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 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 作者/ 陳之華 出版/ 木馬文化 |
我從來沒有想過,「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這千百年來對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教育基本理念,卻在北歐國家扎扎實實的付諸實現!芬蘭只有一句「不讓一人落後」,而真實去執行之後,卻總一直還覺得仍有許多不足之處的自我激勵。 它在芬蘭,真的不是一句口號。 對我們來說,過多的教育理想、名詞、標語,總是停留在口號與高調階段,更多時候像是歌頌似的填充詞。然而,芬蘭這個苦命的國家,從獨立到第二次大戰的磨難與生靈塗炭,已然讓不同世代的芬蘭人清楚明白,唯有扎實、平等的「教育」,才是使得社會和人民走向獨立自主的最大資產。二次大戰期間與戰後,芬蘭人共享了榮辱起伏,是「全體芬蘭人」一起保住了這個國家,不是位高權重者,更不是菁英份子才是得享權利榮譽之人。 芬蘭人一再告訴我,過去所走過的歷史,和世代累積的經驗訴說著,如果一個小國的社會裡,再分紅、白,再分階級上下,再分族群你我,那芬蘭是永遠不可能抵擋得住蘇聯的紅軍,並且擋住了兩回!今天的芬蘭,很可能是像剛解體不久的前蘇聯國家罷了!芬蘭從獨立之初的內戰,到二戰期間抵抗蘇聯的兩次戰役,讓芬蘭人相信了社會和族群不能自我區隔,只有充份落實教育與生活上的平等精神,小國才得以生存和長期發展。芬蘭就是這麼執著於這個道理,長期的在全國各地各校,對於需要特殊輔導教育的學習緩慢學生,投入不間斷的關心和教育資源。 芬蘭著重起跑點式的公平,以及對「後段」和「弱勢」學生投入更多的心力,這與我們一向只注重、看好「資優」孩子的心態,截然不同。但芬蘭實實在在的不放棄相對弱勢的孩子,卻成為芬蘭教育被全球評鑑為最平衡,以及通過受測學生比例最高國家的最關鍵因素。這種不斷強化教育、輔導學習能力比較低落孩子們的教學,是一項耗時費力,並且需要龐大教育資源的工作,芬蘭政府在各地學校中,從零年級到九年級,都是不斷的投入與深耕。 北國住了六年,我深刻瞭解了這樣思維的根本精神,也想起過去住在西非洲落後國家的歲月,那種大門、柵欄必須時時深鎖,以及廿四小時警衛,為自己和家人築起一道道的保護牆;因為,當地社會的貧富與社會階級的落差太大,更因為教育水平的差異懸殊,而造成一代接一代的惡性循環,富者愈來愈需要把自身和整個社會阻隔起來,而牆外的落後與混亂,也就一直不斷的成為發展和治安的致命傷。 那一道道的牆,所圖的不過是一份安心,冀求著最起碼的生存;這是一種對於大環境無可奈何的因應之道。但北歐國家的社會,所稟持著就是「唯有大家都好,社會才會好」。既然每個人都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就沒有人可以自我放棄,更沒有人有權利去決定哪一些人是可以被放棄的,尤其是還在成長中的脆弱孩子。國家與孩子的未來,唯有重視人本價值的「眾生平等」教育觀念,與長時間實實在在、點點滴滴的用心扎根,才會真的成長茁壯。如此而已。 零年級,不需要「贏在起跑點」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賽跑,還只是百米衝刺?要想「贏在起跑點」,那就跑不成馬拉松,因為需要調整步伐、調勻呼吸、自我激勵的長程賽跑,不能只看重起跑點。如果只想跑一段短程,贏了一次就差堪告慰了,那或許「贏在起跑點」,還有點意思。可是,人生漫漫長路,考試考得好、學校考得上,總是短程衝刺的意味濃厚。人生在進入與離開學校前前後後的漫長歲月裡,真的就只是小衝刺?還是可以學會終身學習呢? 在芬蘭,有的小學前兩年,會讓學生分成三年來讀,也就是所謂的「零年級」。或許有人會反問說:「小學一、二年級,有什麼好磨,甚至留級的呢?」七、八歲間的低年級,到底重不重要?或許,來自亞洲的我們,認為這是要去「贏」的起跑點,學習似乎被認定愈早愈好。但是,芬蘭人卻認為一切人生事物最重要的啟蒙,就在這個基礎階段;有好的基礎,房子才能蓋得牢靠與長久。所以,他們認為這個階段是人格養成的最重要階段,急不得。芬蘭孩子,滿七歲才入小學,比起大多數國家都來得晚。就讀小六的大女兒多數同學的年齡,在台灣已經是國一了。芬蘭的研究與教育單位認為,七歲的孩子,就心智與情緒各方面的發展相較成熟,所以比較適合開始進入小學。 但如果孩子尚未準備好的話,學校和相關的學前幼稚園所(Preschool)老師,會與社福人員一起鼓勵父母讓孩子多預備自己一年,就是以三年時間讀完低年級,不然就是向市府申請將孩子讀幼稚園提早一年,成為兩年的學前教育。 為什麼會有這種看似「延緩」、「推遲」或是「籌備」孩子學習光陰的教學觀念呢? 因為,芬蘭教育者認為,孩子在十歲前是一切學習態度養成,與閱讀習慣建立的基礎階段。如果,能即早在各方面多多察覺到需要特別協助的孩子們,並配合他們的特別情況設計出適合發展學習能力的課程,即使是多了一兩年時間,但日後整體教育所需要再為這些孩子付出的額外輔導與附加挹注的資源,就會相對降低。這些需要多一兩年學習的孩子,有的不外乎是過動兒,有的則是在語言發展、手腦肌肉協調運作、群體互動、情緒管理等學習能力上,需要多加關注與輔導。總合說來,就是這群小朋友在某些層面上尚未發展妥當,而不足以適應小一的所有課程。 芬蘭學校附設這樣的班級,通常會稱之為開啟班或預備班,這樣的方式在不同的郡市鎮裡,會以稍有不同的模式進行,但無非就是希望能讓基礎教育,在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群當中,打下大致上都算是良好的根基,以穩扎穩打、實實在在的去協助、輔導每一個需要特別照顧的孩子,將我們認為的不必要、不可能,努力去轉化為無限寬廣的學習能力發展,為每一位孩子搭起自己的人生橋梁。我在芬蘭西部土庫的一所中小學綜合學校裡,就看到了這樣的特別班級。全班不到十位小朋友,配有一位專業、耐心的年輕老師,還有另一位開朗活潑的實習老師在旁協助 芬蘭的教育,是當每個孩子都是心肝寶貝,就像是少子化後的每位父母一般,對於自己任何一位成長進度不同,甚至有些遲緩的孩子們,絕對會多一份關愛、照顧與鼓勵。這是在適時的當口上,拉拔他們一把,也在後面當成推手一樣的時時鼓舞他們。 天下父母心,為孩子牽起那雙學習的小手,給予愛、希望與耐心,不正是最合乎人性需求,也正是符合社會整體良性發展的理念嗎?人生其實最像一場馬拉松,一再強調孩子要贏在起跑點,卻沒有適當的去發掘每個孩子的差異、天份與資質,那就是鼓吹每個人用衝刺的方法去長跑!贏了起點,卻會在中途把氣力和耐力用盡。即使一開始跑在前面的孩子,他們的動力如果無法來自個人,而是來自社會與家庭的壓力和期望,那人生從小就少了自發性的熱情,最後還是無法將人生馬拉松跑得精彩、完整。 啟動每位孩子那顆學習的因子,讓學習能力不同者,都能獲得不同的關注,是芬蘭教育深信不疑的信念。 |
2011年2月5日 星期六
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