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碧楚絲在年幼時並沒有受到身體上的虐待,但是她從嬰兒時起,就學會如何不哭鬧也不去感覺飢餓,不表達任何需要,好讓母親高興。她先是得厭食症 後來長大後一直與憂鬱症形影不離 
不加思考的依賴傳統觀念和信仰,經常會妨礙或否認生命歷程的真實情況。如果失去了與事實接觸的自由,我們愛人能力的源頭就被切斷了。所以,那些善意的道德召喚,如要愛別人、關心別人、寬容別人等等,往往無效。如果我們被禁止知道事實-關於我们的父母,照顧我們的人和自己的事實,我們就不可能真正的去愛別人。 我們只能盡力表現出很有關愛心的樣子,但是這樣虛偽的行為恰恰是愛的相反。它欺人耳目,蠱惑人心,並且使被騙者的心裡產生很多無奈與憤怒。這種憤怒在虛偽的愛面前必須受到壓抑,特別是當一個人必須像小孩一樣依賴另一個人,而這個人卻偽裝在愛的幻覺面具後面時。
如果宗教領袖们能夠承認、並尊重這簡單的心理現象,那麼我们就能在讓人们變得更為誠實、懂得尊重、更有意識等等,以減少自我毀滅。他们應該睜開眼睛看看虛偽對家庭和整個社會所造成的巨大破壞,而不是忽視它们。 
摘自幸福童年的祕密 愛麗絲 米勒著 心靈工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