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9日 星期一

兒孫付的代價

  摘自朱朱的心情小故事
口述朱台翔/森林小學校長 整理陳韻如
 有一對兄妹既聰明又漂亮,人見人愛,可是上課總有困擾,碰到不會或不想回答老師的問題時,就會亂扯,譬如說「有一隻蝴蝶飛過來了」,是既沒有能力也不願意針對問題直接回答,有時受了委屈也不太能夠表達。
 孩子的爸媽找到我,我們先隨意聊,我想透過和父母的互動也許能發展出(或發現)任何蛛絲馬跡。談到一半,媽媽說:「我覺得是爸爸的方式耶!」這種說法讓人覺得突兀,媽媽接著說:「他每次都把小孩惹得很煩,像妹妹從幼稚園回來,說她們班有一個叫王瑪莉,爸爸就用像唱歌一樣的語氣說:『王瑪莉,莉瑪王吧!瑪王莉吧!』反正會一直ㄏㄨㄟ就是了。如果兩個人吵架了,其中一個罵對方是笨蛋,他就會說:『是笨蛋嗎?笨瓜吧!是傻瓜嗎?嗯!是傻蛋吧!』小孩會被他惹得很煩。」
 談的過程,爸爸幾乎不太說話,只是保持笑咪咪的,可是那種笑咪咪是沒有起伏的,是整張臉撐在那邊笑。媽媽舉了很多例子後,爸爸只淡淡的說:「我覺得在家裡嘛,何必那麼正經、那麼嚴肅呢?」我試著問:「可不可以請你回憶一下,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麼?」爸爸想了一下:「我知道我爸爸是為我好。」說這個「禿頭」句子讓人覺得蠻奇怪的,再看他的表情,雖然還笑著,可是眼眶裡卻含著眼淚,我看看他,他說:「他常常打我,好幾年我都不理他,現在我知道他是為了我好。」
 看樣子似乎有更多的委屈,我盯著那個老問題再問一次:「小時候印象最深,忘不了的是什麼事?」爸爸說:「大概小學一年級,我有一個竹子的存錢筒,裡面有一塊錢,我就拿著它搖搖搖,我爸爸正在午睡,被我吵醒了,就說不要搖,我還是一直搖,我爸說不要搖,我還是照搖不誤,爸爸生氣了,跑到廚房拿了一把斧頭,把我的存錢筒劈成兩半。」
 他繼續說:「我氣極了,就把那一塊錢丟到後面的田裡,我爸爸更氣,家裡有一把被劈過的細竹子,他拿起那一把竹子往我的鼻孔插。」之後,這位爸爸就一直避開他的爸爸,有好多年不跟爸爸說話,高中、大學特意離開家鄉,就是為了遠離爸爸。
 等到父親老了,他可以體會父親的心情,也原諒了父親,可是他的委屈並沒有化解掉。結婚了,生小孩了,他緊緊記住不可以用爸爸對待他的打罵方式對待孩子,可是,他仍然是一個不會表達感情的人。他不會處理自己的情緒,也沒有能力協助孩子處理他們的情緒,他絕不用打的方式對待孩子,可是他用ㄏㄨㄟ的。
 做爸爸的可以說是用心良苦,可是這樣的ㄏㄨㄟ仍然是不尊重,因為漠視孩子的感受,這位爸爸後來花了好多心力,花了好多年時間,還去上諮商課,終於愈來愈有能力表達自己的情感,才愈來愈有能力正常處理自己的喜怒哀樂。
 想想,這位爸爸的爸爸何嘗想要傷害自己的孩子呢?可是,就在他用情緒性體罰的方式來對待孩子時,哪裡想得到不只是他的兒子,甚至孫子、孫女都可能因為這樣而付出代價?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