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伴行 |
摘自/ 生活比你想的更簡單 作者/ 趙可式 出版/ 天下文化 |
第一章 害怕與誤解 影響現代人面對死亡與瀕死態度的因素 逃避父親亡魂的博士 一位在台灣生長,大學畢業後留學美國,拿到資訊科技博士學位的電腦工程師,因父親去世回台奔喪。在父喪後第六天要求搬到旅館去住,家人不解,因家中有房間可住,為何要花錢去住旅館?這位工程師有口難言,真正的理由是因從小聽說亡者頭七時會回家,他害怕父親亡魂,因而想逃出。他自己也不明白與父親關係很好,又是學科學的人,怎麼會這樣?這就是現代台灣面對死亡的文化態度。 未受過死亡教育的大學生 我有次為某國立大學通識教育上「生死學」課程時,隨意作了一個調查,發現一百多位同學中約有三分之二曾經歷過親人喪亡,卻只有兩位有機會近距離接觸臨終時的親人,並見到遺體。他們或是不被允許,或是自己因害怕而逃避。而且在整個親人死亡的過程之中,沒有長輩為他們做過死亡教育。 思考點 對死亡健康的態度需要從小開始培養,且家庭、學校與社會都有責任。從小沒有健康的死亡教育,即使長大後受到高等教育,仍然會對死亡有莫名的恐懼與非理性的觀念,雖然有近距離接觸死亡的機會,卻未能掌握,使成為死亡教育的契機,極為可惜。國內整體教育層級不斷在提升,但死亡教育仍為待開發的領域。 不讓病人死的醫師 某醫學中心的腫瘤科有一位第二年住院女醫師(R2),因從小功課一流而自視甚高。有一次被派照顧一位癌症末期的老先生,高劑量的化學治療使得病人苦不堪言。病人的兒女皆受過高等教育,經開家庭會議後決議,希望停止化學治療而改用支持與緩和療法,以減輕父親的痛苦為目的。誰知該女醫師以還有治療的空間為由,仍繼續給予化療,並告以:「在我手裡的病人,我絕不讓他死!」二週後病人還是死亡,死前還因化療副作用而不停噁心嘔吐、口腔糜爛、哀哀呻吟。病人斷氣後才從胸前的人工血管上取下化療藥瓶。 死不瞑目的老教授 八十三歲退休教授因感冒引起肺炎,後又因年老力衰發生多重器官系統衰竭:呼吸衰竭、心臟衰竭、腎臟衰竭,及胃出血、敗血症、泌尿道感染等併發症,住在加護病房。為了延命,身上插了氣管內插管、鼻胃管、中心靜脈導管、膀胱造廔管(為引流膿尿)、動靜脈造廔管(為作血液透析)、點滴管、氧氣管、胸腔引流管(為引流肺積水)。老教授身上沒有衣褲只有管子,家屬一天只能進入加護病房探望兩次,每次半小時。老教授就這樣被管子及機器綁在床上三個多月,最後恨得連睜眼看子女都不願意而流著淚斷氣。 打破迷思 醫療科技的進步,使人誤以為醫學萬能、人定勝天,殊不知醫療科技有其極限。十六世紀時就有醫學家說過這句名言:「偶爾治癒,時常緩解,總是舒適。」(To cure sometimes, relief often, comfort always.)醫學是為人的生命及福祉服務,醫師必須有智慧來判斷什麼樣的醫療才能為病人謀取最大的福祉。若用盡醫療科技的十八般武器,卻無法挽救病人的生命,反而增加病人許多痛苦,就需要仔細思考斟酌了。死亡是生命的自然法則,並非是醫療的失敗。當醫療罔效時,應該考慮如何讓病人增進生活品質及身心靈的平安,保持人性的尊嚴,活出生命的意義,而非五花大綁被醫療器械綑住,只為了多一分鐘的呼吸與心跳。 影響現代人面對死亡與瀕死態度的因素有:平均餘命延長,死亡率下降;醫療科技中延命措施的進步,死亡發生在隔離的環境;逃避式的死亡文化,沒有死亡教育;缺少有深度的宗教信仰。 |
![]() |
2011年2月10日 星期四
安寧伴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