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恐怖的食品添加物 作者/安部司 出版/世潮出版社
只要用「白色粉末」,就可以做出豬骨高湯。
「接下來,我來做拉麵湯給大家看吧。你們喜歡什麼口味?我是九州人,那我就來做豬骨高湯的口味吧。」 以上是我在演講時,經常被拜託做的現場表演。每次,當我擺出一大堆裝著「白色粉末」的小瓶,並捲起袖子,所有的聽眾都會愣住,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眼前的「白色粉末」竟然能夠做出「拉麵湯」,有誰能想像呢?「這可是真正不能弄錯劑量的藥呢。」
我邊說著笑話,邊將數十個小瓶裡的粉末一一舀出,加以「調合」。由於這事我已經做了幾十年,所以我的手「自己」都學會斟酌數量了。仔細攪拌混合,再倒進水壺裡的熱水,「湯」就完成了。使用的材料只有「白色粉末」,連一滴的豬骨高湯都沒有加。
「好了,這就是豬骨高湯。你們要不要喝喝看?」當我一推出杯子,所有參加者都驚嚇似的把身體往後靠。這也難怪。不論是誰,當有人將「白色粉末」調出來的東西遞給你,並說「來,這是豬骨高湯」時,任何人都會感到困惑的。但是,通常不久以後,就會有個「有勇氣」的人站出來,提心吊膽地喝喝看。「啊!真的是豬骨高湯。真好喝!」聽到這句話,大家都開始喝起來。「真的耶,這絕對是拉麵湯的味道。」
「這就是我平常吃的那種味道!」驚嘆聲不絕於耳。即使平常吃慣豬骨拉麵的九州人也覺得「好吃」的東西,竟然可以不用一滴豬骨高湯,只靠「白色粉末」就可以做出來。沒有人知道「食品」是如何做出來的。別說是對食品添加物毫無認識的人,就算是有相當知識的人,也不禁會對本書的內容感到驚愕。因為,幾乎所有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所吃的「食品」是如何製成的。
多數人不知道,一般加在咖啡裡的鮮奶油,只是水、沙拉油及添加物製成的「東西」。多數人從沒想過,自己正在喝的「健康飲料」,是將仙人掌裡的寄生蟲磨碎後染色製成的。當然,多數人也無從知曉,自己為了「身體健康」才買來吃的盒裝生菜沙拉,早已不知在「殺菌劑游泳池」裡消毒過多少次了。我們甚至無法想像:剛剛吃的「肉丸子」,本來是準備丟棄的肉屑,卻利用大量添加物使其「重生」做成的。
雖然是每天都會吃進自己體內的「食品」,但它們是如何製成的?在「背後」,又使用了多少、何種添加物?——關於這些,我們一無所知。我們只會說:「這是一流廠商製造的,沒有問題。」「這是大超市賣的,應該不會有怪東西。」我們如此天真地相信,並繼續食用。
第一本揭發食品「內幕」的書
我的主張是要「公開添加物的資訊」。
在添加物的世界裡,有許多消費者看不見的、未被告知的「黑暗面」。食品製造的「內幕」是一般消費者無從瞭解的。哪一種添加物會使用多少、使用於哪一種食品,消費者根本無從想像。這就是今天的情形。但是,實際選購食品的人是我們,把食品放進嘴裡的也是我們消費者自己。
「如果是那樣做成的,我不想吃。」「即使要付比較多的錢,還是沒有添加物的比較好。」「雖然安全很重要,但還是便宜的比較好。」「我本來就不在乎添加物,沒關係,我不介意。」要選擇這其中的哪一項,是消費者的自由。只不過,在選擇前,必須先瞭解「事實」,不瞭解便無從判斷。但是,就現狀來說,消費者並未被告知任何資訊,而且也無從得知。
我想,本書就是第一本要告發食品「內幕」的書。我曾經任職於食品添加物公司,是一個四處推銷食品添加物的業務員。我是親眼看到食品添加物現場的「活證人」,我目睹書面研究絕對無法看出、只有我才知道的食品添加物「真相」及食品「內幕」。
媽媽!我一定會成為日本第一的添加物達人!這是30年前的事了。
我剛從大學畢業,進入某家食品添加物公司任職,工作是把添加物賣給加工食品業者、當地的製造工廠以及個人商店等。當時初踏入公司,首先映入我眼簾的,就是許許多多添加物的化學符號:亞硝酸鈉(Sodium Nitrite,註1)、已二烯酸鉀(Potassium Sorbate,註2)、脂肪酸甘油酯(Glycerin Fatty Acid Ester,註3)、對羥苯甲酸異丁酯(Isobutyl p-Hydroxybenzoate,註4)……。
但是,第一次到加工食品工廠,參觀製作現場時,當時我的驚訝並不是出於害怕,而是佩服。添加物的「效果」——真是太神奇了。一些暗土色、外形爛爛的鱈魚子,只要在添加物液體裡泡上一晚,就會變成有著嬰兒肌膚般彈性的鱈魚子。然後,還有醃蘿蔔。鴕色的乾癟蘿蔔乾,也是只要在添加物裡泡一晚,就變成亮眼黃色的醃蘿蔔;脆脆的咬勁,任誰都會覺得好吃。而且,因為使用了添加物,就可以比過去製作醃蘿蔔時使用較少的鹽。這樣子對身體也比較好,我對此由衷感到佩服。
添加物真是了不起,是具有魔法的粉末。當時我認為碰上了最適合自己的職務。好,那麼我要更加努力學習,成為日本第一的添加物達人。「醃漬類食品、零食、漢堡、果汁、泡麵……。我開發了所有種類的商品。暢銷商品也相當受歡迎。在製作出某種調味料(高湯精)後,就立刻成為全國熱賣商品,而那家公司也因此賺了很多錢。該公司的總經理感激地幾乎快要流下眼淚,但當他說出,「我要在我們公司裡,建一座你的銅像!」時,還是令我感到相當困擾。被稱為「食品添加物之神」
改變我人生的肉丸子事件
那一天是長女的三歲生日。當時的我,就像畫裡的人物,是拼命三郎型的上班族,很少在家吃飯。正因為如此,為了做一些補償,我在女兒生日那天,趕緊結束工作回家。餐桌上擺滿太太準備的美食。其中有一盤肉丸子,插著可愛的米老鼠竹籤,我隨意拿了一個放進嘴裡,但是那一瞬間,我整個人都僵硬了。這不就是我開發的肉丸子嗎?如果是純粹的添加物,我幾乎可以用舌頭區分出全部的每一種;如果是混進食品裡的,我大概可以區分出一百種左右。也就是所謂的「添加物品嚐師」、「添加師總管」吧(只不過,這跟品酒師不同,大概沒什麼人想當…)。
例如,在吃便利商店的便當時,我也會不禁一一評分。「這個火腿的『磷酸鹽』有點太強了。」「為什麼要用這麼多胺基乙酸(Glycine,註13)呢。」那個肉丸子,確實有我加入的化學調味劑、結著劑(註14)、乳化劑的味道。「這是怎麼回事?是買的嗎?是╳╳的嗎?袋子給我看。」我急忙詢問,妻子則若無其事回答說:「對呀,是╳╳食品的肉丸子啊」,並把袋子拿出來。沒錯,那是我開發出來的商品。但是,因為有米老鼠的竹籤,加上妻子花了一點功夫淋上的醬汁,讓我一時疏忽,沒有吃出來。
「這個肉丸子很便宜,○○(小女的名字)也很喜歡,所以我常買。每次只要端出這個,孩子們都會搶著吃哦。」轉身一看,女兒和兒子確實都一副品嚐美味的模樣,大口吃著肉丸子。「等…等…等一下,別吃別吃!」我急忙用兩手掩住那盤肉丸子。面對父親慌張失措的樣子,家人都愣住了。黏爛的肉屑因為30種添加物而復活,成為肉丸子?? 那個肉丸子是我受某家廠商委託,特地開發出來的,要做為超市的特賣商品。
事件起因是這樣,那家廠商大量採購了廉價的「肉屑」。所謂肉屑,就是從牛骨上刮下來、不能稱為肉的部分,一般都是拿來做成寵物食品。在原來的樣子下,肉屑既不能成為絞肉,也沒有味道。但是,無論如何,那確實是「牛肉」。而且,很便宜。廠商來找我商量,看能不能用這個「肉屑」做出什麼來。在原來的狀態下,它的外形是黏黏爛爛的,水水的,沒有味道,不是能吃的貨色。要把這個做成能吃的東西,那應該怎麼辦呢——這就是想法的出發點。
首先,加進廉價廢雞(不會再下蛋的雞)的碎肉,讓整個量增加。接著,要製造柔軟感,則加入一種叫做「組織狀大豆蛋白」的東西,這也稱為「人造肉」,目前在便宜的漢堡肉裡,一定會使用這個。這樣處理後,基礎總算是完成了。不過,這樣子還是沒有味道,因此,就大量使用「牛肉精」、化學調味劑等,來增添味道。而為了讓咀嚼感更加滑溜,也加入豬油及「加工澱粉」。因為要用機器大量生產,為了使作業更順利,還加入結著劑、乳化劑。為了讓顏色更好看,加入著色劑(註15);為了延長保存期,加入防腐劑、pH調整劑;為了防止褪色,也使用了抗氧化劑(註16)。就這樣,肉丸子的形體完成了。
最後,用醬汁及蕃茄醬攪拌在一起,就大功告成了。附帶說一下,醬汁、蕃茄醬都不使用市售的商品,因為那麼做很不划算,無法壓低肉丸子的售價。所以,為了降低成本,就利用添加物,做出「類似的東西」,方法如下:
首先,稀釋冰醋酸(註17),用焦糖讓顏色變黑,再加入化學調味劑,做出「類醬汁」。至於蕃茄醬,就用「著色劑」幫蕃茄糊上色,加入酸味劑,再利用「粘稠劑」製造黏稠感,做出「類蕃茄醬」。腐蝕藥將「類醬汁」、「類蕃茄醬」淋上肉丸子,放進真空袋,最後再加熱殺菌,「商品」就完成了。就添加物的種類來說,大概使用了二十到三十種吧,這幾乎可以說是「添加物集合體」了。
本來應該是產業廢棄物的「垃圾肉」,因為加入大量的添加物,升級變成了「食品」——而那就是這個肉丸子。抱持「單純的懷疑」是一切的開始。關於添加物的看法、買法,會在後面的章節討論,但我覺得不需要勉強去學或去記添加物的「名稱」及「危險度」。只要抱持「單純的懷疑」,看清商品「背面」的「原料標示」,在常識範圍內做判斷,這樣就足夠了。
這個火腿也是一樣,只要對照常識來思考,立刻就會得出結論。當A子小姐驚訝地想「為什麼會這麼便宜呢?」,這時如果能翻到「背面」看標示,就明白了。標籤上用細字寫著密密麻麻、莫名其妙的原料名稱,全都是你過去從未聽過、看過的東西。而明明是火腿,為什麼要使用「大豆蛋白」、「蛋白」、「乳蛋白」呢?希望大家能抱持「單純的懷疑」,這是開始跟添加物交鋒的第一步。
只要依據「常識」來判斷,應該就會「感覺怪怪的,真噁心」。希望大家能看看標示,想一想再買,因為一切都是從抱持「單純的懷疑」開始。
咖啡鮮奶油的真面目是---?
我經常在演講時,提出這樣的問題:「你們認為咖啡鮮奶油是用什麼製成的呢?」在植物油裡加入水,利用添加物使其呈現白濁狀態,製成「牛奶風味的東西」,這就是「咖啡鮮奶油」的真面目。比起使用牛奶或鮮奶油,植物油可以大幅降低成本。所以,才能提供大家「隨意使用」。
關於這一點,只要仔細看「包裝背面」就知道了:植物性脂肪、乳化劑、黏稠劑、pH調整劑、色素、香料。包裝背面會有這樣的標示,至於「牛奶(生乳)」則隻字未提。請注意這裡的區別,前面我指的是外包裝;現在打開包裝,仔細看各個奶油球容器,就會發現,也沒有「牛奶」的字眼。上面只標示了「咖啡用奶油」「咖啡鮮奶油」等。
雖然我前面曾寫到,要去看「包裝背面」的原料標示。但這標示只印在裝著奶油球的外袋上,至於奶油球容器上,是沒有標示的。
因為根據食品衛生法的規定,像這樣的小容器或小包裝(30平方公分以下)是不需要標示的。關於這一點,我後面會再敘述。因此,當奶油球被放到咖啡館或餐廳時,就算想確認「包裝背面」的原料標示也沒辦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