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2日 星期六

蘇聯諺語 :在需要出現的時候才知道對方是不是真正的朋友
蘇聯諺語 :第一個戀愛就好像第一顆牙齒, 他的來臨總是帶著疼痛.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Tuesdays with Morrie

  • 作者:米奇.艾爾邦
  • 原文作者:Mitch Albom
  • 出版社:大塊文化
  • 我老師一生所教的最後一門課,每星期上課一次,地點在老師家的書房窗邊,窗外可看見一小株芙蓉,粉紅色的葉子落地紛紛。每星期二上課,早餐後開始,課程可以稱做「生命的意義」。


    老師用他的人生經驗來教。


    這門課沒有評分,但每星期會有口試,你要回答一些問題,並提出疑問。你有時也得做些事,像是把老教授枕著的頭換個舒服的姿勢,或是把眼鏡架到他鼻樑上。吻他額頭道別,可以讓你得到額外學分。


    這門課不需要課本,但涵蓋了很多課目,包括愛、工作、社區、家庭、年老、寬恕,以及最後的死亡。最後一堂課很短,只有幾句話。沒有畢業典禮,只有一場葬禮。   


    沒有期終考,但要寫篇不短的報告,討論你所學到的事。我的報告就是這本書。   


    我老師一生最後一門課,只有一個學生。  
     
    這個學生就是我。

扭轉人生的10句話-安麗創辦人的成功智慧

Ten Powerful Phrases for Positive People

作者:理查.狄維士      出版/天下文化

善用勵志短句
當我高中畢業時,聖經課的老師在我的畢業紀念冊上,寫下了一個我終身難忘的句子──它只是一行鼓勵的短句:「祝福一個在神的國度裡有領導才能的年輕人。」他送給我的這句話很簡單,但對當時年少的我來說卻是極大的鼓勵,因為我的學業成績並不好,而別人也曾說我不是讀書的材料。但這位我敬愛的老師卻認為我是個領導者!哇!我從來不曾這樣想過。

一句簡短的話有可能改變某個人的一生。因此,請你自問,你說出的是什麼樣的話語?你聽到的又是什麼樣的話語?你要為別人創造一個負面的氛圍、還是鼓勵的氛圍?你打算潑人冷水、還是鼓舞他人?

我決定要當個豐富他人生命的人,鼓舞他人。這就像說出這些力量強大的短句一樣簡單:「我以你為榮。」「我需要你。」「我相信你。」「我愛你。」這些話可能改變某些人的一生。因此,你應該時常對人說出這些句子。

本書的原則適用於所有人,但對於有意成為領導者的人來說,這些話必須恰當使用。偉大的領導者都具備了率先朝向積極方向改變的特質。不論你是公司的領導者、老師或教練,或是身為父母或祖父母,這些力量強大的短句都可以對你有所幫助。

想想那些由於態度積極而有卓越成就的人。你說得出名字的美國總統,都是由於帶領國家度過難關而名留青史。小羅斯福總統(Franklin Roosevelt)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爐邊夜語」並非負面故事;雷根總統(Ronald Reagan)則是個絕佳的說故事者。

他處理過許多難題,但總是幽默以對,他總能令人開懷大笑,因為他總是能在任何議題上看見好的一面。甘迺迪總統(John Kennedy)知道他必須為這個國家創造積極的目標,於是他說:「讓我們上月球去吧!」他帶領美國向一個更高更遠的夢想挑戰。結果全國人民欣然接受,並於1969年實現了這個夢想。

領導者尤其需要開發此項特質,記下這些勵志短句,並朝積極的方向努力。我們的國家目前非常缺乏領導者,我們需要有人站出來做事,各方面皆如此。領導者是我們其他人追隨的典範。

做個激勵人心的人
我非常喜愛〈腓立比書〉(Philippians 4:7-9)的幾節文字:「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什麼德行、若有什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假如每個人都認真思考這些文字的含意,這個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模樣!這是激發我想寫這本書的原因,也是我認為積極的訊息對今日的世界如此重要的原因。

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鼓勵人們轉向積極,那就是對他們說出本書提及的幾個短句。這些話既不艱深、也沒什麼了不起,但重點就在此。這些平凡、不起眼的簡短話語,蘊含了極大的力量,一旦釋放,將可對人們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然而,本書不僅止於這些短句。

一旦我們決定採取積極的態度,我們的人生、社區、甚至是整個國家與全世界,也將隨之改變。我衷心相信現在是我們國家重生的時刻,我們需要採取積極的思考方式與積極的行動,療癒人際關係,讓所有人為了共同目標團結起來。

就和那些啟發人心的美國總統與其他領導者一樣,當你鼓舞他人並激勵他們做更多事時,你就在改善現況了。我堅信本書所傳達的訊息,對我們現今的社會極為重要。每個社會都需要有人站出來鼓舞、激勵、振奮大家。這些人就是推動世界的人,而你也可以成為其中之一!

2011年3月11日 星期五

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

做家事

朱台翔
我算是很能做家事的,特別是搬到桃園後的這十幾年,幾乎每天都會做兩、三個小時,遇到假日,甚至會做到七、八個小時。
我喜歡整潔的環境,加上不希望讓人覺得住的地方很亂,所以,只要有人來家裡,即使是修水電的,我都會刻意地收拾。
這就讓人以為我隨時都把家裡保持得整整齊齊的。
從小,大人燒飯,我幫忙洗菜、切菜,飯菜要上桌前,我擦桌子、擺碗筷、盛飯。還記得我十一、二歲的時候,有一天,去同學家玩,看到她家裡布置得好漂亮,回到家,我就立即動手打掃。
我會主動地做家事,但也會把碗盤堆在水槽,把衣服堆在閒置的房間,那些都是拖延的結果。

邊做家事,邊反思‧‧‧
說到拖延,有一件事一直讓我忘不了。
當時,我二十出頭,花了好多時間,用鵝黃色的手鉤紗鉤了一件洋裝,我非常喜歡它。有一次,洗乾淨,掛在浴室晾乾,衣服乾了很久,我都沒有收,事實上,只要站到浴缸上,就能把衣服拿下來。但我就是拖著,兩三個月之後,才終於拿下來。
近看,發現鵝黃色的衣服不再粉嫩,而是帶著一層灰濛濛的黑,我趕緊再清洗一次,但不管我怎麼洗,那一層黑就是沒有辦法去掉。這才想到,衣服掛在那裡,每天被熱水氣燻了又乾、乾了又燻,空氣中的灰塵已經深入到了纖維裡。最後,只好把它給扔了。
這些年,不知道下過多少次決心,凡事不要拖延。興致來的時候,會很勤快地收拾,可是,只要有一、兩件事拖著,懶得做,慢慢的,又會演變成全面性的亂,等待著下一次的「心血來潮」。
就這樣,收拾一陣子、亂一陣子,再收拾、再亂來回地擺盪。隨著年紀越來越長,有秩序的時間逐漸增長,混亂的時間逐漸縮短。
最近,才又重新整理家裡,做起家事來,格外地起勁。一面做著家事,我一面東拉西扯地想一些跟家事有關的事。
有必要花這麼多的時間保持整潔嗎?為什麼一定要收拾?要有秩序?
有一天,一隻貓睡在我正要打掃的地方,我毫不猶豫地避開牠,不去驚動牠,我為自己找到的理由是,並不會因為牠睡的地方沒有被掃到,家裡就變得更髒亂。也想到小時候的自己,如果擋了路,大人總是會有些不耐煩地要我讓開。即

使到了現在,我都還不太明白,他們到底是真的很在乎整潔呢?還是藉機發洩情緒?
有一天想到,有的時候,我還是會因為重複地做著相同的事而感到枯燥,家事做起來就會有些勉強。想著、想著,我忽然想到了運動,其實,無論是走路、跑步還是騎車、游泳,不都是重複著相同的動作嗎?
做家事,跟運動一樣,都是一個過程,持續就能讓人身心愉悅,而要持續就必須有足夠的動機和毅力。於是,我把心思放在怎麼樣激起動機,也有了一些還不錯的方法。
家事的生活禪
在做家事之前,我先做一個簡單的計畫,列下常態的打掃重點,像除臭、清貓砂、掃地、澆花,同時,也會列一項冷僻的工作。
通常,我都先除臭,家裡有一隻公貓,為了佔地盤,到處噴尿。我拿一把舊牙刷和一個裝了水的水瓢,加一點洗髮精(比較不會傷手),先尋一遍牠可能噴尿的地方,通常都是在角落,刷洗好。接著,從樓上開始清貓砂、掃地、擦拭桌面。
最後,再做一件冷僻的工作,那些往往是只需要花一點時間就能完成,卻常常被忽略的工作,像,刷洗垃圾桶、擦拭一盞檯燈有一天,做的是整理一個抽屜,我把東西都倒出來,丟掉過期、不用的,把還會用又必須放在手邊的留在抽屜裡。大概花了十分鐘的時間,不止立即有了秩序,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每一次打開抽屜都會覺得清爽俐落而又方便。
有一天,用舊牙刷清洗爐台與流理台的接縫處。又有一天,刷洗流理台前的地磚,刷著、刷著,想到了小學六年級的一堂美勞課,那一次,老師發給每一個人一小塊壓克力,大家先切割成自己想要的形狀,再用工具磨光,還記得,在打磨的時候,為了想要快一點完成,我使勁地磨,但沒有多久就累了。老師看了,笑著說:「你選好角度,人放輕鬆,慢慢地磨,才能持久。」做家事不也是一樣嗎?人放輕鬆,一天做一點,只要持續著,就有可能保持整潔。
有的時候,會因為想到不錯的工作方法而覺得有趣。
家裡的書桌是L形的,桌面上加了玻璃,隔一段時間,玻璃和桌子的中間就會卡到一些東西。怎麼清理呢?當初,為了避開凸出的柱子和要穿過的管線,玻璃板上挖了很多孔,沒有辦法水平地挪動。如果要擦玻璃板下的桌面,就必須把它垂直地往上抬,但,整塊玻璃又大又重。
這一天,忽然想到,可以利用瓶裝水的保特瓶,我把裝了水的保特瓶放在玻璃板下,玻璃和桌面立即被撐開了五、六公分。比較近的桌面,直接用抹布擦拭,手搆不著的地方,再用掃帚柄裹上抹布擦,就這樣,整個桌面被清理得乾乾淨淨的了。
碰到不太想做家事的時候,我跟自己約定只做五十件,把衣服拿到洗衣機算一件,杯子收到櫃子算一件,床頭的書放到書架也算一件很快,做家事的動機就被帶起來了。
有趣的是,自從把做家事跟運動放在一起想之後,整個人立即跳脫了不斷地追求著更多的整齊與秩序的困境。想要讓家裡看起來更清爽就多做一些,家裡不夠整齊也不會有罪惡感。
不只對自己的態度改變了,對周圍的人,也能打從心底地不再去要求,因為做家事就像運動一樣,會隨著個人當時的需求而做調整,也像運動一樣,得靠著意志、方法、毅力去完成。
一旁的人可以做的,就是提供一些方法,讓他在過程中更輕鬆,進而有機會享受到適度的整潔與秩序所帶來的方便與樂趣。
◎本文出自〈人本教育札記〉260

被小孫子「打」了

朱台翔
媳婦是中正大學碩士班的學生,結婚前,已經修滿學分,只差交論文,由於懷孕、生子,一直拖著沒寫。這個學期是最後期限,如果交不出論文就永遠拿不到畢業證書。
小孫子精力充沛,活動量很大,一歲左右開始吃飯,不過,還沒有斷母奶,無論正在做什麼事,只要忽然想到了,他就會說,「媽媽,ㄋㄟ ㄋㄟˇ!」
在這種情況下,媳婦想要完成論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她爸媽願意在她寫論文的這段期間,幫忙帶小孩。兩老都已經退休,平常,親家母打打網球,親家公爬爬山,日子過得相當悠閒。
從三月份開始,每天早上,媳婦帶著小傢伙回娘家,只要有空檔,抓住機會就寫,遇到要查資料時,由爸媽陪著,一起到台大圖書館,她在裡頭查資料,兒子和爸媽在外頭玩。接到電話,知道兒子想媽媽了,就趕緊出去,跟小傢伙混一混。
為了讓女兒能有比較長的時間,專心寫論文,兩位老人家挖空心思地,變著花樣陪小孫子。剛開始,帶到社區公園玩,慢慢地,帶他坐捷運出門,有的時候,到比較遠的公園溜滑梯,有的時候,到國父紀念館走一走,有的時候,只是在同一條捷運線上,坐過去又坐過來。
他們想方設法地提供一些新鮮事,否則,小孫子就「要找媽媽!」
媳婦終於完成了她的論文初稿,四月三十日,到學校交論文,之後,一家三口去溪頭住了一個晚上。
五月一日,兒子說,大約傍晚的時候,會回桃園。我到家時,知道他們已經停好車,正在公園溜滑梯,於是,我去公園與他們會合。
在回家的路上,經過一家飯店,小孫子抬頭往上看,然後,說:「有國旗。」聽他說到國旗,媳婦有些得意地說著,前一天,在溪頭發生的事。
同樣是在一家飯店前,小孫子說:「有國旗。」兩個大人都把「國旗」聽成「狗屎」。媳婦問他:「哪裡有狗屎?」他說:「上面有國旗。」媳婦說:「不會吧!上面不會有狗屎吧!」小孫子說:「上面有國旗,不是有狗屎。」聽他說了好幾遍,兩個大人才忽然明白他所說的話。
聽到媽媽說著前一天發生的事,小孫子又重複地說著:「有國旗,不是有狗屎。」說著、說著,或許是太累了,他被自己絆倒,摔了一跤,趴在地上。我趕緊過去,蹲在他的右邊,正打算問他:「痛不痛?」
沒有想到,他竟然很生氣地對著我說:「不要!」同時伸出手,朝我的方向打過來,我被他的態度和舉動嚇到了,以致於到底有沒有被他打到,痛或是不痛,都不清楚了。
我跟他說:「不關我的事。」不過,當我聽到自己的聲音時,有一些訝異,那聲音,聽起來是那麼地含混不清,同時,也才發現眼眶已經含著淚水。不明白,為什麼自己會這樣傷心?也不明白,為什麼,他會這樣打人?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我沒有辦法,繼續跟他有說有笑,於是,走在他們前面,先回家。直接上樓,翻開平常為小孫子寫記錄的本子,寫整件事情的經過。聽到他們回到家的聲音,我也沒有出去招呼。越寫越傷心,寫著、寫著,聽到小孫子說:「找阿嬤!」
一家人跟著他進到房間裡來,我不願意他們看到我在掉眼淚,只好躲到廁所,偏偏,小孫子進到廁所「找阿嬤!」
我蹲下來,跟他說:「阿嬤有一點難過。」不知道是不是他從來沒有見過我這樣,他看了我一眼,有些不知所措地,走開了。
不一會兒,他又走過來,小小聲地,跟我說了一句話。聽起來,好像是「對不起!」他說的,到底是不是這三個字,我不知道,不過,由他的表情,可以看得出他的歉意。我猜,八成是他媽媽把他叫過去,教他跟我這樣說的。

一面記錄,一面還是不明白,為什麼會這麼傷心,我試著為自己找理由,難道是因為從小到大,我都不接受莫名的委屈嗎?如果真的是這樣,看來,儘管我已經不是「大」,而是,「老」了,儘管,讓我受委屈的人,是我最愛的小孫子,我依然不能接受。我不接受被侵犯,不接受別人越過界線。 所以呢?結論是,「人不可以打人!」大人不可以打小孩,小孩也不可以打大人。
大人要「聽」得懂!
整個晚上,不管我走到哪裡,以小孫子為首的全家人也就跟到哪裡,有好幾次,看到小孫子刻意在我面前表演一些他新學會的本事,我也只是看著,不像過去那樣好熱情地回應。
連他們要回去之前,媳婦發現小孫子大便了,我也沒有像以前那樣,立刻抱著他上樓洗澡,而是,靜靜地坐著。
也是因為這樣,才有機會特別感受到小孫子的聰慧靈巧,以往要是被發現大便了,他總是會說:「不要,再見,byebye!」把想要幫他忙的人趕開。可是,這一天,他不但沒有拒絕,反而還提高了聲調,以誇張的表情說著,「好舒服!」高高興興地,跟著他媽媽去洗澡了。
「好舒服!」是每一次我幫他洗澡時,一定會跟他說的話。
等他們回去之後,先生堆滿了笑容,像哄小孩似地,蹲到我面前,問我說:「生氣啊?」事實上,我不是生氣,而是覺得委屈,但又不想跟他多作解釋,於是順口說:「生氣。」他立刻學著我以前的口氣,說:「跟小孩生氣?」意思是,「他是小孩,你幹嘛跟他生氣?」他說的沒錯,我幹嘛跟小孩「生氣」?雖然我還沒有想明白自己為什麼會這樣,不過,還好我所做的事也只是走開而已,並沒有說什麼話或是做什麼事,去欺負、侵犯到小傢伙。
隔天早上起來,看了一下前一天寫的紀錄,想到佛洛姆在《人的心》裡,談暴力時,提到的「暴力源自於希望受挫」。我想,這兩個月媳婦為了寫論文,請她爸媽幫忙帶孩子,應該是小孫子會打人的主要原因。小孫子與媽媽相處的時間變少,被媽媽溫暖地摟抱的次數也變少。媳婦沒有把全部的心思放在他身上的這個事實,我猜,小孫子一定也非常清楚。
另一方面,據我的瞭解,媳婦的爸媽雖然不會打罵小孫子,但還是會命令小傢伙,勉強小傢伙做一些他們認為對的事。還記得,過年的時候,親家到家裡來吃飯,看到小孫子玩水晶粒,他們就制止過好幾回,最後,還要小孫子把水晶粒收好。
以色列的教育專家認為,「一個人的暴力行為跟他幼年時期,在進食時,大人的過度控制或強迫進食有關。」即使是吃東西,大人都不可以過度干預了,何況,是其他生活上的細節?
我想,所有的人都會同意,媳婦應該寫好論文,拿到學位。所有的人都知道,今天,她能夠把論文交出去,實在是因為兩位老人家疼著女兒、疼著孫子才有的結果。然而,小孫子沒有辦法知道,他正以「暴躁、暴力」的形式表達「他要改變目前的生活形態」的強烈需求。
大人要「聽」得懂!
解決的方式是,請兒子、媳婦立即重新把小孫子當作新生的嬰兒來疼愛,只要有機會,就緊緊地抱著小傢伙,只要有機會,就讓小傢伙感受到大人甜甜蜜蜜的愛,我猜,很快地,他的暴力行為就會消失。
想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再與媳婦聯絡,一開始,我說,「昨天,我很難過。」媳婦說,「我們知道,」停了一下,她說︰「其實,小孫子也知道。」接著,我說了一下,對整件事的看法,並且強調,沒有一個人,能取代媽媽,提供孩子溫暖的懷抱,也說了目前她可以怎麼做的一些方法。
他有幾分是在讓著我
當天的黃昏,離開森小後,開車接媳婦、小孫子到森小附近的汐碇路上看螢火蟲。
隔天,五月三日,下午演講完,和先生去接兒子、媳婦、小孫子一起吃晚飯。經過台大對面的,一個教堂旁的活動空間時,小孫子說什麼也不願意離開了,那個空間並不大,但鋪有PU地面,幾個大人就坐在周圍的椅子上,看著小孫子上上下下地跑著、跳著。
從四月三十日,媳婦交論文那一天開始,連著四天,小孫子都沒有離開過媽媽的身邊,而且,得到的是媽媽把心思都放在他身上的,全心全意的呵護。我猜,這對他來說,是久違了的經驗。
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我總覺得,這兩天,小孫子不但隨時都很開心,在個性方面,也有了明顯的轉變,譬如,有一次,又被自己絆倒,摔了一跤,媳婦趕緊跑過去,小孫子完全沒有因為摔痛了,遷怒地對著想要照顧他的人說:「不要!走開!」而是站起來,繼續玩。
那天,他玩得很盡興,也玩了好久,每一次,只要聽到他媽媽說要回家了,他就會說:「不要回家!」
由於,當天下午,我在台北的演講,講了三個多小時,人有些累了,雖然,也想再陪他多玩一會兒,但是,隔天早上在桃園還有一場演講。於是,我走到他面前,跟他說:「阿嬤跟你商量一件事,我明天還要演講,想要早一點回去休息。我們可以回家了嗎?」
通常,在他的興頭上要帶他離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本以為他又會說:「不要回家。」沒有想到,他竟然只是靜靜地聽著,沒有任何情緒,也沒有絲毫要拒絕的意思。
看到他這麼配合,甚至覺得,他有幾分是在讓著我,就有些心疼了。回家的路上,我不斷地反省著自己,五月一日那天,不但傷心落淚,還默默地不說話,我那樣對待一個兩歲大的孩子,會不會出手太重?
目前,還想不清楚,等過一陣子,當我更有能力的時候,再客觀地分析,整件事情當中,屬於我的、不足的部分。

原文刊載於人本教育札記228

2011年3月6日 星期日

冬日三思

 ◎朱台翔

詐騙

  有一天,在家裡,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那一頭,一位年輕男孩「喂!」了一聲,等我也「喂!」了一聲後,他立即帶著哭腔,說:「媽,我出代誌呀!」我不假思索地掛上了電話。


儘管已經掛了電話,也很清楚那個人絕對不是我的兒子,可是,那突然來的急促的聲音,還是讓我有一股熱氣往腦門頂衝,就跟真的遇到了緊急狀況時的反應一樣。


等整個人比較平靜了,我發現,其實只要冷靜,是很容易聽得出破綻的。譬如,他的第一聲「喂!」既沒有情緒也沒有張力,接下來,或許是為了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根據接電話的人的聲音,他要立即做出判斷,應該叫「媽!」還是叫「爸!」中間有一些可以察覺得到的,因為思考而有的短暫的停頓,特別是他衝口而出的「媽!我出代誌了!」的那個強烈的情緒,更凸顯出之前那一聲「喂!」的理性和沒有張力。所以,如果接到這樣的電話時,能夠冷靜一點,不難分辨出那只是一個詐騙手法。


隔了幾個月,我去德國,有一天在米騰華德小鎮的火車站等車,一位二十歲左右的男孩走過來,問我有沒有卡可以借他,他付現金給我。就像在台灣接到詐騙集團的電話,我不假思索地把電話掛掉一樣,當時的反應是,我不假思索地朝他搖了搖頭。


就在我有一些慶幸自己避開了一個麻煩時,看到一位中年男子主動地走到男孩身邊,看那神情,是在問他需不需要幫忙?雖然,我聽不懂他們所說的,也不清楚中年男子到底有沒有幫上男孩的忙,但是,我立即感受到他的作為和我的回應有著層次上的差別。


他主動地幫忙,我本能地防衛。

 
 


用生命寫的故事

 

秘書打電話來,說,吳米森導演要我幫他的一部影像詩配音,問我願不願意?她說,那是一部動畫片,片名是【思念】,會在詩人節的時候發表,我的工作是旁白和扮演媽媽的角色。


我從來不曾為影片配過音,一方面是愛玩,另一方面,吳米森導的影片的口碑一向很好,所以儘管很忙,我還是立即答應了。


通常,在錄音前,我都會認真地研讀劇本,並且做上記號,哪些地方該斷句、換氣、哪些地方該加重語氣或是該有什麼樣的表情。


【思念】的故事大意是:小黑沒有告訴媽媽,就跑去印度抓老鼠,好久好久以後,終於回家看媽媽了,才發現,媽媽因為思念他,已經變成了一個妖怪。儘管很捨不得,最後,媽媽還是要小黑離開自己。


我一面看,一面掉眼淚,而且是,看一遍就掉一次眼淚,仔細地分析,並不覺得哪些文字有什麼特別,但那些字、詞組在一起,就是有一種力量讓人的心跟著,深深地被牽動著。


錄音的時候,不需要醞釀,所有的情緒早就等在那兒了,我一面唸著口白,一面流著眼淚,這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即使是錄製心情小故事,說到我的爸爸媽媽,也沒有這樣過。我試著問自己,難道我有什麼委屈、有什麼不如意,需要架在這上頭藉機宣洩嗎?想想,也沒有哇!那,怎麼會這樣呢?


特別是有一段口白把我的情緒拉到了最高點:


「媽媽變成的妖怪最愛吃的,是夜光蟲,每隻夜光蟲都有不同的日期來做為他們的名字,夜光蟲在她口中生出了熟悉的滋味,但那是新的滋味混合著若干熟悉自己孩子的滋味,在她混沌的腦中逐漸浮現出小黑的樣子…」


媽媽接著不停地又吃了好幾隻蟲,漸漸拼湊出小黑一段一段長大的過程,終於認得面前這個差點被她吃掉的少年,就是自己的孩子,媽媽流出眼淚用手亂抓天空的夜光蟲,先緊緊擁在懷裡,然後又朝嘴巴裡猛塞,好像深怕遺漏任何一段記憶…」


錄完,跟吳米森聊天,我問劇本是誰寫的?他說,是他好幾年前的一個學生的作業,學生的媽媽被土石流活埋了。他對這一份作業印象非常深刻,最近,稍稍做了一些改編,就成了這一部動畫【思念】。


怪不得,我看一遍就流一次眼淚,怪不得,整首詩是那麼地豐厚而又有震撼力,因為,那是用生命寫的。

 

 


◎ 原文刊載於人本教育札記2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