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淑真 人本教育基金會教育中心副主任
暑假,對於多數的台灣國中生而言,一直以來都是名實不符,在放假時上課,從孩子的反應來看,反而更是一種心理上的負擔。這次「世界的窗口」要帶讀者去看其他世界孩子們的暑假-,-在北歐芬蘭,中學孩子們的暑假生活,也將介紹芬蘭高中的多元化的課程。
根據芬蘭教育當局的規定,每年6月初到8月中旬,和12月下旬至隔年1月上旬,是芬蘭中小學生的暑假和寒假。
這和台灣的假期差不多。不一樣的是,寒暑假裡,芬蘭的老師不能出寒暑假作業,而學校也不能安排輔導課。芬蘭的校方認為,既然是假期,就是休息,讓學生們在頻繁的學習後,可以輕鬆愉快的休養身心,在新學年裡學生的精力會加倍充沛。
所以,在芬蘭,學校對學生的假期不做統一安排和要求,寒暑假完全由學生和家長自己安排。
沒有作業與輔導課的暑假
通常家長和孩子會從事哪些活動呢?他們會參加很多戶外的活動,譬如游泳、滑冰、滑雪、冰球、定向越野按圖識路等各種訓練營。另外,芬蘭的各地方政府在社區都設立了專門的青少年活動委員會,這些委員會提供知識競賽、球類、趣味運動,或者參觀農莊、進行自然標本採集和民間采風等活動。也有學生會獨自或結伴去其他國家自助旅行。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中學生都參加寒暑假活動,有的人會尋找打工的機會。有個很有趣的消息,在去年,芬蘭為了鼓勵青少年打工,在政府的補助下,許多企業為近萬名學生提供了暑期打工的機會,其中,在建築、社會服務和體育運動部門打工的人數最多。
政府和企業為什麼願意提供這些短期工作機會給青少年呢?因為芬蘭人認為打工能讓孩子更深入地瞭解社會,也可以培養喜歡工作的感覺。
聽到這兒,可能有人會擔心,寒暑假放這麼久,不寫作業、不上輔導課,孩子會不會忘記所學的,而導致學習成果低落、或退步?
這裡要提供您另一個有趣的訊息。
去年年底,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這份報告針對義務教育最後一年的學生做研究,測試這些十五歲的孩子們:怎麼運用他的「讀寫能力」、「數學能力」和「科學能力」,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難題。
這個研究持續作了三年,對象是三十一個國家,共二十六萬五千名(265,000)學生。報告的結果,亞洲的韓國、日本都名前茅,我們很熟悉的美國沒有進入前面的排名。有意思的是,在中學生的讀寫能力評鑑上,名列第一的國家是芬蘭,另外,在數學能力和科學能力上,芬蘭中學生分別名列第四和第三。
看來,擁有一個放鬆快樂的寒暑假,對芬蘭孩子的學習並沒有負面的影響。
那麼,芬蘭在這個評鑑上為什麼能名列前矛呢?芬蘭的教育重視機會均等,老師們不願意強化競爭,他們不作排名或考試競賽。芬蘭老師在學期中會另外教導學習進度落後的學生,進行補救教學讓孩子學會,不需要用寒暑假的時間。相反的,芬蘭人認為,孩子應該有機會學習安排自己的生活,而寒暑假就是最好的練習機會。
學生擁有學習的自主權
讓學生擁有自主權安排生活的步調,這樣的機會也不只出現在寒暑假。在學期中的課堂安排上,芬蘭學校也讓學生擁有很高的自主性,決定自己的學習步調。
芬蘭全國教育委員會在1994年1月5日頒佈了《芬蘭高中教育課程框架大綱》,《大綱》的第二部分明確規定芬蘭高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綜合素質高、個性健康全面發展、有創造力和合作精神、能夠獨立探求知識、熱愛和平的社會成員」。
芬蘭的高中怎麼向這個目標邁進呢?他們的方式是,在普通高中能開出上百門課程讓學生自由選擇。譬如,在母語和文學裡開設芬蘭語、瑞典語和薩米語(芬蘭的方言);在人類價值觀和信仰相關課程裡開設宗教學、倫理學和哲學。另一所高中在語文課裡開設閱讀、文法、文學和寫作;外語依照不同的語言和難易程度劃分為不同課程,數學分為幾何、代數、三角、微積分等等,加上學校的自設課程,共開設了200多門課。
有的高中為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專門聘請大學教師來講課。此外,學校還鼓勵一些有特定專長的學生,根據學校與大學間的協定,選修大學課程或利用大學的教學、實驗設備進行研究工作,這個學習結果可以計入高中學分,大學日後也會予以承認。
每所高中學校根據大綱要求,對課程進行了靈活的設置,安排了多種多樣的學習內容。芬蘭高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課程,修滿規定的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學分,就可以畢業。
為了讓多元的課程確定發展,在開設課程方面,規定只要有8到10位學生選擇同一門課程,學校就要開課。這個靈活的課程安排,讓學生可以充分的了解自己、為自己做選擇。學校對待人是信任的態度,所以沒有留級制度,如果學生選修的課程期末成績不合格,可以在下個學期或隔幾個學期後重修,直到合格為止。
今年芬蘭新的教育大綱還在調整中。新大綱重視的不只是智育成績,還包含學生的綜合學習情況,所以學生參加社會活動也計入學分;而且評量的方式也多樣化,包括開卷評量、寫論文評量、做實驗評量。
讓人有機會充分做作主,這樣的想法不只出現在學生的學習空間和生活空間裡。芬蘭全國教育委員會不再統一審查教材。學校教材讓國立、私立的出版社自行組織編寫出版,不同出版社、不同版本的教材在激烈的競爭、和吸取老師意見、學生意見的基礎上,自然必須不斷改進。教材主要由任課老師從3到4種不同版本的教材中選擇一種,有些學校還編寫自己的教材和教材輔導材料。
Linux系統的誕生地
整個說起來,芬蘭的中學教育不只在寒暑假,連平日上課時數安排上,給青少年充分的機會發展自我,不排名、也不用成績威脅學生,而孩子依然可以展現很好的學習成果。
這裡我們再談談一個小故事。
1991年的8月,一位在芬蘭赫爾辛基大學讀書的學生 林納思(Linus Benedict Torvalds),在網路的新聞論壇中留了這樣一則小消息:「我寫了一個免費的電腦作業系統。」這是一位二十一歲的芬蘭學生。就是在這一天,他讓Linux這個電腦作業系統誕生。 這位芬蘭學生說,他想寫一個免費作業系統,因為「沒有一種商業式的電腦作業系統可以令他滿意」,這個計劃的動機,純粹只是一種「嗜好」! 就這樣,一個好玩的個人嗜好,造就十年後全球知名的電腦作業系統,甚至在電腦界引起一場對抗比爾蓋茲微軟電腦的革命。 林納思有這樣的嗜好,不是在大學才出現的,而是整個教育環境醞釀給人的機會。
說到這,我們要給台灣的中學生什麼樣的教育環境、醞釀什麼樣的機會呢?
資料來源:
1.芬蘭學生的假期 鄭煥清
2.芬蘭高中開設上百門課 任學生自由選擇 中國青年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