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台翔
記得我兒子在二的時候,他們班上,總是有一些同學愛蹺課,而風紀股長又點名不實,對於遲到或是曠課的人高常常會放水。所以,新學期開始,兒子就自告奮勇地要當風紀股長。他鐵面無私、認真地點名。沒多久,同學就開始反彈,有的人甚至放話要修理他。他找我談,談他所面對的困擾。
聽他說完,我做了一個小小的安排。首先,要讓他弄清楚,點名制度的利與弊,以及學校應不應該有點名制度。也就是說,萬一這是一個惡法,他豈不是變成這個制度的幫兇了。那天,我選擇辯論的方式,希望透過辯論,讓他對點名制度有充分的瞭解。
我先問他:「你贊不贊成點名?」他說:「贊成。」「好,」我說,「你正方、我反方。」
當時,我方的重點是:學生不愛上課、要蹺課有很多原因,有可能是教材編得不好或是老師教得無趣,也有可能是填鴨式的教育,讓學生在沒有外力脅迫的情況下,能不學就不學。有那麼多的可能性,為什麼我們不從制度面、從教育工作者本身改變起,反而採用點名制度強迫學生學習呢?現在有同學蹺課,你看不順眼,你為什麼不要求老師、要求學校改變呢?那樣,蹺課這個事實反而變成了教育改革的好機會。
辯得差不多,正方、反方交換:我贊成點名、他反對。這時,我的觀點是:你當然可以不上課,你也有不上課的自由,可是,你何必浪費公帑呢?一個學期才交一千多塊,你不想唸,就不要唸,把機會讓給別人。點名的紀錄,可以協助我們判斷怎麼樣把政府的資源做最好的運用。
這個辯論進行了半個多小時,唯一的目的是希望他了解他所維護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制度,同時,在這過程中,或許他也比較能夠理解那些同學為什麼會蹺課。
接著,進行第二個階段:怎麼樣面對同學的情緒與反彈。我問他:「萬一同學要對付你,你最害怕他們用什麼方式?」「圍毆。」他說。「如果有人圍毆你,」我說,「你能夠忍受的最大極限是什麼?」「被圍毆三次。」他說。「那好辦,」我說,「如果發生了,前兩次都忍下來,到第三次的時候,你再反擊,好不好?」他說:「好。」
隔天,第一堂課下課,上完廁所,走回座位,兒子遠遠就看到有人蹲在他的椅子上,擺明了就是挑釁。快要到座位的時候,他聽到旁邊有人說:「欸,來了、來了!」蹲在椅子上的那個同學,一面大喇喇地從椅子上站到地上,一面斜著眼睛看他,看他會有什麼反應。我兒子什麼話也沒說,只輕輕地用手抹了一下椅子,把塵土抹掉,然後,坐了下去。
等著看熱鬧的同學們無趣地散開了。過了幾分鐘,坐在他斜前方的同學才轉過身來,跟他豎起大拇指,說:「好厲害!」
本文取自《人本教育札記》170期
本文取自《人本教育札記》170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