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8日 星期五

行動法則

作者 丹‧米爾曼
摘自 心靈法則  人本自然出版

「我們要如何克服惰性?」
「藉由認知到三個基本事實。」智者回答:「首先,接受我們在這個世界的人性和肉身的存在;第二,領悟到沒有人可以為我們而活,我們只能從自己的努力中成長,日漸強壯;第三,接受行動可能會伴隨些不愉快的事,接受行動的結果不總是完美--然後繼續堅持下去!」

智者不慎由斷崖滑落,下一秒我發現自己縱身一跳,隨著他滑向坍塌的土堆。當時的我只想幫她,醒來時我發現我的頭髮被血浸濕。我睜開眼看見智者,她微笑著為我擦拭。


「血已經停了,看來你會活下來。」她說


稍後我回過神來才驚恐的說:「我們差一點沒命!要不然就是我差點沒命-我就不知道了。」
「如果你待在原處不動的話,你會安全許多,也比較聰明些。」 她回答:「但你跟在我後面,表現出你的勇敢。」
「我那個不是勇敢,我根本想都沒想。我一看到你摔下去,我就跳了。」
「仍然,這可以算是行動法則的完美示範。」
她微笑。「有時,這些事就是無可避免的會發生。」然後她用較嚴肅的語氣說著:「這件事很可能有另一個結果。你很可能讓自己喪命。你就人的衝動值得敬佩,但也很短視。有時候慈悲需要行動與實踐,但這個法則也同時教導我們處之泰然與無為的智慧。」
「動靜皆有時。有時你藉由保持靜止,表現出最偉大的勇氣、耐性和智慧,即使難以抗拒的衝動和念頭逼促你行動時,你仍能沉著平靜。」
「我們要如何知道何時該動何時該靜?」
「對那些有怠惰傾向或容易感到害怕恐懼的人,他們需要專注在勇敢及果決行動的意志上。對那些會莽撞行事或魯莽發言的人而言,停下來身呼吸幾口氣,觀察自身的衝動而不採取任何動作,則是明智的作為。不論在何種情況下,傾聽你內在的智慧,然後你會知道何時該保持靜止,何時又該掌握時機採取行動。」
我們在寧靜的夜晚並坐,注視著火焰,火光的溫暖撫慰了稍早的歷險。夜越來越深,我也因疲倦感到睏意。我靜靜的躺著看著火光,聽著她平靜的聲音。「火將物質轉化為能量,提醒我們--所有的事物都會過去都會改變。到最後我們都在生命的無形之火中耗盡。所以,要勇敢的行動,旅者,當你仍有時間,當你還具有肉身時。」接著是一片靜寂。

期望法則 我說:「有時看報會令我沮喪,看到種種的社會問題與環境問題、被拋棄的小孩、罪犯和貪婪等現象,我很容易就對人性失望。」
「而我,並不是充滿希望,」智者說:「我是充滿信心。這個社會確實存在許多嚴重問題,但即使我們提出了迫切需要協助和改善的議題,看起來最具智慧的作法,仍是聚焦在正面的結果,以及我們人類的潛能。期望法則教導我們:我們所專注的會擴張;對抗問題只會強化問題,因為我們給了它能量。因此,要專注在解答,而不是在問題上。」
智者提醒「就像古代的鍊金術士,旅者,你能將疑慮轉為自信,恐懼轉化為勇氣。新的期望孕育新的選擇,不要等待經驗來應證,現在就創造一個你想要的人的嶄新願景,而你的想像與期待將會成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