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這樣克服了我的恐慌症 |
摘自/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佛陀與快樂的科學 作者/ 詠給.明就仁波切 執筆/ 艾瑞克.史旺森 Yongey Mingyur Rinpoche/ Swanson, Eric 出版/ 橡實文化出版社 |
我想坦白告訴大家一件事。打從童年開始,恐懼感和焦慮感就不斷困擾著我;每當身處陌生人群之中, 我就會心跳加速,冷汗直流。這狀況發生在一位轉世喇嘛身上似乎很奇怪,因為轉世者累世以來不是已 經累積了許多善根善行嗎?當時我所經歷的不安根本毫無理由可言。我住在一個美麗的山谷,身邊圍繞 的都是親愛的家人、男女出家眾,還有那些致力學習如何喚醒內在平靜與喜樂的人。然而,焦慮感卻與 我形影不離。 恐懼和憂慮如鬼魅般糾纏著我,尤其是在那段期間,我每隔幾個月就會被送到印度的智慧林寺院,和一 群陌生同學一起跟隨新老師學習,然後再被送回尼泊爾,繼續向父親學習。我很希望能夠告訴大家,當我到智慧林安頓下來,一切就開始好轉了;然而事實卻正好相反,閉關第一 年是我生命中最悽慘的狀況之一,所有我曾經歷過的焦慮症狀,如身體緊繃、喉頭緊縮、眩暈,以及團 體共修時特別強烈的陣陣恐慌感,全面襲來。按照西方的說法,我得精神崩潰症了。 連續三天,我待在自己房間裡,運用許多技巧禪修。逐漸地,我開始認識到困擾我多年的那些念頭和情 緒其實是脆弱且剎那即逝,也認識到執著於小問題會如何把小問題變成大問題。只是這樣靜靜地坐著, 觀察念頭和情緒如何迅速且經常不按邏輯地來來去去;我開始「直接」認識到,念頭和情緒並不像表相 上看起來那樣具體或真實。一旦我不再相信它們告訴我的故事之後,我開始見到背後的「作者」——無 限廣闊、無垠開闊的覺性,也就是心的本性。這種安好的感覺不受內外經驗的變化影響,是瞭解佛教徒所說的「快樂」的最明確方式之一。三天之後,我走出自己的房間,重新加入團體共修。繼續專心禪修兩個星期之後,我總算克服了自幼如 影隨形的焦慮感,並且透過直接體驗,領悟了上師所教導的真理。從此以後,我的恐慌症再也沒有發作過。 我熱切地想要從科學觀點暸解自己的腦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我從驚惶失措的孩子,轉變成為能在全 球到處旅行的人,並且能毫無畏懼地坐在幾百名前來聽我教學的人面前。就痛苦或快樂的體驗而言,認識神經元活動似乎是無甚緊要,但其中有幾個細節卻相當重要。神經元彼 此聯繫時,會產生某種類似老朋友之間的連結;它們會養成彼此來回傳達同類訊息的習慣,就好像老朋 友會強化彼此對人、事或經驗的判斷一樣。這樣的連結就是所謂「心的習氣」的生物基礎,類似我們對 某類型的人、事物或地方的自動或直接反應。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假設我小時候曾被狗嚇到,那麼,我腦中就會產生一組神經元連結,一方面反應恐懼感的生理感受,另一方面則反應「狗好可怕」的觀念。下次我再看到狗的時候,同一組神經元就會開始交談,提醒我「狗好可怕」。但是,假設有一天我到一位有養狗的朋友家拜訪。一開始敲門時聽到狗在狂吠,接著看到牠衝出來在我 身上聞來聞去,我可能會感到非常害怕。但過了一會兒之後,這隻狗習慣了我的存在,於是跑來坐在我腳邊或腿上,甚至還開始舔我,快樂又熱情到我簡直不得不把牠推開呢。 以神經科學術語來說,這種以新模式取代舊模式的能力稱為「神經可塑性」,藏文則稱之為「雷甦容哇 」,可略譯為「柔軟性」。這兩個術語都可以用,聽起來也都很有學問。總之,純粹從細胞的層次來看 ,重複的經驗能夠改變腦的運作方式。這就是佛法「如何」能將造成痛苦的內在習性斷除,及其背後「 為什麼」有效的原因。 |
![]() |
2011年2月10日 星期四
我就這樣克服了我的恐慌症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