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4日 星期二

30歲在職場上感到痛苦的原因

30歲前一定要搞懂的自己




今天的鬧鐘一樣喧天作響,彷彿不起床就會發生什麼大事一樣。他迷迷糊糊找到了鬧鐘,神經質地把它關掉。不一會兒,手機開始震動,音響也開始唱起了歌。

慶俊此時才吃力地張開眼睛。心裡想著「該起床了」,身體卻有如千百斤重,好像剛做完粗工一樣全身疲倦。要是能再睡個三十分鐘,不,十分鐘,那該有多好……一想到要去公司就覺得可怕,他把棉被從頭裹到腳,突然間想到那位常讓自己心寒,而且非常不想見到他的部長。

「吁~!」

慶俊成功地將自己的身體塞進爆滿的地下鐵車廂。看看手錶,他估計8點58分左右可以進公司。雖然不會遲到,但不知為什麼,總覺得有一股悶氣即將發作。好不容易才找到這份工作,想起那段因為失業而焦慮到想死的日子,現在實在不應該有這種想法……這樣不行,那樣也不行,他感覺自己就像掛在蜘蛛網上的昆蟲一樣,被細韌的蜘蛛網黏住,完全動彈不得,最後只能成為蜘蛛的食物。
慶俊慌張打開辦公室的門,正準備要衝向自己的座位時,突然有人對著他大喊一聲「早!」

他覺得人們都太虛偽。看著臉上堆滿虛假笑容在向他打招呼的同事,他心裡很想問他們:「真的有那麼高興嗎?」

有一份報告今天就得交出來,可是到現在都還沒準備好。兩眼盯著電腦螢幕看,想要加快速度,卻老是停留在同一行。這件計畫每天都被部長打回票,想到今天又要挨罵,忍不住嘆了一口氣。

一踏進公司就開始憂鬱的人
不知您是不是也跟慶俊一樣,是個一踏進公司就開始覺得憂鬱的30歲世代?當然沒有人會覺得上班有趣或是喜歡上班。尤其是現代社會裡,有越來越多的組織開始導入更激烈的競爭制度,再加上面臨退休年齡提前的不安,使得當今上班族的憂鬱程度越來越嚴重。可是30歲世代的憂鬱並沒有因此而受到重視,甚至還經常遭到忽略,被認為是「在應該認真工作的年紀無病呻吟」。難道真的可以不把它當一回事嗎?

現在已經邁入了百萬名青年失業的時代。在職場上叫苦連天的我們,身邊卻有許多傷心的「李太白(譯註:與韓文『二泰白』同音,意指『20歲泰半為白手』。韓文『白手』指失業者)」。根據《88萬元世代》一書的說法,韓國20歲世代的年輕人即使找到工作,大部分也都是非正職,且薪資多在88萬元左右(台幣約2萬4千元)。光從這個現象就可以推敲出30歲世代就業的困難程度。

仔細想想,確實是如此。在九○年代亞洲金融風暴發生以前,當時的社會新鮮人享受著比現在更富裕的物質生活,找工作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困難。而現在的30歲世代雖然小時候也是經濟成長的受益者,而且同樣在富裕的環境中成長,但在他們大學時期前後剛好碰上金融風暴,所以增加他們就業上的困難及不穩定。也因此當他們從20歲跨入30歲時,不管是在經濟上或精神上,都比其他年代的年輕人更為焦慮。

即使經歷一番曲折後幸運找到工作,還是無法令他們感到心安。就算沒有明確的目標,大家還是一窩蜂跑去進修,想藉此消除心中的不安。最近出現一個新名詞叫「Salardent(salarymen+student)」,指的就是那些利用清早或午休時間去學習英文會話、下班後又跑去上些自我發展課程的上班族。他們不斷努力想取得證照,或是乾脆準備專業考試。當然,這些可以視為讓自己成長的正面努力,但問題就在於對大部分30歲世代的人來說,這是一種不得不的選擇。

如果做那些事只是因為受制於某種強迫症,或者只是為了不想被淘汰,而非出自於想追求成功的意志,那就很難從工作及生活中找到樂趣。
這種後遺症通常會發生在所謂的「Gallery」身上,這個詞原本是指高爾夫球場上的觀眾,在此被用來比喻對職場上所有工作保持觀望態度的職場人,他們在職場上就好像在觀看高爾夫球賽一樣。

這些人可能曾經目睹表現傑出的上司因為選錯邊而被逼退,也可能碰到過某一天隔壁辦公桌突然消失的情況,所以他們最大的心願就是低調而長久地待在職場上,不會想要強調自我。他們也不會為了把工作做好而花費更多心思,只會將自己份內的事做好,然後觀察世態的趨勢,隨之浮沉。

最近流行的「岩盤水族」一詞也是源自於類似的背景,指的是職場上毫不起眼、安靜沉默的人。

或許這種變化是他們的苦肉計,目的是為了在冷漠而充滿不確定性的現實中過著他們「低調而長久」的職場生活。但是當這種類型的生活不斷持續時,他們將無法從工作中得到樂趣,抗壓性也會一天比一天差,最後終於感染慢性憂鬱。

所以有不少上班族得到一種「微笑面具症候群」。這是指上班族為了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他們不斷提醒自己要面帶笑容,但是表面上雖然帶著微笑,內心卻更加憂鬱。這種人通常不太懂得如何拒絕別人,所以當碰到必須說「不」的情況時,他們總希望有人站出來替他扮黑臉。如果非要他自己站出來不可,他們也會在開口前先觀察對方的反應,再用聽起來不像是拒絕的口氣說話,最後還會露出一個笑容。不過他們內心其實很討厭自己這種偽善的模樣。

有這種症狀的人,最危險的地方就在於他們沒有發覺到自己已經陷入憂鬱的事實。他們只會經常喊著失眠或全身痠痛,然後怪自己對每件事情太過鑽牛角尖。

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從小衣食無缺的你們,到底懂不懂人生呢?」在過去,只要努力向前,財富與成功就會隨之而來,但現在不同了,30歲世代還必須先找到財富和成功的方向才行。也難怪他們會自嘲地問著:
「我們真的是富裕的一代嗎?」

30歲世代碰到的另一個難題
30歲世代還有一個與上個世代明顯不同的特徵,那就是他們習慣獨自工作、獨自玩樂。以前筆者在醫院工作時,經常忙得不可開交,但還是會抽空去找藥局的朋友聊天,不然就是一起彈吉他唱歌,或是打打電動玩具,藉此紓解工作壓力。不過近來很少看到這種景象,一進到藥局,大家不是忙著打電腦,就是盯著手機瞧,全都在忙著自己的事。

但職場是個團體社會,而且是個集合許多不同世代、大家追求各自利益的利益團體,其中難免存在不同世代間的價值觀及生活方式衝突。在舊世代眼中,毫無疑問新世代只重視個人而且比較自私;在新世代的眼裡,則感覺舊世代一直想要干涉自己的私生活。

此外職場是個按照一定規則運作的團體,公司既然支付金錢換取成員的時間及工作能力,當然也要對成員加以控制。30歲世代的人從小被母親拉著手四處上補習班,原本就一直生活在令人窒息的控制之中,所以對自我領域受到侵犯一事懷著高度警戒。也因此有不少人將職場上的命令體系看成是控制與服從的關係,最後終於導致無法忍受,而且難以適應。

30歲世代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他們禁不起責備。他們從小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只要成績好,即使犯錯也都能得到原諒,所以對他人的責罵非常敏感。就算只是向他們問話釐清責任,他們也會把它當成是責備,並為此感到受挫。當這種情況惡化時,不管職場的環境好或壞,他們都會產生一種勉強撐下去的愧疚感及無力感,然後陷入更深的憂鬱困擾。

「夾心餅世代」的壓力
30歲碰到的問題豈只是如此?他們在職場上的定位也被認為是「模糊不清」或「不上不下」。這個年紀通常剛升上課長或經理,感覺上比稚嫩的20歲年輕人來得老練,但力量卻比年約30歲後半已經具有決定權的上司來得薄弱許多,所以他們對下要帶領經驗及技術不足的新員工,對上還要輔助掌握經營權的管理階層,讓身處中間位置的他們面臨極大的壓力。

有研究報告提到了這種「夾心餅世代」無法言喻的壓力。一篇在英國所進行的職級與壓力間的關聯性研究報告指出,壓力最大的職級並非具有決定權及必須擔負責任的最高管理職,而是實務工作量最多卻沒有決定權的中間職級,而剛爬上這個職位的人不正是30歲左右嗎?工作量大卻沒有實權,上面的人叫他做什麼就做什麼,叫他不要做他就不能做……

30歲是注定要吃苦的階段,也許是因為如此,所以在即將邁入30歲時會特別感到憂慮。要不要繼續待在這個公司?要在此時異動嗎?換了公司以後,萬一後悔的話該怎麼辦?30歲的人總是懷著一股不安,覺得不能再虛度光陰,這也讓今日的他們顯得更沉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