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8日 星期五

第一百隻猴子效應


作者 葉姿吟

幾年前有個朋友告訴我一個故事,我很喜歡這個故事,因為它很具有啟發性。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一九五0年代初期,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的一群科學家,在研究日本九州宮崎縣幸島上的猴子,他們給猴子一種從來沒吃過的洋芋。起初那群猴子一直在觀望—該不該吃那些沾滿泥巴的洋芋。後來終於有一隻猴子,把洋芋帶到海邊洗乾淨之後吃了。其它的猴子看到這隻猴子這樣做之後,也紛紛加以仿效。內容很奇妙的,當到了第一百隻猴子在模仿清洗時,卻發生驚人的變化—從來沒有學習過洗洋芋的猴子,突然在一夕之間,幾乎都學會了這種新的方式;也就是說,其他不知道如何洗洋芋的猴子,雖然沒有跟已經學會的猴子接觸,可是竟然也知道這個方法。
更令人驚訝的!沒隔多久洗洋芋的新行為,竟橫越海洋,傳到對岸大分縣高崎山的猴子,可是這兩群猴子完全沒有任何關連或接觸。所謂「一百隻猴子效應」是指:當某種行為的數目,達到一定程度(臨界點)之後,就會超時空的限制,而從原來的團體散布到其他地區。 對組織而言,只要認同某種觀念或行為的人,達到一定的程度的時侯,自然而然就會風起雲湧獲得更多人的認同、支持。
英國的科學家謝瑞克(Rupper Sheldrake)認為:不斷重複的行為會形成一種記憶,即不經思考也能夠反應。一百隻猴子的重複動作,形成了一種「磁場區域」,其它沒有學習過的猴子與這個「磁場區域」產生「共鳴」,而學會了這些行為。 從組織學習的觀點而言,任何新的學習或改變,都必須有人不怕失敗,勇於嚐試,先跳出來當第一隻猴子,其它人才會跟著仿效。再者,在「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之前,先要有一個「學習團隊」(Learning Team),由他們帶頭起示範作用,再逐步拓展影響範圍。
那麼一個組織要有多少人認同之後,才會達到所謂臨界點—產生快速的傳播效果。依據日本管理大師船井幸雄先生的看法,有 7% - 11%(約一成左右)的員工接受,就會有驚人的進展。當然西方的管理專家也有人認為,在推動企業變革的過程中,只要有超過 20 % 的員工認同,領導階層就可以大膽的進行變革。
我們不是一座孤島,而是豐富之人類遺產的繼承人。正如牛頓所說的:「我會有少許成就,是因為我正踩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們一方面運用前人的努力與智慧資產;另一方面也勇於創新,不計成敗的當第一隻猴子,擴展全人類的智慧寶庫。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的原因是它告訴我們如果你有勇氣開始一種良善的運動,它是有可能成為氣候的。無論它的起頭會多難,但只要有那第一隻猴子能出現來形成「磁場區域」,其他與這個「磁場區域」產生「共鳴」的人,就會逐步加入善行。想想如果我們能先引領一群人走向造福別人的路,最後一小群人很可能變成一大群人,就像那所有沒洗過洋芋的猴子,也都在相互影響中學會了新事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