頭腦消失,你會有一個自由的生命,宛如回到家一樣的自在,不再有恐懼,不再有夢魘。 假如祈禱發生了,恐懼也將完完全全消失,因為,在祈禱之中你與存在合一,你開始感覺到與整體深深地繫在一起。就從靈魂的所在,恐懼消失了;當你祈禱的時候,對死亡的恐懼消失了,這只有在你進人祈禱的世界之後才會發生。 當你靜心時,連無懼都不見了。恐懼沒了,無懼也沒了,什麼都不留,或者說只有「空」在,那是廣闊的純淨、清新與天真無邪。愛不是關係,而是一種存在狀態,愛與他人無關。靜心、跳舞、唱歌,深入你自己。更仔細地聆聽鳥兒的啁啾聲,以敬畏、驚奇的眼光看著花朵,把你的知識放一旁,不要忙著為事情下結論,那正是所謂的「知識學」(knowledgeability):專為事情下標籤、分門別類的一門大學問。走進人群,和人們混在一起,和愈多人互動愈好,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神不同面貌的體現,從人們身上學習。 別害怕,這個世界不是你的敵人,他像母親一般照顧著你,隨時隨地都準備好要支持你。去信任,你將會從你裏面感受到一股能量泉湧出來,那股能量就是愛,那股能量想要祝福整個存在,因為在那股能量中,你感受到自己被祝福,而當你感受到祝福,除了祝福整個存在之外,你還能做什麼? 愛是想祝福整個存在的深深渴望。
摘自勇氣 奧修著
每當你愛上某個人時,兩個人處於深深的愛與交融之中,在那當下你找不到一絲恐懼的蹤影, 如同燈被點亮的時候,你就看不見黑暗一樣,秘訣即在於:去愛得更多一些。 沒有愛,所以才會有恐懼。 用愛去做一件事,將恐懼忘卻,因為當你愛得全然時,恐懼就會消失。⋯⋯ 如果,你感覺自己有恐懼,就去愛得更多一些;在愛之中更勇敢些,去冒險,愛得更多一些,而且沒有條件地去愛,因為當你愛得愈多,恐懼就會愈少。而當我說愛的時候,指的是愛全部的四個層面:從性到三摩地。如果在一個性愛關係中你愛得很深入,那將會解除你身體上很多的恐懼。深刻的性高潮會給身體一種回到家的感受,身體變得健康,因為會覺得更完整。接下來第二步是愛,去愛人 沒有任何條件地。如果你頭腦裏有些條件,你一輩子也無法去愛,因為條件將成為阻礙。要是你明白,光是愛人就能使你在無懼中成長,你將會純粹為了愛的喜悅而去愛。人們通常因為他們的條件能被滿足才愛,他們說:「你該像如此這般,不然我不愛你。」母親對小孩說:「只要你乖,我就愛你。」太太對先生說:「你必須要這樣子,我才愛你。」每個人都在談條件,於是愛消失了。愛發生時,部份的自由也發生了。愛是無際的天空!你不能將它硬塞進一個狹小、受限的空間裏。就好比原本你讓家裏面流動著新鮮空氣,接著你關起每一處的門窗,很快地,空氣變悶了,一切變得令人窒息、污濁。 這一直是所有人類的大問題。當你剛墜入愛河時,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的美,因為那時你們沒有要求對方什麼,兩個人不帶任何條件地朝彼此靠近。等到你們定下來之後,你們開始視對方為理所當然,期望就出來了:「你應該要像這樣,你應該表現得像那樣,這樣我才愛你。」好像愛還可以讓你討價還價似的。當你沒有出於全部的心在愛時,你的愛便成了一項廉價品。你迫使別人為你做某件事,唯有這樣你才愛,不然你就背叛你的愛;你等於把你的愛當成一種懲罰或是脅迫,這不是愛。不管你是付出或收回你的愛,愛始終不是你的重點,你真正關注的是其他的…舉例來說,你身為先生,買禮物回去送給老婆,她很高興地挨著你、親吻你;可是當你不再帶任何東西回家時,開始有些疏離產生,她不再圍著你打轉。你付出愛的時候,受益的不只是別人,還有你自己。愛會幫助付出愛的人,也會幫助被愛的人。 人們來找我時總是說:「別人都不愛我。」從來沒有人告訴我:「我並不愛別人。」愛變成一項要求:「別人都不愛我。」不要管別人愛不愛你!愛是這麼美,當你愛的時候,你自己將會享受不已。你愛得愈多,就愈討人喜愛;你愛得愈少,愈要求別人愛你,就愈惹人厭,你只是變得更封閉,囿於你的自我之中。而且你會有點神經過敏,就算有人想靠近你、愛你,你也怕別人可能會拒絕你、揚棄你。 沒有人會愛你,這已經變成你根深蒂固的想法。這個人怎麼能改變得了你?他試著要愛你?事情一定沒有這麼單純,說不定他想騙你?這個人一定別有居心。你築起一道高牆保護自己,不讓別人愛你,你也不愛任何人,然後你感到害怕,因為你孤伶伶地一個人在這世上,十分寂寞。第三個階段是:祈禱。第三種愛的能量就是祈禱。祈禱是一種即時的感覺,當你祈禱的時候,讓你的祈禱自然而然的發生,假如你的祈禱無法隨性之所趨,那怎能叫祈禱? 當你祈禱時,只說你想說的,就當神是你一位很有智慧的朋友,別拘泥於形式,流於形式的關係一點都不叫關係,連跟神你都要那麼正經八百嗎?那樣就不自然了。用愛祈禱,這樣一來你才真的能祈禱,與存在的對話是一件再美也不過的事了!祈禱是一種愛的境界、你與存在共處於愛之中。祈禱應該是一個活的經驗,一種心與心的對話,不用多久,你會發覺不是只有你在說話,你也會感受到回應,於是祈禱會在時機來臨時自然發生。當你感受到回應,你知道不單是你在說話,如果只有你一個人的獨白,那仍算不上是祈禱,必須是對話;你不只說話,你還聆聽。我想告訴你,當你的心是打開的時候,整個存在隨時都準備好回應你。沒有什麼比得上祈禱。愛不可能比祈禱來得美,正如性不可能像愛那般美。愛的第四階段我稱做靜心。在那個境界中,對話終止了,你是在寧靜中進行一場對話。沒有話語,因為當你的心滿溢的時候,你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當你的心是滿溢時,唯有寧靜能做為橋樑。於是,沒有「別人」在那裏,你與宇宙合而為一,你既不說也不聽任何事,你與存在、與宇宙、與整體成為一體,「一」這就是靜心。以上是愛的四個階段,在每一個階段都會有恐懼消失。假如性是美麗的,身體的恐懼將會消失,身體將不會變得神經質,我已觀察過許多人的身體,通常他們很不安,因為身體沒有被滿足過,所以無法放鬆。 當愛發生時,恐懼會從頭腦消失,你會有一個自由的生命,宛如回到家一樣的自在,不再有恐懼,不再有夢魘。 假如祈禱發生了,恐懼也將完完全全消失,因為,在祈禱之中你與存在合一,你開始感覺到與整體深深地繫在一起。就從靈魂的所在,恐懼消失了;當你祈禱的時候,對死亡的恐懼消失了,這只有在你進人祈禱的世界之後才會發生。 當你靜心時,連無懼都不見了。恐懼沒了,無懼也沒了,什麼都不留,或者說只有「空」在,那是廣闊的純淨、清新與天真無邪。愛不是關係,而是一種存在狀態,愛與他人無關。靜心、跳舞、唱歌,深入你自己。更仔細地聆聽鳥兒的啁啾聲,以敬畏、驚奇的眼光看著花朵,把你的知識放一旁,不要忙著為事情下結論,那正是所謂的「知識學」(knowledgeability):專為事情下標籤、分門別類的一門大學問。走進人群,和人們混在一起,和愈多人互動愈好,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神不同面貌的體現,從人們身上學習。 別害怕,這個世界不是你的敵人,他像母親一般照顧著你,隨時隨地都準備好要支持你。去信任,你將會從你裏面感受到一股能量泉湧出來,那股能量就是愛,那股能量想要祝福整個存在,因為在那股能量中,你感受到自己被祝福,而當你感受到祝福,除了祝福整個存在之外,你還能做什麼? 愛是想祝福整個存在的深深渴望。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