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日 星期六

巴哈醫生

作者/大衛 威奈爾
摘自/巴哈花療法,心靈的解葯 出版/生命潛能出版

愛德華巴哈醫生素以真誠謙卑的本性著稱,終其一生在許多方面都期待能協助別人。 從離開倫敦一直到生命終了那段時間,他沒有為他的工作索取過任何費用。 他相信良好的健康是與生俱來的,應該免費讓所有的人都可以擁有。 他也堅信只要擁有信心和一副好心腸,所有他想要的都會自然地出現。

他的情形就是如此,他總是擁有剛剛好的資源去持續他的工作。他所需要的錢常是透過捐獻和贈與, 許多人總是願意去協助他。 他在許多方面也是天生的給予者,在克洛馬和牛津郡的村莊-維農山座落之地,他總是在社區中扮演積極的角色。他從未拒絕過任何病人,也總是竭盡所能給予援助。

或許巴哈醫生之所以如此特殊,給予他驅動力和企圖心去完成生命目的的,是他念茲在茲他人福祉的程度。多數人重心只放在自身和身邊親近的人是否快樂上。 事實是我們即使在夢中也絕不會忘記自身的快樂。所有我們日常的行動都是被個人追求快樂所驅策,巴哈醫生領悟到這樣的思考與生活方式確實招致一堆問題。

我們可以試著從珍視別人更甚於自身的練習中, 發掘出獨特持久的平靜、快樂與滿足。 巴哈醫生以身示範這樣的法則。 如果我們只專注在滿足自身快樂的需求上,將難以達成內在追求平靜的目標-毫無希望。 這份私心, 如果被允許持續和深化下去,很容易對我們自身和別人在心理和生理上產生破壞力。 總是往內求,只想到個人自身的福祉,我們的心便會變得像無底的深淵黑洞,永難填平。 然而,若能逐漸試著以讓別人快樂為自己快樂的泉源, 則永遠不會與快樂的心悖離。

珍惜他人主要是一種心智狀態和一種存在的方式,我們應以智慧來鍛鍊珍惜他人的心。在外表上我們不必然要去改變我們的行為,只要不傷害他人即可,然而從內在我們要去培養持久渴望或意願,以疼惜自己的心態來珍惜他人,或是重視他人勝過自己。

佛陀這個字,單純意味著覺醒者。巴哈醫生了解這個概念,他的目標是協助人們瞭解並走上如此一條為他人利益而自我覺醒的道路。我們能協助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儘可能的成為我們自己。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親密的瞭解自己-知曉自身的心理,領悟自身的本性即我們最偉大的美好潛能。

巴哈醫生是個典範,他過的是一種自然簡單的生活。他從不認為生命虧欠他什麼,而天生是給予者。他終生奉獻於協助患者,在他生命的末期,他覺得他已傾其所有,竭盡所能的助人,死而無憾。他從不追求一己的快樂,反而找到了恆久的快樂。雖然巴哈醫生是個虔誠的基督徒,想法卻非常接近佛教徒的行為。他生命的取向及對他人福祉的關注,顯露出偉大的慈悲和智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