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2日 星期二

做一個不肖的女兒


部分摘自30歲前一定要打的強心針
·         金惠男 Kim Hae Nam
  1959年出生於首爾,畢業於高麗大學醫學院,於國立首爾精神病院服務長達十二年,從事專業的心理分析。2006年獲得韓國心理分析學會學術獎,目前受慶熙大學醫學院、成均館大學醫學院、仁濟大學醫學院等聘請為外部教授,以及受首爾大學醫學院聘請為客座教授,同時開設金惠男精神科診所。

秀茵最近一看到媽媽,心裡就會變得很複雜。只要秀茵稍微嘟囔幾句,媽媽就會抱怨:「你現在長大了,翅膀硬了,就瞧不起我了?」秀茵稍微晚一點回家,媽媽就會打來電話:「現在都幾點了,怎麼還不回家?」早上秀茵忙著做上班準備的時候,媽媽會在旁邊唸叨:「這衣服是怎麼回事?」秀茵下班之後,媽媽會對白天發生的事追根究底。另外,如果秀茵假日需要外出,媽媽還會一一詢問跟他見面的人,去哪裡之類的問題。如果秀茵實在受不了,說:「你別管,我已經不是三歲小孩子了。」媽媽十有八九會嘮叨一番:「你怎麼可以說這種話?我辛辛苦苦把你拉拔大是何苦呢。我算是白活了。」
媽媽越是這樣做,秀茵就越是有一種被媽媽束縛的感覺。這種感覺讓他快要窒息了。雖然這樣,但他又不能假裝看不見媽媽的辛苦。媽媽最近也同樣感到很鬱悶。他覺得辛辛苦苦養大的女兒因為自己老了就嫌棄自己、疏遠自己,這讓她心裡很不是滋味。
所有孩子都需要父母的保護。但是孩子長大成人之後,父母就應該學會放手。如果子女長大後父母還繼續把子女護在自己的羽翼下,子女就會覺得喪失了自律性和獨立性,感到難過。
尤其是像秀茵的媽媽那樣,原本擁有自己的夢想,但為家庭做出了犧牲,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將自己的女兒視為自己的替身。媽媽會覺得同樣身為女人,女兒肯定會更加理解自己的心,會代替自己實現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所以媽媽開始干涉女兒的一切,將所有精力全都投放在女兒身上。這時,女兒為了獲得媽媽的愛,也會不管自己的意願如何,努力成為媽媽心目中的人。但與此同時,女兒又會因為自律性和獨立性遭到侵犯,對媽媽產生強烈的不滿。再加上已到30歲的女兒想要獲得實質上的獨立,而媽媽在從更年期的過程中會更加想要依賴女兒,所以兩者之間的矛盾就會越來越大。
不管是什麼關係,只有完整地確保各自的獨立性,才能健康發展。尤其是家人之間,他們要在最近的距離內共用一切,所以確保個人的獨立性顯得非常重要。這並不只是能否住在一起的問題,而是彼此能夠在精神上保有多少私人空間的問題。
因此,作為女兒最重要的是必須擺脫「善良女兒情結」。因為善良女兒情結不但妨礙獨立,還導致媽媽無法拋棄佔有女兒的欲望,另外,女兒面對媽媽為自己做出的犧牲不應該有負債感。嚴格意義上來說,媽媽為了女兒做出犧牲,這是媽媽的選擇,也是做媽媽的快樂。女兒健康長大已經充分報答了媽媽,這就足夠了。
當然,想到媽媽為了撫養自己不得不放棄夢想,看著媽媽一天天老去,作為女兒很難完全拋掉負債感。然而,如果女兒不能獲得真正的獨立,那麼媽媽和女兒都將永遠無法擺脫內疚和失望。只有彼此尊重,才能真正互相支持和照顧。因此,如果你也同樣因為和媽媽的關係感到辛苦,那麼就請馬上嘗試和媽媽「拉開距離」,即便媽媽可能會因此則被你是個不肖的女兒。
和自小就生活在一起的父母拉開距離,是一件非常困難和令人害怕的事。也許你之所以沒法和媽媽拉開距離,是因為害怕獨立之後需要獨自承擔一切責任,但是現在你必須從媽媽那裡接過人生的接力棒,是朝著屬於你的生活出發的時候了。
只有你幸福而充滿朝氣地生活,你才能成為媽媽有力的後盾。也只有這樣,媽媽才會放開妳,去尋找屬於他自己的幸福人生。離開妳,媽媽照樣也能活的很好。不,離開了你,媽媽反而能夠去經歷很多因為忙於撫養你而至今不曾經歷過的事,重新找回那些幸福的瞬間。
如果媽媽和女兒能夠互相填補各自人生的不足,成為人生的同伴,那不是一件很棒的是嗎?如果你懂得傾聽一個作為一個女人、一個母親和一個前輩的媽媽對你講述人生經歷,那麼你的人生會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與父母多聊聊有趣的事情,從國際大事到各自的愛好,少聊生活上、感情上的事情。
不要大事小事都向父母報告。大事報告結果,小事自己搞定。
為媽媽找到一個新嗜好,幫助她尋找屬於她自己的快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