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4日 星期一

看不見的力量:世界最大的運動正在發生,為什麼沒人看見?

第七章 我們就是地球的免疫系統正如免疫系統能辨認自己和非自己,運動也能辨認什麼是人道,什麼不是。正如免疫系統是內部防禦的防線,讓有機體在時間中存續下去,永續性也是人類持續生存的一種策略。

比爾蓋茲、巴菲特、柯林頓也是運動的一員
巴菲特在他的控股公司柏克夏海瑟威中累積了驚人的財富(一九六二年時,他付出八美元買下第一次的股份,如今值九萬美元,超過四十年,每年投資報酬率為百分之二十一),二○○六年六月他宣布歷史上最大筆的慈善捐獻,贈予蓋茲基金會三百一十六億美元,該基金會已有二百九十億美元的資產。巴菲特相信花錢遠比賺錢困難。蓋茲基金會主要專注於消滅發展中國家的疾病,目前每年預算是世界衛生組織的兩倍。二○○六年九月,在為期三天的會議中,柯林頓總統募得七十三億美元,來處理貧窮、愛滋病和氣候變遷,其中包括英國鉅富布蘭森爵士承諾再投資的三十億美元,那是他的維京航空和其他運輸公司未來十年的利潤,用來處理氣候變遷的計畫。二○○一年至二○○五年最慷慨的慈善行為,是英特爾共同創辦人高登.摩爾和他太太貝蒂捐給自家基金會的七十億美元,其中多數用在保育和環境。

最有創意的非營利組織
也許最具原創性的慈善想法該由伊伯拉新(Mohammed Ibrahim)獲得,他是賽爾通訊的創辦人,非洲最大的無線電話網絡,擁有七千八百萬用戶。伊伯拉新相信非洲最主要的問題之一是它的領導人,這項缺陷因為殖民地邊界模糊而加劇,造成薄弱的國家認同;非政府組織和援助機構長期以來同樣非難非洲貪腐與無能治理的議題。伊伯拉新創設了一個基金會,提供獎金給非洲民選的領導人,要他提供人民安全、衛生、教育和發展,以及在任期結束時,下台。伊伯拉新要給那些下台的人五百萬元美元,在十年內給付完畢,外加每年二十萬美元的生活費。這可是全世界最豐厚的獎金。

Google與《不願面對的真相》
eBay創辦人歐米迪亞(Pierre Omidyar),和他的第一位員工史寇(Jeff Skoll)設立了一個組織,積極提倡社會價值。就像Google基金會一樣,他們有特定的方式,同時籌募營利和非營利的社會事業,消除長期以來公民社會與商業之間的分別。歐米迪亞網絡將四億美元區分成營利與非營利兩筆資金,主要聚焦於微型融資、科技和社區發展的概念。史寇認為他的使命是社會變遷,而他試著以許多不同的方式來達成。他的電影公司「參與者製作公司」,專門製作與社會正義有關的影片,包括高爾的《不願面對的真相》。有人問史寇是否擔心在好萊塢虧錢,他說,他的電影公司是慈善事業。資金達十億美元的Google基金會處理貧窮、疾病和氣候變遷,卻放棄美國國稅局規定下的非營利稅務身分,好將錢投入任何它想要放的地方。

慢食:透過嘴巴與世界連結
慢食運動始於抗議麥當勞在羅馬的西班牙廣場開幕,目前已經蔚然成蔭,形成一個國際組織,以保護小農、地方市場、農業生物多樣性、工匠生產者、環境、人類尊嚴、中小企業和人類健康。

「慢食」是佩翠尼(Carlo Petrini)於一九八六年義大利歐維托市發起的運動,她質疑「快活」的每個面向,它是一個商業和全球化的產業體系,導致數不清的環境和社會損害。慢食運動正散布到全世界,在義大利、德國、瑞士、美國、法國、日本和英國擁有八萬三千名成員。有人質疑美食是有錢人的特權,不是合適的環境目標,佩翠尼說,愛好食物,卻非環境主義者,就太天真了,而生態學家若無法花時間品嘗他的食物和文化,將過著貧乏而悲哀的人生。

食物一直位於文化認同的核心。失去傳統食物,就像失去語言一樣,是文化上的荒蕪。我們可以投入iPod音樂和電視劇的虛擬世界,但味覺可沒有虛擬的世界。我們嘴裡的味蕾不容愚弄,它會演化,它是一位老師,一個好人,一名嚮導。他們帶領我們來到這裡,能夠治療我們,也能治療地球。
一名寡婦,發起抵制可口可樂的運動印度資源中心是非政府組織網絡對抗可口可樂公司的一小部分。反對可口可樂的運動是一個象徵,說明了最小的組織,如何反抗大型機構。由農夫、原住民、學生所組成的聯盟,創造出令人畏懼的國際草根性活動來反對可口可樂,而後者已經喪失全球聲譽,花了數千萬美金。

抗議最初始於克拉拉邦的帕拉其馬達市,由一名寡婦米拉馬發起,她終生耕作的農田鄰近蓋了一座新的可口可樂裝瓶廠。二○○三年,地方醫療官員宣布那水有害人體健康。米拉馬相信因為可口可樂抽取地下水,對水的狀況要負責,便帶領一系列的抗議活動,高潮則是地方村民會議取消該公司的營運執照。可口可樂提起訴訟,主張地方議會沒有審判權,但被高等法院駁回,並規定該公司必須以其他方式取得水源,而且不能從三十四畝的廠址中取水,那是農民的農業用水。

信念和愛深藏在我們的基因及淋巴球裡
免疫系統會失敗,這項運動當然也會失敗。能協助持續它的,便是自我察覺的能力,了解我們到底是誰的能力。我們要不就是團結起來,成為全球人,要不就是成為消失的文明。科學現在知道,即便包著尿布的孩子,仍能展現利他的行為。關心他人的福祉,是與生俱來的、在地化的,也可以透過網路來傳遞。我們藉由一同工作,幫助彼此,始成為人。根據免疫學家傑若德.卡拉漢的說法,信念和愛其實深藏在我們的基因及淋巴球裡。能阻止我們的血脈陷入混沌之中的,是一個又一個的人,記得我們是誰,記得自己身在何方。

 

看不見的力量:世界最大的運動正在發生,為什麼沒人看見?

作者/保羅.霍肯
  • 出版社/野人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