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6日 星期四

8週改善糖尿病食療事典

 

8週改善糖尿病食療事典(新版) 8週改善糖尿病食療事典(新版)

糖尿病在10大死因排第四名
  血糖值過高的健康警訊
  小心腎病變、失明、動脈硬化和心臟病、腦中風上身!



本書特色
  ◎215道8週56天糖尿病調理食譜配餐
  營養師提供專業營養分析、改善糖尿病功效,幫助您在8週內循序漸進調理身體,有效降低血糖、血脂與膽固醇,吃得更健康安心。
  ◎5項控制糖尿病的關鍵飲食要訣
  戰勝糖尿病,就從飲食控制開始!權威專家告訴您如何吃對食物、代換營養素,聰明運用健康食材對症食療,針對病情、改善病狀設計專屬食譜。

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

我們的內在擁有既美麗又狂野的力量。──  聖方濟

富人不說,卻默默在做的33件事


·                            
   作者:  原文作者:Yeon Jun Hyug
·譯者:蕭素菁、張亞薇       出版社:先覺


· 1 比期限提早兩天完成
2不喜歡的事,再多做三分鐘
3和家人一起吃早餐
4坐第一排的位子
5隨身帶著筆
6在手機背景畫面寫上自己的目標
7比約定的時間提早十五分鐘到達
8先訂好玩樂的計畫
9先大聲向別人問好
10在一週內寄E-mail給初見面的人
11正確喊出對方的姓名與職稱
12剪掉信用卡
13興趣是你一輩子的同伴
14三秒之後再回答
15一邊聆聽一邊附和
16別按關門鍵
17少吃一口飯
18每天和別人共進午餐
19吃飯時不要掉落食物
20每天走路或跑步三十分鐘
21送客要送到電梯門口
22所有的回答都從「是」開始
23睡前五分鐘向自己提出問題
24五分鐘內記錄夢的日記
25仔細閱讀報紙
26隨身帶著一本書
27每週一次,從不同的路線上下班
28靜靜坐著觀察周遭的人
29電腦關機再下班
30裝做不知道
31壞消息別用電子郵件告知
32讚美不在場的人
33向自己道謝



                             
少吃一口飯 節制,這個小幫手, 對所有事物淺嘗輒止, 是幸福和健康的祕訣。
──
茱莉亞.柴爾德,烹飪高手
英祖是朝鮮時期最長壽的君王,享壽八十三歲。當時的百姓平均壽命只有二十四歲,由此可見英祖當時的身體有多麼健康。 以現代科學的角度來解開英祖長壽的祕密,答案其實很簡單。他並沒有服用山蔘或熊膽之類的補藥,長壽的祕訣就在於他的「少餐」──吃比較少的飲食習慣。 依照慣例,朝鮮時期的王族們通常一天要吃五餐。除了早餐、午餐、晚餐等三餐之外,還要再加上下午的點心及晚上的宵夜,總計五餐。也就是說,幾乎一整天都會準備豐盛的食物,讓他們愉快地享用。 但是英祖和其他的王族不同。他對於美食似乎沒有太大的興趣,一天只吃三餐,而且聽說食量很少。最特別的是,他不喜歡吃白米飯,而是偏好雜糧類主食。 雖然現代人都知道暴飲暴食對身體不好,但在當時這種常識並不普及,而且一般平民百姓終生的心願.就是能「吃白米飯填飽肚子」。就時代上的對比來看,英祖當時的食性的確很特別。 就如前面所提到的一樣,英祖之外的大部分君王一天要吃五餐,而且多半以米飯及麵食等碳水化合物為主,也因此他們多半患有糖尿病及肥胖等成人病。對朝鮮的君王來說,這些成人病就像是職業病,而他們的平均壽命是四十七歲。 暴飲暴食是成人病發生的主要原因。身體內的器官為了消化過多的食物,因而感到疲勞或是承受壓力,這種過程如果一再重複,最後就會發展為成人病。過剩的營養也會引起腹部肥胖,進而導致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各種疾病。 此外,暴飲暴食也被認為是引起老化的主因。在勉強消化過多食物的過程中,體內會產生一種氧自由基,它會破壞細胞、引發老化。尤其眾所皆知的是氧自由基還會促使癌細胞活化。 相反地,少餐不僅可以減少身體的負擔,對於血液循環也有正面的幫助。

以色列大學的麥西摩教授為了了解少餐的效果,特別選在伊斯蘭齋戒月的禁食期間進行研究。在為期二十八天的齋戒月當中,穆斯林會在日出後開始禁食,直到日落才開始吃一點東西充飢果腹,藉此方式表達對神的感謝之意。 麥西摩教授在齋戒月期間針對參加者做了數次抽血檢查,以了解他們在這四個星期內因禁食所產生的健康變化。 研究結果顯示了一項有趣的變化。在齋戒月禁食期間,參加者血液中的HDL高密度膽固醇數值有明顯的提高。HDL膽固醇可以清潔血管,是一種好的膽固醇,它的數值愈高,對人體的健康愈有幫助。 另一方面,參加者的LDL低密度膽固醇卻有明顯的下降。LDL膽固醇會在血管中沉澱油脂,引發心血管疾病,是一種不好的膽固醇。它的數值愈高,對身體健康愈不利。 由此可見,齋戒月禁食期間的少餐,確實對身體健康產生了正面的效果。 在禁食結束後,他再度對這些已經回歸平日飲食習慣的齋戒月參加者進行研究。結果顯示他們的HDL膽固醇和LDL膽固醇數值又再度回復到齋戒月以前的水準。也就是說,當飲食習慣恢復到平日時,齋戒月所產生的效果也隨之消失。 英祖的飲食習慣還有一項值得注意的地方,那就是他喜歡吃雜糧更甚於白米飯。他的飲食是以非精製穀物為主,而現代科學已經證實,非精製穀物也是維持身體健康的一項關鍵。 稻穀脫去外殼後成為糙米,糙米再經過數次的碾製過程之後,剩下的就是白米。碾米次數愈多,白米飯的味道愈好。因為粗糙結實的穀殼已經在重複的碾米過程中被完全去除。 不過在碾米過程中,稻米的營養成分也會流失,各種維他命、礦物質、纖維質等必需成分都會一併被去除。儘管如此,大多數人還是認為「糙米粗糙而無味」,所以他們比較喜歡吃白米。 多次碾製的穀物對健康不好的原因,不僅在於它的養分已經流失,更可怕的是在於它可以被快速地吸收。 稻米或麵粉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精製多次的白米及麵粉在攝取後很快就會被身體吸收,使得血糖值快速上升。這個結果將導致胰島素的分泌激增,同時也會提高罹患肥胖及糖尿病的機率。 因此,如果平時就有暴飲暴食的習慣,再加上食物多半以碳水化合物為主,那健康必然會亮起紅燈。 實驗結果顯示,少餐確實可以保持免疫力,而且有助於防止老化。 美國南加州大學的威爾福特教授團隊曾經用老鼠進行過實驗。他們將老鼠分成兩組,一組是不停地餵飽牠們,另外一組則是以少餐控制,然後觀察牠們一直到死亡為止。結果飽餐的老鼠群平均壽命為二七.二個月,而少餐的老鼠群平均壽命為三二.八個月,兩者間有著顯著的差異。 經常餵飽飼料的老鼠群有明顯老化及免疫力降低的情況。至於嚴格控制飲食的老鼠群,老化的速度則較為緩慢。 人們常以忙碌為藉口,忽略了該吃些什麼這個重要的問題。大家不斷在網路上尋找,想吃些有益的美食,但是最後都把錢花在對身體有害而且難吃的食物上。經濟上看起來好像更富裕,不過卻離真正有益的食物愈來愈遠。 對現代人來說,有三項是必須節制的。第一是貪吃,第二是消費習慣,第三是壓力或憤怒的情緒,其中最難控制的就是吃。因為吃是一種本能上的欲望,看起來好像簡單,做起來卻最困難。很少人能夠抵抗「只吃一口」的誘惑。 吃飯可以提供我們活動所需的熱量,不過少吃一口飯卻能訓練我們如何克制。克制能凝聚我們的能量,幫助我們朝目標前進。藉由這個凝聚的能量,我們可以跳得更高、更遠。 一口飯看起來好像沒什麼,不過從那口飯所產生的節制力量,卻足以改變我們的生活。
以色列大學的麥西摩教授為了了解少餐的效果,特別選在伊斯蘭齋戒月的禁食期間進行研究。在為期二十八天的齋戒月當中,穆斯林會在日出後開始禁食,直到日落才開始吃一點東西充飢果腹,藉此方式表達對神的感謝之意。 麥西摩教授在齋戒月期間針對參加者做了數次抽血檢查,以了解他們在這四個星期內因禁食所產生的健康變化。 研究結果顯示了一項有趣的變化。在齋戒月禁食期間,參加者血液中的HDL高密度膽固醇數值有明顯的提高。HDL膽固醇可以清潔血管,是一種好的膽固醇,它的數值愈高,對人體的健康愈有幫助。 另一方面,參加者的LDL低密度膽固醇卻有明顯的下降。LDL膽固醇會在血管中沉澱油脂,引發心血管疾病,是一種不好的膽固醇。它的數值愈高,對身體健康愈不利。 由此可見,齋戒月禁食期間的少餐,確實對身體健康產生了正面的效果。 在禁食結束後,他再度對這些已經回歸平日飲食習慣的齋戒月參加者進行研究。結果顯示他們的HDL膽固醇和LDL膽固醇數值又再度回復到齋戒月以前的水準。也就是說,當飲食習慣恢復到平日時,齋戒月所產生的效果也隨之消失。 英祖的飲食習慣還有一項值得注意的地方,那就是他喜歡吃雜糧更甚於白米飯。他的飲食是以非精製穀物為主,而現代科學已經證實,非精製穀物也是維持身體健康的一項關鍵。 稻穀脫去外殼後成為糙米,糙米再經過數次的碾製過程之後,剩下的就是白米。碾米次數愈多,白米飯的味道愈好。因為粗糙結實的穀殼已經在重複的碾米過程中被完全去除。 不過在碾米過程中,稻米的營養成分也會流失,各種維他命、礦物質、纖維質等必需成分都會一併被去除。儘管如此,大多數人還是認為「糙米粗糙而無味」,所以他們比較喜歡吃白米。 多次碾製的穀物對健康不好的原因,不僅在於它的養分已經流失,更可怕的是在於它可以被快速地吸收。 稻米或麵粉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精製多次的白米及麵粉在攝取後很快就會被身體吸收,使得血糖值快速上升。這個結果將導致胰島素的分泌激增,同時也會提高罹患肥胖及糖尿病的機率。 因此,如果平時就有暴飲暴食的習慣,再加上食物多半以碳水化合物為主,那健康必然會亮起紅燈。 實驗結果顯示,少餐確實可以保持免疫力,而且有助於防止老化。 美國南加州大學的威爾福特教授團隊曾經用老鼠進行過實驗。他們將老鼠分成兩組,一組是不停地餵飽牠們,另外一組則是以少餐控制,然後觀察牠們一直到死亡為止。結果飽餐的老鼠群平均壽命為二七.二個月,而少餐的老鼠群平均壽命為三二.八個月,兩者間有著顯著的差異。 經常餵飽飼料的老鼠群有明顯老化及免疫力降低的情況。至於嚴格控制飲食的老鼠群,老化的速度則較為緩慢。 人們常以忙碌為藉口,忽略了該吃些什麼這個重要的問題。大家不斷在網路上尋找,想吃些有益的美食,但是最後都把錢花在對身體有害而且難吃的食物上。經濟上看起來好像更富裕,不過卻離真正有益的食物愈來愈遠。 對現代人來說,有三項是必須節制的。第一是貪吃,第二是消費習慣,第三是壓力或憤怒的情緒,其中最難控制的就是吃。因為吃是一種本能上的欲望,看起來好像簡單,做起來卻最困難。很少人能夠抵抗「只吃一口」的誘惑。 吃飯可以提供我們活動所需的熱量,不過少吃一口飯卻能訓練我們如何克制。克制能凝聚我們的能量,幫助我們朝目標前進。藉由這個凝聚的能量,我們可以跳得更高、更遠。 一口飯看起來好像沒什麼,不過從那口飯所產生的節制力量,卻足以改變我們的生活。

2011年5月24日 星期二

30歲在職場上感到痛苦的原因

30歲前一定要搞懂的自己




今天的鬧鐘一樣喧天作響,彷彿不起床就會發生什麼大事一樣。他迷迷糊糊找到了鬧鐘,神經質地把它關掉。不一會兒,手機開始震動,音響也開始唱起了歌。

慶俊此時才吃力地張開眼睛。心裡想著「該起床了」,身體卻有如千百斤重,好像剛做完粗工一樣全身疲倦。要是能再睡個三十分鐘,不,十分鐘,那該有多好……一想到要去公司就覺得可怕,他把棉被從頭裹到腳,突然間想到那位常讓自己心寒,而且非常不想見到他的部長。

「吁~!」

慶俊成功地將自己的身體塞進爆滿的地下鐵車廂。看看手錶,他估計8點58分左右可以進公司。雖然不會遲到,但不知為什麼,總覺得有一股悶氣即將發作。好不容易才找到這份工作,想起那段因為失業而焦慮到想死的日子,現在實在不應該有這種想法……這樣不行,那樣也不行,他感覺自己就像掛在蜘蛛網上的昆蟲一樣,被細韌的蜘蛛網黏住,完全動彈不得,最後只能成為蜘蛛的食物。
慶俊慌張打開辦公室的門,正準備要衝向自己的座位時,突然有人對著他大喊一聲「早!」

他覺得人們都太虛偽。看著臉上堆滿虛假笑容在向他打招呼的同事,他心裡很想問他們:「真的有那麼高興嗎?」

有一份報告今天就得交出來,可是到現在都還沒準備好。兩眼盯著電腦螢幕看,想要加快速度,卻老是停留在同一行。這件計畫每天都被部長打回票,想到今天又要挨罵,忍不住嘆了一口氣。

一踏進公司就開始憂鬱的人
不知您是不是也跟慶俊一樣,是個一踏進公司就開始覺得憂鬱的30歲世代?當然沒有人會覺得上班有趣或是喜歡上班。尤其是現代社會裡,有越來越多的組織開始導入更激烈的競爭制度,再加上面臨退休年齡提前的不安,使得當今上班族的憂鬱程度越來越嚴重。可是30歲世代的憂鬱並沒有因此而受到重視,甚至還經常遭到忽略,被認為是「在應該認真工作的年紀無病呻吟」。難道真的可以不把它當一回事嗎?

現在已經邁入了百萬名青年失業的時代。在職場上叫苦連天的我們,身邊卻有許多傷心的「李太白(譯註:與韓文『二泰白』同音,意指『20歲泰半為白手』。韓文『白手』指失業者)」。根據《88萬元世代》一書的說法,韓國20歲世代的年輕人即使找到工作,大部分也都是非正職,且薪資多在88萬元左右(台幣約2萬4千元)。光從這個現象就可以推敲出30歲世代就業的困難程度。

仔細想想,確實是如此。在九○年代亞洲金融風暴發生以前,當時的社會新鮮人享受著比現在更富裕的物質生活,找工作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困難。而現在的30歲世代雖然小時候也是經濟成長的受益者,而且同樣在富裕的環境中成長,但在他們大學時期前後剛好碰上金融風暴,所以增加他們就業上的困難及不穩定。也因此當他們從20歲跨入30歲時,不管是在經濟上或精神上,都比其他年代的年輕人更為焦慮。

即使經歷一番曲折後幸運找到工作,還是無法令他們感到心安。就算沒有明確的目標,大家還是一窩蜂跑去進修,想藉此消除心中的不安。最近出現一個新名詞叫「Salardent(salarymen+student)」,指的就是那些利用清早或午休時間去學習英文會話、下班後又跑去上些自我發展課程的上班族。他們不斷努力想取得證照,或是乾脆準備專業考試。當然,這些可以視為讓自己成長的正面努力,但問題就在於對大部分30歲世代的人來說,這是一種不得不的選擇。

如果做那些事只是因為受制於某種強迫症,或者只是為了不想被淘汰,而非出自於想追求成功的意志,那就很難從工作及生活中找到樂趣。
這種後遺症通常會發生在所謂的「Gallery」身上,這個詞原本是指高爾夫球場上的觀眾,在此被用來比喻對職場上所有工作保持觀望態度的職場人,他們在職場上就好像在觀看高爾夫球賽一樣。

這些人可能曾經目睹表現傑出的上司因為選錯邊而被逼退,也可能碰到過某一天隔壁辦公桌突然消失的情況,所以他們最大的心願就是低調而長久地待在職場上,不會想要強調自我。他們也不會為了把工作做好而花費更多心思,只會將自己份內的事做好,然後觀察世態的趨勢,隨之浮沉。

最近流行的「岩盤水族」一詞也是源自於類似的背景,指的是職場上毫不起眼、安靜沉默的人。

或許這種變化是他們的苦肉計,目的是為了在冷漠而充滿不確定性的現實中過著他們「低調而長久」的職場生活。但是當這種類型的生活不斷持續時,他們將無法從工作中得到樂趣,抗壓性也會一天比一天差,最後終於感染慢性憂鬱。

所以有不少上班族得到一種「微笑面具症候群」。這是指上班族為了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他們不斷提醒自己要面帶笑容,但是表面上雖然帶著微笑,內心卻更加憂鬱。這種人通常不太懂得如何拒絕別人,所以當碰到必須說「不」的情況時,他們總希望有人站出來替他扮黑臉。如果非要他自己站出來不可,他們也會在開口前先觀察對方的反應,再用聽起來不像是拒絕的口氣說話,最後還會露出一個笑容。不過他們內心其實很討厭自己這種偽善的模樣。

有這種症狀的人,最危險的地方就在於他們沒有發覺到自己已經陷入憂鬱的事實。他們只會經常喊著失眠或全身痠痛,然後怪自己對每件事情太過鑽牛角尖。

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從小衣食無缺的你們,到底懂不懂人生呢?」在過去,只要努力向前,財富與成功就會隨之而來,但現在不同了,30歲世代還必須先找到財富和成功的方向才行。也難怪他們會自嘲地問著:
「我們真的是富裕的一代嗎?」

30歲世代碰到的另一個難題
30歲世代還有一個與上個世代明顯不同的特徵,那就是他們習慣獨自工作、獨自玩樂。以前筆者在醫院工作時,經常忙得不可開交,但還是會抽空去找藥局的朋友聊天,不然就是一起彈吉他唱歌,或是打打電動玩具,藉此紓解工作壓力。不過近來很少看到這種景象,一進到藥局,大家不是忙著打電腦,就是盯著手機瞧,全都在忙著自己的事。

但職場是個團體社會,而且是個集合許多不同世代、大家追求各自利益的利益團體,其中難免存在不同世代間的價值觀及生活方式衝突。在舊世代眼中,毫無疑問新世代只重視個人而且比較自私;在新世代的眼裡,則感覺舊世代一直想要干涉自己的私生活。

此外職場是個按照一定規則運作的團體,公司既然支付金錢換取成員的時間及工作能力,當然也要對成員加以控制。30歲世代的人從小被母親拉著手四處上補習班,原本就一直生活在令人窒息的控制之中,所以對自我領域受到侵犯一事懷著高度警戒。也因此有不少人將職場上的命令體系看成是控制與服從的關係,最後終於導致無法忍受,而且難以適應。

30歲世代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他們禁不起責備。他們從小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只要成績好,即使犯錯也都能得到原諒,所以對他人的責罵非常敏感。就算只是向他們問話釐清責任,他們也會把它當成是責備,並為此感到受挫。當這種情況惡化時,不管職場的環境好或壞,他們都會產生一種勉強撐下去的愧疚感及無力感,然後陷入更深的憂鬱困擾。

「夾心餅世代」的壓力
30歲碰到的問題豈只是如此?他們在職場上的定位也被認為是「模糊不清」或「不上不下」。這個年紀通常剛升上課長或經理,感覺上比稚嫩的20歲年輕人來得老練,但力量卻比年約30歲後半已經具有決定權的上司來得薄弱許多,所以他們對下要帶領經驗及技術不足的新員工,對上還要輔助掌握經營權的管理階層,讓身處中間位置的他們面臨極大的壓力。

有研究報告提到了這種「夾心餅世代」無法言喻的壓力。一篇在英國所進行的職級與壓力間的關聯性研究報告指出,壓力最大的職級並非具有決定權及必須擔負責任的最高管理職,而是實務工作量最多卻沒有決定權的中間職級,而剛爬上這個職位的人不正是30歲左右嗎?工作量大卻沒有實權,上面的人叫他做什麼就做什麼,叫他不要做他就不能做……

30歲是注定要吃苦的階段,也許是因為如此,所以在即將邁入30歲時會特別感到憂慮。要不要繼續待在這個公司?要在此時異動嗎?換了公司以後,萬一後悔的話該怎麼辦?30歲的人總是懷著一股不安,覺得不能再虛度光陰,這也讓今日的他們顯得更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