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在行動前,知其所以然

文/葉姿吟
對我而言,旅行中最迷人的發現之一是看到那種你不會在全世界各大都市裡都會撞見的品牌。這些在地的品牌滿足了我悍衛區域性發展不被全球化浪潮撲滅的心情。看到它們的存在,就像坐在一間有歷史的小咖啡店裡的快樂一樣。Cora Kemperman,正是我八年前在荷蘭發現的區域性服裝品牌。從此,每一次我到阿姆斯特丹,總會到她位在Leidsestraat街上的店裡逛逛。說真的,若有什麼是阿姆斯特丹的魅力,這就是其一了!我喜歡Cora的剪裁、色彩、線條跟材質,喜歡她店裡的店員跟客人互動的方式,喜歡她合理的定價。但是,幾年後促使我寫信給她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她設計的衣服,而是因為她為她遠在第三世界的女工們所做的事。

Cora 和她的工作伙伴在1998年品牌開始獲利後創立了「媽媽基金會」(Amma Foundation)為替她們製衣的女工們提供了教育子女跟醫療等服務。我問她為什麼成立這個基金會,她說,就在她發現她的品牌賺錢的同時,她想到了她年輕時的夢想!什麼夢想呢?- 幫助那些在人生中沒有太多轉機的人,尤其是女人。於是Cora 跟她的合作伙伴Gloria Kok與Marjolein van Rooij成立了以印度語的媽媽 "Amma" 為名的基金會。

從此,Cora除了忙她的設計之外,也在媽媽基金會的工作計劃上付出了很多心力。她的作法跟許多賺了錢之後想要回饋社會的基金會比起來,比較值得一提的是她在準備工作上的嚴謹。為了有效地把錢用在刀口上,Cora做了很多研究,比如他們怕自己對印度當地婦女真正的處境不夠瞭解而做出錯誤的計劃,於是決定先跟一個在荷蘭中部專門研究印度現況的的非政府組織(the India Committee of the Netherlands)連絡,以這個組織對印度的分析做為基金會計劃發展的基礎。

後來,藉由ICN的協助,Cora決定與印度當地一個叫做Save的組織合作,一起來為印度女工發展一連串的教育計劃。Save做什麼呢?它在印度評估女工們所有的需求,然後列出他們認為最迫切的計劃。這些計劃送到荷蘭後,由媽媽基金會從中挑出最能符合「改善工人生活」這個目標的方案,將其付諸實行。同時Save也幫Cora檢查為她從事製衣工作的女工是否有收到合理工資、合理的工作合約、有沒有在安全又衛生的環境下工作,以及這些女工是不是能自由加入工會,藉由工會與資方協商。簡言之,在地的非營利組織組織Save就像印度女工跟媽媽基金會之間的橋樑,隨時反映需求跟調整會務的方向。

幾年來,媽媽基金會教育印度的女工識字,這在女人識字率極低的印度,何其可貴。此外,所有想上英文課的女工也如願得到上課的機會。同時為了這些辛苦的印度媽媽,他們還創立了一個免息的小額貸款基金,借貸給想要購買土地或蓋房子而無力向銀行借款的女工。另外,為了女工的子女教育,他們也撥出一筆基金,每月支付給女工以取代她們的孩子出外做為童工所能賺到的錢,目的在讓更多的孩子回到學校去受教育。除了這些計劃之外,媽媽基金會也有一個流動診所,每天到不同的村子為窮人進行醫療服務。

那一年,我在Cora的店裡不只看到她設計的衣服,也在牆上看到她們貼著一張張媽媽基金會在印度工作的概況介紹。它召告著一個品牌的人文精神,同時也讓我看到慈善事業的運作正應如所有的營利事業一樣,不要在搞不清楚狀況時就猛灑錢。重點是 - 錢去那裡了?幫到誰了?在想要付出的善意之下,需要嚴謹的過程來避免捐助變得下落不明。

Cora很清楚她的錢到底用在那裡,這整個回饋的過程並不是一場無厘頭的捐款。因為她,讓我再一次確定我所相信的:「有效率的回饋是根基於你對服務對象或議題的充份了解。」如此,那良善的美意才得以正確地張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