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

日本與美國的防震措施

何淑真
 在以往的地震教育中,我們會記得,在地震來臨時,要記得躲到桌子下、或跑到屋外空地。
  不過在日本,政府做了一次地震後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卻顯示,絕大多數的日本人表示,人在強震中,很多事都來不及做。
 這份問卷調查說,8.5%的人會記得在地震中檢查起火點、滅火;2.4%的人會躲在堅固的家具下;但是有39.5%的人說,地震來時,只能跟著搖晃,什麼事都不能做;另外,還有28%的人,會嚇得用被子蓋住自己。
 跟著搖晃的、加上用被子蓋住自己的,總共有將近7成的人,表示在強震中是無法動彈的,這個調查實際的顯示了,面對危機,個人的應變只能保護少部分比較鎮定的人。那麼,遇到強震時人們究竟還可以怎麼呢?
 日本研究防災的學者說,既然強震會讓人來不及應變,那麼平時的防範工作就有一定的重要性。譬如說,可能會把人壓住的衣櫥、碗櫃、或冰箱等,平時先用金屬零件固定,以免地震時家具傾倒。另外,重物不宜放在衣櫥上,而櫃子的門也必需先固定栓好,櫃子裡的碗盤就不會傾倒破裂。
 在家裏,應該準備拖鞋和哨子,拖鞋可以在危險中及時穿好,安全的走過玻璃碎片。哨子可以讓家人、鄰居知道自己在倒塌的房屋下。
 其他的地震逃生物資,像大型而且堅固的、可以避難的桌子,臨時的手電筒、粗布手套、水、塑膠瓶等,這些都在平時就做好準備。
 這是一般人在家裡為自己做的努力。
 至於日本與美國的政府在公共安全上,又做了哪些努力呢?
  
 在一次強烈地震後,日本政府發現許多有厚重瓦片屋頂的漂亮房子,都倒塌了。這樣的屋頂設計,原本是為了預防颱風侵襲,避免被風吹壞、或被大水衝走,才用厚重的瓦片來蓋房子。沒想到,在地震裡,這屋頂卻帶來了嚴重的傷亡,反而成為壓倒房子的主要原因。
  
 那麼,要避風災、又要防震,能怎麼辦呢?。

 於是日本人仔細檢討房子的結構,發現日本的房子本來都用柱子來支撐,也就是都是用直線條柱子來支撐房子。如果改用交叉的木條,就是用「面」來支撐房子,就可以承受比較強的地震能量。於是,改進結構後,日本人確實發現,這樣的房子傾倒的比例減少很多。另外,用耐火板、防火的藥水,來加強日式木造屋的防火效果,就能避免地震後的二度災害。記取這些寶貴的經驗之後,在後來補強舊屋、或改建新房子時,這些防震條件就被即時的應用。
 這是日本人在建造房子上做的深度反省與改進。這樣的改進,自然保障了地震時更多人的生命安全。
 前面我們也說到,南加州發生大地震時,也幾乎沒有人傷亡。美國人又是怎麼做到的?
 根據洛杉磯消防局的統計,在1994年,也就是8年前,洛杉磯發生大地震,隔天洛杉磯消防局立即做出統計,有61人死亡。一年後,日本阪神大地震,死亡高達6432人。日本人為了這兩個數字「61」和「6432」,做了深度的比較與反省,反省什麼呢?為什麼兩個地方的傷亡差異竟然差距100倍。
 日本人發現,當那次洛杉磯大地震發生時,「加州理工學院暨美國地質調查所」在15分鐘內,已經給美國聯邦政府(包含白宮)----第一份的報告,這份15分鐘內完成的報告,掌握了災害大小、實際受損情況,並自動通報給救災單位、廣播電視媒體、公共事業單位等,在最短的時間內讓聯邦政府立即做出救災的所有協助措施。
 相比之下,隔年發生的阪神大地震,整個受害情形傳到首都東京,已經是數個小時後的事,這15分鐘與數小時的分別,可能就讓傷亡人數上升了100倍。
 為什麼南加州可以在15分鐘內就做出第一份震災報告呢?這也是來自經驗的累積。

 在1857年及1971年,美國加州都曾遭受規模6.7級的大地震,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損失。加州政府及人民深刻體會:地震無法避免,提高家園建築的安全性,並且增進人們對於地震得瞭解和防範常識,才是最有效的避震方法。
 1985年,加州參議員發起「加州地震危險防制行動」。這個行動要求「地震安全委員會」發起一個涵蓋財產、資金來源、時間表及其他所需資源議題的防震計畫,並且要求,這個計劃必須在2001年前,把地震可能引起的災害大幅降低。
 過了12年,終於在1997年,加州地震安全委員會依這個行動要求,呈遞了一系列長達五年的計畫。這個計畫符合多種需求,重點在於加強現有卻不夠堅固的建築物,更妥善規劃新的建築,並且以更經濟的方式減低地震可能造成的損害,及加速修復,分別從:地球科學,研究與科技,教育與資訊,經濟,土地使用,現存建築,新建築物,公共設施及交通運輸,準備工作,緊急救援回應,及修復等十一個類別入手。
 怎麼進行?我們舉一個例子,比方說,怎麼在工程和地球科學上防震。加州政府認為,工程和地球科學知識的進步,幫助南加州居民更能妥善躲避地震。
 在工程上,地震災害後分析建築,並改變建築設計的標準,訂定更加嚴格的規定。這個方案是94年洛杉磯大地震時,大部分建築沒有受損的好基礎,估計有超過6,000 棟樓房因此逃過了一劫。
 在地球科學上,南加州地震中心繪製詳細的地震分佈圖。有這份地圖作參考,讓公共安全規劃會更有效率。比方說,加州交通運輸局 (Caltrans) 依照這份地圖鑑定哪些橋樑需要優先整修、或強化結構。

 從1971年舊金山大地震,到1994年洛杉磯大地震之間,加州交通運輸局整修超過100條公路。在洛杉磯大地震後,這些公路都沒有遭到損害,但是同一地區的有七座橋樑卻倒塌。
 這個一半成功一半失敗的成果,讓加州交通運輸局決定擬定一項補強計畫-他們更相信這些補修的花費可以降低未來的損失,計劃在1997年之前完成700座橋樑及高架橋整修。
 另外,為了最短的時間內蒐集完整的地震訊息,美國地質調查所在加州地區設立了密集的地震資訊網,其中南加州的地震資訊網計有300多個站,每個站的信號會自動傳輸至中心站,再利用電腦分析、即時處理地震資料,並且與相關單位連線,傳送地震資訊。到2001年,這樣的偵測站已經擴充到670個。

 加州理工學院還設有簡報室,提供新聞媒體採訪,並利用幾個螢幕顯示各項地震資料,讓民眾可以獲得更詳實的資訊。
 完整的地震應變措施,讓洛杉磯在六年前大震中,傷亡人數是61人,而今年,並沒有因為地震而傷亡的人。
 從以上美國加州和日本的例子,位處地震帶的我們,可以再想想:地震,真的是完全無法避免的天災嗎?
資料來源:
1.牛頓雜誌第207期「緊急大特輯-大台北強震模擬」
2.感受日本人的防震意識 世界新聞報2003608日報導
3.加州南部生強烈地震 大紀元週報223日報導
4.加州居民防震有一套 取材自蕃薯藤 / 再造新故鄉 / 經驗分享

編按:本文出自教育廣播電台「教育新航線」節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