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8日 星期五

讓天賦自由

作者/ 肯.羅賓森、盧.亞若尼卡 原文作者/ Ken Robinson、Lou Aronica
摘自/ 讓天賦自由 譯者/ 謝凱蒂 出版/ 春光出版

天命為何物?
天命就是天生資質與個人熱情結合之處。我們在第一章認識的人物,以及接下來即將出現的故事主角之間,將會發現一個共通點:他們從事自己鍾愛的工作,而且認為工作中的自己最接近真實的自我。他們的時間流逝與別人不同,他們活得更紮實、更專注、更有活力。


融入天命之後,他們的喜悅與幸福因而超凡入聖。我指的不只是玩笑、開心、歡樂宴席,或欣賞日落之美……這類愉悅的時刻。當你歸屬於天命,你所擁有的,將與自我認同、生命意義、身心健康息息相關,指引你自我啟發、自我定位,並發揮生命應有的價值。因此,書中的故事主角才將尋得天命的經驗稱為「頓悟」。


我們如何發掘自己與他人的天命?這並沒有固定公式,天命因人而異,事實上,重點就在這裡,我們並不侷限於單一天命。你可能對多於一個領域懷抱相等的熱情,在這些領域中展現的能力也可能旗鼓相當,而有些人的熱情與天資或許只限於單一領域,這其中並無固定規則。然而,天命確實有其組成元素,讓你知道該如何思索自己的天命,該往什麼方向去尋找,該採取什麼行動。


天命的兩大成分是「天資」與「熱情」,兩個先決條件是「態度」與「機會」。歸屬於天命的順序大約是:我有、我愛、我要、在哪?
我有
天資指的是你在某方面與生俱來的天分,讓你靠直覺就能感受或理解某個學問的本質、其中的道理,以及它的用途。吉莉安天生就對舞蹈有感覺,一如麥特之於說故事、保羅之於經濟學與數學。天資具有高度個人獨特性,雖然可以是一般性的大略分類,例如數學、音樂、體育、詩,或政治理論;但也可能非常具體,例如:音樂中的爵士或饒舌歌、吹奏樂器中的長笛、科學中的生化,或是體育中的跳遠。


本書將一一帶領你認識各種人物,他們天生有擅長的領域,但並非萬事通,他們只對某特定領域有天分。保羅是天生的數學好手,其他人可不見得是。我就不是。我數學成績向來不好,完成學業之後真是大感解脫。沒想到等我有了孩子,數學又再度出現在生命中,就好像電影裡面的怪物,你以為它已經死了,下一幕卻又冒出來。為人父母的風險之一,就是得輔導孩子的功課,你可以唬唬他們,撐個一陣子,心裡卻知道離露陷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女兒凱特直到十二歲都以為我無事不曉,我也一直積極鼓勵她保持這種印象。她小時候只要碰上英文或數學問題,就過來找我幫忙。無論我眼下正忙著什麼,都會帶著自信滿滿的微笑抬起頭來,抱著她說:「那我們一起來研究吧!」假裝這些問題真的很難,免得她因為自己不懂而太難過。然後,她就用崇拜的眼神看我輕輕鬆鬆、以數學天神之姿,計算4的倍數或基礎減法。


有一天,她十四歲了,學校給的功課是滿滿一頁的二次方程式。我身上冒出好久不見的冷汗。這時候,我立刻採用「發現式學習法」,對她說:「凱特,我如果直接告訴你答案,就沒意義了,這樣沒有學習效果,你必須自己想辦法解答。我要出去喝我的琴酒了。還有,你做好之後也不必把答案拿給我看,那是老師的責任。」


過了一個星期,她把雜誌上看到的一則連環漫畫帶回家給我。她說:「這個送給你。」漫畫內容是爸爸輔導女兒做功課,這位爸爸在女兒背後張望,說:「今天是什麼作業?」女兒回答:「我要把最小分母找出來。」爸爸說:「還在找呀!我上學的時候,他們就已經開始找了呢!」我完全了解他的感受。但對某些人而言,數學就像詩或音樂一樣美麗動人。你必須找到自己的創造力,並加以發揮,才能展現真正的自我。你要先了解自己有能力做什麼,才能知道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人。
我愛
天資並非找到天命歸屬的唯一條件,許多人在某方面有天生的能力,卻不認為那就是自己的天職。因此不僅要有天資,還需要熱情。已經歸屬於天命的人都認為,工作就是深刻喜悅的來源。


我弟弟伊恩是樂手,既能打鼓,也能彈鋼琴和低音吉他。幾年前,他加入利物浦的樂團,其中鍵盤手查理也非常有才華。有一次他們演奏結束,我上前讚美查理當晚的表演,然後說我也很想跟他一樣彈得那麼好。他回答說:「不,你不想。」我有些訝異,再強調一次我真的很想。他說:「不是,你只是覺得會彈鍵盤樂器好像很不錯。如果你真心想學,你一定早就已經會了。」他說,為了達到目前的演奏水準,他每天除了上台演出之外,還必須練習三、四個小時,而且從七歲至今都是如此。


我聞言,立刻覺得做個跟查理一樣厲害的鍵盤手,其實也沒那麼吸引人。我問他怎能保持這種自律的程度,他說:「因為我有熱情。」鍵盤樂器是他唯一願意將生命投入的領域。


我要
「態度」,指的是你如何看待自己與環境──觀察事物的角度、你的性情,以及情緒性的觀點。態度可以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包含你的基本個性、意志、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周遭眾人的觀點,以及他們對你的期望。有個有趣的指標可以用來判斷你的態度:你認為「運氣」在生命中是什麼角色?


熱愛工作的人常說自己很幸運,自認沒有成就的人則說自己運氣不好。其實每個人的生命都存在著意外與偶然,但幸運並不只是純粹的僥倖。成功人士身上幾乎都有相似的態度,例如堅忍、自信、樂觀、企圖心,以及不屈不撓。你如何解讀周遭環境、如何創造機會、把握機會,基本上就取決於你對自己的期望。


在哪?
若缺乏適當機會,你可能永遠也不知道自己天資何在,也不知道這份天資能為你創造多高的成就。在南極大概很難找到騎野馬的好手,沙哈拉沙漠也可能沒人懂得潛水採集珍珠。天資需要有機會使用,才能展現出來。你或許永遠無法發現真正的天命,其中一大因素就是機會,端看你能否獲得、創造機會,以及是否、如何把握機會。你能否歸屬於天命,經常也取決於是否結識其他懷抱相同熱情與奉獻精神的人。實際的做法就是積極尋求機會,多方探索自己的天賦。我們常能透過他人認清自己的真正天賦,也能給他人同樣的協助。
本書將詳盡探索天命的主要成分、已歸屬於天命的人有何共通特質、哪些環境或條件可以讓你更接近天命、哪些障礙阻止你擁抱天命。同時,書中也將帶你認識許多找到人生路途的人、幫忙鋪路的人、在路途前方引導的機制,甚至帶你認識某些錯誤的制度。你或許已經憑直覺體會到書中的概念,我希望本書能進一步說明清楚,讓你知道該如何找到天命,同時也幫助他人找到天命。透過本書,我希望你能夠重新認識自己的潛能,以及周遭他人的潛能。
創意的學校
世界各個角落都有不少發人深省的良好教育模式,一九六○年代初期,義大利北部的小鎮瑞吉歐艾密利亞(Reggio Emilia)出現突破性的幼兒教育法,如今已是全球皆知的「瑞吉歐教學法」。此教學法的預設立場是,孩子們都有旺盛求知慾、有能力靈活應變,且充滿無限潛能。課程設計以孩子為中心,教師依照孩子的興趣進行教學。此外,學校的環境也非常重要,被視為重要的教學工具。老師在教室裡布置戲劇演出區、工作桌,以及各種學習環境,鼓勵孩子們互動、一起解決問題,並學習與人溝通。


瑞吉歐學校安排了充分的時間上藝術課程,認為人類的學習方式有很多種,孩子應該透過繪畫、音樂、偶戲、劇場等藝術形式,學習多種「符號語言」,才能以適合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並開發獨特的天賦。瑞吉歐教學法的創辦人馬拉古茲(Loris Malaguzzi)寫了一首詩,說明得恰如其分:


孩子有一百種、 有一百種語言、一百隻手、 一百個想法、 一百種思考方式、玩耍方式,及說話方式。總是有一百種聆聽的方法、驚喜的方法,和愛的方法 還有一百個開心。去唱歌、去了解.一百個世界可以探索、 一百個世界可以創造、 一百個世界可以夢想。孩子有一百種語言(以及一百、一百、再一百), 但他們偷走了九十九種。
學校與文化, 把頭腦和身體切開,他們告訴孩子:別用手想,別用頭做, 只要聽、不要說,了解的時候不必喜悅,愛與驚喜,就留給復活節和聖誕節。他們告訴孩子:去發現一個已經存在的世界,那是孩子原本的一百個世界,卻被他們偷走了九十九個之後的世界,他們告訴孩子:工作和玩耍、現實與幻想、科學與想像、天空與大地、理智與夢想,這些事,不能結合在一起。因此他們告訴孩子,沒有一百, 孩子說:不,一百就在這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