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已逝的小說家司馬遼太郎,曾經寫過一本台灣紀行,其間不只流露他對歷史的觀點,也包涵著他對台灣的各種觀察研究。不過在由安藤忠雄所設計的司馬遼太郎紀念館裡,其實有一篇未曾以中文公開的文章極為精彩動人,其文名為「給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你們」。這篇文章讓我對司馬遼太郎多了幾分敬意,並歡迎看到這篇文章並被其感動的人,不斷傳閱!
給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你們
我是寫歷史小說的。原本就喜歡歷史的我,再透過雙親的教導,使我更愛歷史。當被問到歷史是什麼時,我的回答是,它是一個很大的世界,而且存在著幾億人的人生。我很幸運的是,在這世上有很多珍貴的朋友,歷史裡頭也有,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為我加油打氣,所以我有如活了兩千年以上一樣,這就是我的人生哲學,希望能藉此與大家分享。
但是,還是有令我感到孤單的事。那就是,我沒有的,僅只有你們擁有,而且還很長遠,那就是未來。因為我的生命所剩不多了。例如:我就一定看不到二十一世紀。
你們,不同。
而且正剛要迎接著燦爛的二十一世紀。如果未來如同一個街角,那我想叫住你們,應該要說什麼好呢?。○○君,我想請問你現在是在邁向什麼樣的世界?什麼樣的生活?真想請問你們這個問題,但是很遺憾的是,在那未來的街角裡,我已經不在了!但,我可以,以學歷史的基本哲學,跟你們談談。
不管,(過去、現在、未來),空氣、水、土等都是不變的大自然。人們、動植物、甚至微生物都是仰賴大自然,才得以存活。也正因如此,大自然是永不變的價值意義。
為什麼?
因為,人不呼吸新鮮空氣就不能活,不喝水就會渴死。
好。
把自然作為不變價值的基準,想想人們,人是靠大自然反覆循環的存活著。在古代、中世紀裡人們更把大自然當作神來尊崇,這也不是沒有道理。歷史中的人們,更不會因為受到大自然的危害,而對大自然的力量產生懷疑,反而把它當作自己身體的一部份。但這樣的態度,在近代與現代就有了動搖。
人類總是自以為是,以為自己是世上最偉大的。談到這裡,真有點抬不起頭來。二十世紀是現代的象徵,但那僅只是減少受大自然危害而已。可是人類絕對也不笨,反過來仔仔細細的想一想,包括我在內,人們也僅是大自然的一部份不是嗎?這樣的想法,早在古代聖賢就都想過了,十九世紀的醫學也有這樣的想法。這意味著,它是很普世的想法,而二十世紀的科學只是把它印證給人們看而以。
二十世紀末,人們從科學中知道,如同古代中世紀的神話一樣,再度對大自然的反撲感到恐懼,也因此而反省。在迎接二十一世紀的同時,大自然不應當被消滅,而是共存,而且有它更大的意義。不管中世紀的人們或在歐洲跟東洋,這樣的思想是永遠不變的。這樣的思想再進入近代後,雖有一點動搖,但在不久的將來,人們一定會反思,會用更純真的態度來面對大自然,與它共存邁向希望無窮的二十一世紀,是我對你們的期待。更把這份純真、尊崇大自然的思緒,散播給二十一世紀的人們知道,如何尊崇大自然,進而成為它的一部份。
人們總是會尊敬前世紀的種種,從這裡我想應該不會錯看對你們的期待。
好。再來談談你們。
不論什麼時代,確立自己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對自己嚴厲,對他人親切,這樣純真又聰明的你,在二十一世紀裡就顯得更重要。二十一世紀的科學技術應該更發達了吧?但不能讓科學技術,有如被洪水般地吞沒你們,應該像河川一樣,確立流向來支配科學技術,希望你們能把科學技術引導到正確方向,使自己更確定自己。
雖是自己,但不是自我中心。
人類因互助而得以永存。
特別當我看到(人)這個字時,深深地被感動,斜斜的筆畫,相互支撐才能構成此字,從這裡可以知道,人是互助才能組成生活社會。原始時代的社會較小,以家庭為中心再構成大社會。現在的國家也是社會組成的世界,人們相互幫助共存。
因此互助是人們很大的道德觀,互助是感受及行動,甚至是感情的根,也可以說是感受他人的痛苦及親切。
同情。
感受他人的痛苦。
親切。
都是很相像的話,也是出至於同一個根本的話。雖是同根,但並不是人的本能,所以我們必須透過訓練才能學會。訓練是很簡單的事,例如:讓朋友快樂,感受他人的痛苦,再將這些感受作為自己做人的根本,把這個根本的情感,由心中傳達到其他民族。如果你們能有這樣的情操,我想二十一世紀將是一個和睦相處的時代。鐮倉時代的武士們,對於互助這件事,非常重視。所以人類不管在什麼時代,都會有這樣的情操。也不分男女,沒有互助精神的人,他一定也沒什麼魅力。在反覆一次,剛才要你們確立自己,是說對自己嚴厲,他人親切,也就是所謂的同情心。要你們訓練自己,是希望透過訓練來確立自己並把自己訓練成為一個親切的人。如果能遵守以上約定,不論在任何時代裡,都不會愧對做為人類.。同時你們也會因此,有如有高高晴空般的心靈及用你那雙紮實的雙足,奔向無限遼闊的大地。
在這裡持續發現你心中的美,寫了此文章,當寫完此文章時,你們的未來就如盛夏的太陽一樣照亮發光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