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5日 星期六

水資源的困境是不容忽視的全球議題

你知道台灣是世界排名第十八位的缺水國家〈地區〉嗎?台灣平均每年雖有二千多公厘的雨量,照理不該是水資源匱乏的國家;但是因為台灣地狹人稠、雨勢集中、山坡陡峭,再加上河川短促,所以大部分的雨水都迅速地流入海洋。因此,台灣地區每人每年平均可以分配到的水量,只有全世界平均雨量的七分之一而已,換算成每人每年可用水量大約只有一千公噸,〈1,000立方公尺〉,以目前世界可用水量的標準來說,台灣地區是屬於缺水國家〈地區〉。

根據中央氣象局的雨量統計資料來看,台灣每年的總降雨量多少都有些變化,但是長期的平均變化並不大。不過可以用的水好像越來越少,這跟環境污染、都市化效應及濫墾濫伐跟降雨型態的改變有關。

台灣共有21條主要河川、29條次要河川和79條普通河川。2001年在2,934公里的河川總長度中,未受污染的河段有1808.88公里,佔河川總長度的61.65%;輕度污染河段為287.62公里,佔河川總長度的9.08%;中度污染的河段有451.30公里,佔河川總長度的15.38%;嚴重污染的河段有386.20公里,佔河川總長度的13.16%。未受污染的河段愈來愈少,也就是說河川污染的問題愈來愈嚴重,結果導致許多河川的水質無法利用,可用的水量愈來愈少。

至於都市化效應及濫墾濫伐的問題也很嚴重。在一個植物茂盛的自然地域所降下的雨水,經由植物的截流後,少部分以地表逕流的方式排出,而大部分被植物截流的雨水,則滲入地下成為地下水,在旱季時會再滲出維持河川的基本流量。但是都市面積隨著人口的增加而不斷地擴張,混凝土和柏油等不透水層的面積也不斷地增加;以及山坡地的濫墾、濫伐導致地表逕流增加,地下水補注減少,結果「遇雨便成澇,不雨則成旱」。都市化後的地區也阻斷了當地水循環的路徑,造成都市氣溫不斷上升的「熱島效應」。此外,台灣還有嚴重的超抽地下水問題,這造成我們的沿海地區地層嚴重下陷。根據統計我們的抽用的地下水有百分之八十五是違法的,而且我們違法抽取的量幾乎是台灣水庫總取水量的兩倍。

此外,因為全球變遷的影響,使得原有的降雨型態也產生變化。降雨型態的改變:一是時間上的改變,也就是說原來是分布在一整年的雨量,卻集中在很短的時間內下完,這樣的變化不但無法讓我們有效利用水資源,甚至會發生大洪水及乾旱;另一個是空間上的改變,也就是說原來應該下在水庫集水區的雨水,卻下在水庫下游或海上,使我我們無法有效的攔截利用。
自然界的氣候變遷,是全球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我們只能順應氣候的改變,不斷調整水資源的管理跟運用。千萬不要以為我們有用不完的水,忽略了我們竟是一個嚴重的缺水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