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 不生病的生活 作者/ 新谷弘實 |
| 流行健康法有許多騙局 你平常就非常注意維護與增進健康嗎?相信有不少人定期運動,或使用營養補充劑,而且非常注重飲食內容。我並不是否定這些努力,而是建議大家先檢視一下自己的健康狀態,並評估目前所實施的健康法是否真的有效。因為,一般宣稱有助健康的方法中,實際上卻有不少會危害健康。特別是與飲食有關的健康法,很多反而有危害健康之虞。 |
| 例如下面這些健康法,你是否深信而且正在實踐呢? ●為了胃腸健康,每天飲用優酪乳。 ●每天飲用牛奶,以防止鈣質不足。 ●水果容易發胖而少吃,藉營養補充劑來攝取維生素。 ●攝取高蛋白而低熱量的食物。 ●飲用富含兒茶素的綠茶作為主要水分來源。 ●為了除去自來水中殘留的氯,水要煮沸後再喝。 這些都是一般人認為對健康有益的作法。但是由擔任胃腸內視鏡醫師的我來看,這些卻都是會使胃相和腸相惡化的「錯誤健康法」。事實上,我從沒有見過一個每天都喝優酪乳,仍能擁有良好腸相的人。大半美國人每天都飲用大量牛奶,但是卻有非常多的人為骨質疏鬆症所苦。日本人每天喝富含兒茶素的綠茶,胃相也不佳。擔任茶道老師等工作,每天大量喝茶的人,有不少人出現胃癌前驅症狀的萎縮性胃炎。胃相、腸相不佳的人不能稱為健康的人。 那麼,為什麼會使胃相、腸相惡化的作法,卻被認為對健康有益而在坊間流行呢?我認為可能是大家只看到食物中某一種成分的效能吧! |
| 以綠茶為例 綠茶中的豐富兒茶素,確實有殺菌效果和抗氧化作用。因此而產生出多喝綠茶可以長壽,或能夠預防癌症的說法。其實我很久以前就對這種「兒茶素神話」抱持疑問。因為有臨床資料顯示,「有大量飲茶習慣的人多數胃相不佳」。 茶中的兒茶素,是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多酚的一種。但是數個兒茶素結合,就會變成名為「丹寧」的物質。 丹寧是植物中所含的「澀味」成分,柿子的澀味就是這種丹寧物質。丹寧非常容易氧化,與熱水或空氣接觸很容易變化成「丹寧酸」。丹寧酸會使蛋白質凝固,推測就是茶中的丹寧酸對胃黏膜產生不良影響,而使胃相惡化。 事實上,常喝富含丹寧酸的茶(綠茶、紅茶、咖啡、魚腥草茶、杜仲茶等)的人,用內視鏡來觀察他們的胃部,常可發現黏膜變薄的萎縮性變化。目前已知萎縮性變化或萎縮性胃炎很容易成為胃癌。二○○三年九月,三重大學的川西正和教授(衛生學)等人,在日本癌症學會中發表兒茶素會造成DNA損傷的報告,正可以證明這項理論。茶帶來的危險還不止如此。因為,現在市面上銷售的茶葉,栽培過程中大多使用了農藥。考慮殘留農藥、丹寧酸以及咖啡因等的影響,我並不建議用茶來取代水作為飲料。愛喝茶的人應使用無農藥栽培的茶葉,並避免在空腹時飲用,以減輕對胃黏膜的負擔,而且一天最好以二、三杯為限。很多人會誤信上述資訊,我想是因為現代醫學並沒有從整體來觀察人類身體之故。人體所有部位都密切關連。對某一個部位能發揮正面作用的成分,對整個身體未必有益。有一句成語「見樹不見林」,食物也是如此,僅看其中的某一種成分,並不能判斷它對身體好或不好。 |
| 吃肉並不能產生體力 一九七七年,美國有一項關於食物與健康的有趣報告。此報告為參議員喬治‧麥高文(George S. Mcgovern)等所發表,因此依據他的名字稱之為「麥高文報告」(Mcgovern Report)。製作這分報告的背景,是當時美國的醫療費用大幅膨脹,壓迫到國家財政。雖然醫學日新月異,但是罹患癌症、心臟病等重大疾病的人也連年增加,使美國政府所負擔的醫療經費持續擴大,終於威脅到國家財政。如果不瞭解美國國民的致病原因,並採取根本對策,美國政府可能因為疾病而破產。基於此危機感,美國參議院設立了「國民營養問題美國參院特別委員會」,由麥高文擔任主席。委員會成員從世界各地蒐集飲食與健康的相關資料,然後與當時最權威的醫學、營養學專家攜手研究調查疾病增加的原因。這項研究的結果,就是厚達五千頁的「麥高文報告」。 這分報告發表後,美國國民被迫作出重大選擇。因為,報告的結論指出,大部分疾病的原因來自於過去「錯誤的飲食生活」,並強調改變目前的飲食生活是使美國人健康的唯一方法。 當時的美國,餐桌上的主食是厚厚的牛排等高蛋白質、高脂肪類食物。蛋白質是構成身體的最基本物質,可說是身體相當重要的養分。因此一般認為攝取富含動物性蛋白質的食物,不但對運動員和發育中的年輕人非常重要,對體弱或高齡的人也有幫助。日本根深柢固的「肉類是活力來源」的觀念,就是受到過去美國營養學的影響。 「麥高文報告」完全巔覆了當時美國人對食物的常識,並將日本元祿時代以前的食材定義為最理想的食物。元祿時代以前的日本人以未經加工的糙米為主食,再配上季節蔬菜或海藻類,動物性蛋白質則從小型魚介類中攝取。近年來,日本食物被認為對健康有益而廣受世界注目,也是因為這分報告所致。確實,所謂不吃肉就無法使肌肉發達的說法,完全是謊言。這點由觀察自然界即可瞭解。肉食動物的代表獅子,身體非常強壯,看起來有著堅韌的肌肉,但實際上,馬、鹿等草食動物的肌肉遠比獅子發達。最好的證明,就是獅子、老虎不會長距離的追捕獵物。因為牠們擅長的是能發揮瞬間爆發力的速度,持久力則不如肌肉發達的草食動物。不吃肉身體很難健壯的說法,也是騙人的。不過,大量攝取動物性蛋白質能加速人體的成長卻是事實。近年來,青少年的成長速度較快,推測就是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量增加的緣故。但是要注意不要落入肉食的陷阱裡了。「成長」的現象在超過某個年齡之後,就會改稱作是「老化」。也就是說,能加速成長的肉食生活,換一種說法,就是加速老化的飲食生活。因此,喜歡吃肉的人要記得,這樣會破壞你的健康,加速你的老化。 |
| 胃相與腸相透露健康狀況 如同人類的面相有好有壞一般,胃腸的「胃相」「腸相」也有好壞之分。同樣的,面相能顯示一個人的性格,胃相和腸相也能顯示人的健康狀況。健康的人胃相和腸相非常美麗。以胃部為例,整個黏膜都是粉紅色,表面平滑,看不到黏膜下的血管。由於健康者的黏液是透明的,因此會反射內視鏡的光,看起來閃閃發亮。健康者的腸子與胃同樣,也呈現美麗的粉紅色,而且非常柔軟,可以看到大小一致的褶皺。每個人在幼年時都有美麗的胃相和腸相,之後會因為每天的飲食和生活習慣而逐漸改變。不健康的人,胃的黏膜顏色斑駁,局部變紅或腫脹。如果出現日本人常見的萎縮性胃炎,由於胃黏膜變薄,可以看見黏膜下的血管。若胃的黏膜萎縮,部分表面細胞會增殖以填補萎縮的部分,使得胃壁凹凸不平。嚴重到這種狀態時,距離癌症只差一步而已。不健康的腸子,腸壁的肌肉會變厚、變硬,並形成大小不等的褶皺,或是有如被橡皮圈紮住般的褶痕。對於身體尚未出現疼痛或不適的「未病」者,即使建議他們減少肉類的攝取,以避免腸相惡化,但順從接受與實踐的人並不多。有人是因為喜歡吃肉,最多的原因則是「眼不見為淨」。 人們對於身體表面的變化,反應較為敏感。例如掉髮或臉上出現皺紋時,常大驚小怪,花費不少時間、金錢來因應。但是對於眼睛看不見的胃腸內部的變化,卻認為「只要不痛就好」,很少人加以理會,直到出現疾病才後悔莫及。眼睛看不見,就更無法理解其中變化所代表的可怕。 我的病人所以會認真的實踐新谷飲食健康法,就是因為他們知道這攸關著自己的生死。對於面對癌症的人來說,「零癌症復發率」的健康法自然成為第一要務。我希望這種健康法成為「零發病率的健康法」而非「零癌症復發率的健康法」,讓尚未生病的人都來實踐。當然,要讓人們實踐這種健康法,必須先讓大家瞭解如果繼續攝取肉食,腸內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肉食破壞腸相最大的原因,是它缺乏食物纖維,同時含有大量脂肪和膽固醇。持續攝取肉食,腸壁會逐漸變硬、變厚,而且因為缺少食物纖維,糞便的量也較少。為了排出這樣少量的糞便,腸子必須過度的蠕動。也就是說,腸子因為過度的蠕動,構成腸壁大部分的肌肉會因為經常鍛鍊而增厚。結果,導致腸子變硬、變短。 腸壁變厚,內腔則變窄。變硬、變窄的腸子,內壓會增高,加上大量攝取動物性蛋白質和脂肪,使得腸子周邊的脂肪層變厚,對腸壁的壓力也加倍了。腸內的壓力提高,會將黏膜由內往外推,而出現所謂「憩室」(diverticulum)的現象,形成袋狀的突出物。這時,連非常少量的糞便也很難在腸內前進。結果,在腸子裡累積成為宿便。糞便常附著在腸壁上,但如果腸壁上有憩室的話,宿便會進入袋狀的凹陷處,更難排出。累積在憩室內或褶皺之間的糞便會產生毒素,使附近細胞的基因發生變化,形成息肉。息肉繼續成長,就可能成為癌症。腸相的惡化不僅會引起大腸癌、大腸息肉、憩室炎等各種大腸疾病,不少人還會出現子宮肌瘤、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臟病、肥胖、乳癌、攝護腺癌、糖尿病等所謂的「生活習慣病」。胃相、腸相不佳,不僅是形狀問題,更代表疾病正由身體內部向外侵蝕。 |
| 健康關鍵在「酵素」的量 調查的結果加上蒐集的各種臨床資料,我發現其中隱藏了一個關鍵,那就是「酵素」(enzyme)。所謂酵素,以科學的說法,即「生物細胞內製造出來的蛋白質觸媒的總稱」。簡單的說,就是能使生物進行生存所需之所有行為的物質。不論動物或植物,凡是有生命的地方就有酵素。例如植物的種子發芽,也是酵素的作用。芽發育成葉子,再長成大樹幹的過程,酵素都不斷發揮作用。人類的生命活動也是靠無數酵素才得以進行。當然,消化吸收、細胞的新陳代謝、將侵入體內的毒素分解等,也都是酵素的工作。因此,酵素的量與活性度,對健康狀態有極大的影響。在人體內活動的酵素超過五千種以上,但並非全部都在體內製造所得,其中有一部分是隨著食物由外部進入體內。在體內製造的酵素當中,由腸內細菌製造的就高達大約三千種。 胃相、腸相佳的人,共通點是大量攝取富含酵素的新鮮食物。這類食物不僅能從外部將酵素帶入體內,還有助於建立較佳的腸內環境,使製造酵素的腸內細菌能發揮更大的功能。相對的,胃相、腸相不佳的人,共通點是生活習慣都會大量消耗酵素。經常吸菸喝酒、暴飲暴食、飲食中含有食品添加物、處在壓力大的生活環境、使用藥物等,都是會大量消耗酵素的行為。另外,不良的飲食內容會在腸內製造出毒素,或是曝露在紫外線、放射線、電磁波之下,在在都會製造出大量的自由基(活性氧就是一種自由基,會破壞體內的正常細胞,導致疾病和老化),為了消除體內的自由基就必須大量消耗酵素。 由此可以瞭解,為了維護健康,除了採取可增加體內酵素的飲食生活外,還得改變容易消耗體內酵素的生活習慣。這也正是我所提倡的「新谷飲食健康法」的骨幹。 現在,酵素已成為影響健康的關鍵要素,備受世界矚目,相關研究也在積極進行中,但是仍有許多有待解開疑惑的地方。美國最權威的酵素研究專家豪爾博士認為,生物一生當中能夠製造的酵素總量有一定的數值,他稱這種一定數量的酵素為「潛在酵素」。當潛在酵素使用殆盡時,生命體的壽命也到達盡頭。這項理論是否正確,仍有待未來的研究證實,但是體內酵素的量掌握著生命體的命運卻是肯定的。如果體內的酵素豐富,生命的能量和免疫力都相對提高。換言之,能不能抑制體內酵素的消耗,保持在充足的狀態,可以決定健康與否。目前,只有生命體能夠製造酵素。雖然現在已能製作發酵食物之類含有大量酵素的食物,但是真正製造出酵素的是細菌等微生物。也就是說,即使在適當的環境下,也無法以人工合成的方式製造酵素。新谷飲食健康法重視「食」的原因就在於此。如前面所述,攝取富含酵素的食物,可改善腸內環境,幫助腸內細菌製造酵素。若真如豪爾博士所說,生物一生能製造的酵素量是一定的,那麼對於生活在充滿壓力和環境污染,容易大量消耗酵素的現代人而言,能有效率的攝取與活用自體之外的生命體所製造的酵素,將成為延續生命的重要關鍵。 |
| 「奇妙酵素」=自癒力 人類生命活動中所必需的酵素合計超過五千種。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種類呢?原因是每一種酵素只有一種功能而已。 例如,雖然同為消化酵素,唾液中所含的澱粉酉每(amyrase)只對澱粉反應,胃液中所含的胃蛋白酉每(pepsin)則僅對蛋白質反應。由此來思考,會產生一個問題,就是盡可能利用食物和腸內細菌來補充酵素,是否就能夠確實獲得必要的酵素?事實上,即使攝取富含酵素的食物,身體也未必能直接吸收酵素,並在人體內發揮作用。例如蘿蔔、山芋中含有的酵素,能在口或胃等消化器官中作用,但也僅限於少部分食物而已。大部分食物的酵素都會在消化過程中被分解成胜太(peptide)或胺基酸(aminoacid),然後被腸子吸收。或許有人會認為,不能直接以酵素的形態吸收,不就沒有意義了嗎?其實不然。我所蒐集的臨床資料顯示,飲食中含有豐富酵素的人,明顯地擁有較為充足的體內酵素。 那麼,這些人的體內會產生什麼樣的現象呢?下面是我的推論。我根據臨床資料,推測飲食中若含有豐富的酵素,體內將會產生「原型酵素」。在本書中,我稱它為「奇妙酵素」。我認為體內可能存在著各種酵素的「原型」,主要的根據是我發現一個事實,就是當某個特定部位消耗了大量特定酵素後,身體其他部位就會缺乏必要的酵素。舉個容易瞭解的例子,在大量飲酒後,肝臟會大量消耗分解酒精的酵素,胃腸用來消化和吸收的酵素就會不足。 根據這一點,我推測酵素雖然有數千種,但每一種酵素的數量並不一定,而是在體內先製造出酵素的原型,再依需要轉變成酵素,使用在必要的部位。生命體的所有活動都與酵素有關。使用頭腦來思考、活動手指、呼吸與心跳等,都要靠酵素發揮作用。若各式各樣的酵素都要製造成完成品,這樣效率就太差了。相信人類身體的結構應該是非常合理,不會有無謂的浪費。這種想法如果正確,那麼當某個部位消耗大量酵素時,另一方面,維持身體恆常性、負責細胞的修復,以及維持神經系統、荷爾蒙系統、免疫系統運作的酵素就會不足。我相信有奇妙酵素存在的另一個原因是,經常飲酒、吸菸、使用藥物的話,就會對菸酒、藥物產生抵抗力。 以喝酒為例,胃腸吸收的酒精集中至肝臟,由分解酒精的酵素來分解。此時,肝臟就會使用多種酵素來解毒。酒精的分解速度因人而異,分解速度較快的人,是因為肝臟有較多分解酒精的酵素的緣故。這種人常被稱為「酒量好」。相對的,「酒量差」的人則是酒精分解酵素較少的人。不過,原本酒量不好的人,持續訓練可以提升酒量。這是因為肝臟頻繁消耗分解酒精的酵素,身體產生變化,使肝臟能夠使用更多的酒精分解酵素。由此可知,酵素的量會依需求而改變。能夠如此,推測就是因為體內具備了「奇妙酵素」,能夠變成任何酵素的緣故。果真如此的話,攝取富含酵素的食物,就可在體內儲存「奇妙酵素」,然後依人體各個部位的需要來使用。所謂「奇妙酵素」,目前仍只是一種推論,但是根據我曾經觀察和治療大約三十萬人的胃腸,加上所蒐集的臨床資料,都足以證明此項推論。 |
| 相信飲食常識可能危害性命 由「酵素」的觀點來檢討過去的常識,可以發現以前「為了身體、為了健康」而採取的作法,很多違反了身體的結構。例如醫院為住院病人準備的伙食就是其中之一。有住院經驗的人大概都知道,醫院常讓住院病人吃稀飯。特別是剛接受完內臟手術的病人,「為了減輕胃腸的負擔」,伙食通常先供應稀飯。看起來似乎是為身體著想,其實是很大的錯誤。我對剛接受完胃部手術的病人,一開始就供應普通伙食。為什麼普通伙食比稀飯好?只要瞭解酵素的作用即可明白。普通伙食的好處,是需要充分「咀嚼」。咀嚼可以促進唾液的分泌。唾液中含有消化酵素,藉著咀嚼,酵素與食物混合,可順利分解食物,幫助消化與吸收。 稀飯呈糊狀,無需費力咀嚼即可吞嚥,由於未混合充分酵素,因此不易消化,反而是需要咀嚼的普通伙食消化良好,形成了十分諷刺的結果。 我有時在胃部手術的三天之後,就提供病人一般的壽司,但會叮嚀病人:「每一口要咀嚼七十次。」不僅限於病人,對一般人而言,充分咀嚼也可幫助消化吸收,特別是沒有胃腸毛病的人,最好平常就養成咀嚼三十至五十次的習慣。 醫院伙食經常可見的另一個錯誤是「牛奶」。事實上,說牛奶是最不易消化的食物絕不為過。牛奶呈液體狀,不少人在口渴時用它取代飲用水來喝,這是很大的錯誤。牛奶所含的蛋白質,其中八成為酪蛋白(casein),進入胃中後立即凝固,非常不易消化。而且,市售的牛奶成分都經過均質(homogenize)。所謂均質化,是指為了使剛擠出的牛奶的脂肪成分均等化而進行攪拌。在攪拌時,空氣會混入牛奶,使脂肪成分變成過氧化類脂物。 所謂過氧化類脂物,顧名思義,就是「氧化過度的脂肪」。更簡單明白地說,即「生鏽的脂肪」。這與活性氧同樣,對身體有非常不利的影響。這種生鏽的牛奶,會再以一○○℃以上的高溫來殺菌。酵素不耐熱,在四八~一一五℃之間就會死亡。也就是說,市售的牛奶不但未含有重要的酵素,而且脂肪氧化成為過氧化物,蛋白質也因高溫而變質,在某種意義上,變成是非常不好的食物。若用市售的牛奶取代母牛的牛乳來餵小牛,據說小牛四、五天就會死亡。所以,未含酵素的食物是無法維持生命的。 |
| 飲用過多牛奶反而容易骨質疏鬆 最初讓我明白市售的牛奶對身體不好的,是三十五年前一位親戚的兩名小孩。這兩個小孩都是在美國出生、成長,出生後六、七個月就罹患過敏性皮膚炎。小孩的母親向家庭醫師求診,但不論如何治療,病情都不見明顯改善。到了三、四歲時,開始出現嚴重腹瀉,並帶有血便。驚慌失措的母親來找我診治,我立即使用內視鏡來檢查,診斷出小孩為初期潰瘍性大腸炎。潰瘍性大腸炎多半與飲食內容有關,因此我先調查兩名小孩平時經常攝取的食物,發現他們的發病時期正好都是接受醫師指導停授母奶,改用牛奶餵食的時期。於是我立即指示停止牛奶及乳製品的攝取。結果如預期的,血便、腹瀉甚至過敏都很快痊癒了。之後我在調查病患的飲食過程時,增加了牛奶和乳製品的攝取量,就是因為這次的經驗。這些臨床資料顯示,牛奶和乳製品造成過敏體質的可能性非常高。這與最近過敏性研究發現妊娠中的母親飲用牛奶,小孩容易出現過敏的研究結果相當一致。 日本近三十年來,過敏和花粉症的患者數快速增加,估計每五人中就有一人受此症所苦。過敏症患者人數遽增的原因有各種說法,但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自一九六○年初起學校營養午餐中增加供應牛奶所致。 含有豐富過氧化類脂物的牛奶,會增加壞菌,造成腸內環境惡化,破壞腸內細菌的平衡。結果使腸內產生活性氧、硫化氫、阿摩尼亞等毒素。這些毒素經過什麼樣的過程,會引發什麼樣的疾病,目前仍在研究當中,但已有不少研究論文指出,牛奶不但會導致各種過敏,也是使小孩發生白血病、糖尿病等嚴重疾病的原因。這些論文在網路上都可看到,讀者不妨親自上網確認。如上述般,牛奶對健康可能造成種種傷害,但人們對它最大的誤解,莫過於認為牛奶有助於預防骨質疏鬆症。 體內鈣質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因此經常有人建議多喝牛奶,以補充鈣質,預防骨質疏鬆症。這是很大的錯誤。因為,飲用過多牛奶反而會導致骨質疏鬆症。有人說牛奶的鈣質比小魚等其他食物含有的鈣質容易吸收,這也有些錯誤。人類血液中的鈣濃度,經常保持在九至十毫克(每一○○cc)。但喝了牛奶之後,血液中的鈣濃度會快速上升。看起來似乎可以吸收到較多的鈣質,但是這種「血中鈣濃度的上升」卻可能帶來悲劇。當血液中的鈣濃度快速上升,身體為了保持恆常性,將血液中的鈣濃度恢復至通常值,會將血液中的多餘鈣質經由腎臟排至尿中。也就是說,為了取得鈣質而喝牛奶,反而會減少體內的鈣質量,帶來諷刺性的結果。每天大量飲用牛奶的世界四大酪農國:美國、瑞典、丹麥、芬蘭,罹患股關節骨折和骨質疏鬆症比率較高或許就是這個緣故。 相對的,日本自古以來就以小魚、海藻等作為鈣質來源,才不致於因快速吸收造成血中鈣濃度上升。而且,日本在尚未養成飲用牛奶習慣的時代,骨質疏鬆症並不常見。現今也未曾聽說過,沒有喝牛奶習慣或不喜歡牛奶的人較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的說法。小蝦、小魚、海藻類都是在腸內被消化後,身體再吸收所需鈣質和礦物質,可說是比較適合身體結構的食物。 |
| 「優酪乳神話」有待商榷 最近,「裏海優酪乳」(Caspian Sea Yogurt)「蘆薈優酪乳」等各種優酪乳產品大肆宣傳健康效果,在日本掀起旋風。但我認為,「每天喝優酪乳對腸子有益」的說法是騙人的。 持續食用優酪乳的人常說:「胃腸變好」「便祕改善」「腰圍縮小」。而且,他們都相信這些效果是拜優酪乳所含的「乳酸菌」所賜。 「拜乳酸菌所賜」這種說法有一些奇怪。人類的腸子裡本來就存在著乳酸菌,這種原本就有的細菌稱為「常在菌」。人類的身體具備了對抗外來細菌或病毒的安全防禦系統,即使是對身體有益的乳酸菌,若非常在菌,也會被這種防禦系統殺死。 身體的防禦系統首先發揮作用的是「胃酸」。優酪乳的乳酸菌一進入胃裡,幾乎都會被胃酸殺死。因此最近市面上出現了特別經過改良,以「能夠到達腸中的乳酸菌」為賣點的優酪乳。但是,就算乳酸菌能夠到達腸子,真的能夠跟常在菌對抗嗎?或許在實驗過程中已確認乳酸菌可以活著到達腸子,但實際的胃腸畢竟與實驗室不同。我對這種「優酪乳」感到疑問,是因為在臨床現場,經常食用優酪乳的人腸相未必較佳。所以我認為,優酪乳所含的乳酸菌即使能活著到達腸子,也無法發揮改善腸內平衡的作用。 那麼,為什麼很多人覺得優酪乳有「效果」呢?推測原因之一是分解「乳糖」的酵素不足。乳糖是乳製品中含有的糖分,分解乳糖的酵素「乳酸酉每」(lactase)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在某種意義上,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所謂「乳」是嬰兒喝的,而非成人的食物。換言之,乳酸酉每原本就不是成人需要的酵素。 優酪乳中含有大量乳糖。因此,食用優酪乳後,乳糖因為乳酸不足,無法完全消化,結果引起消化不良,不少人發生輕微腹瀉。這種輕微腹瀉使原來留在腸內的宿便排出,因而產生「乳酸菌治好便祕」的錯覺。經常食用優酪乳,會使腸相逐漸惡化。根據三十萬例的臨床結果,我很有自信的這樣說。如果你經常食用優酪乳,糞便和排氣應該都會有強烈的氣味。這就是腸內環境惡化的證據,因為,臭味表示腸內產生了毒素。用自己的身體來確認,是指確實選擇與實踐,並請可信賴的醫師定期診斷「腸相」和「胃相」,以瞭解客觀的結果。如果讀者實踐本書所介紹的新谷飲食健康法,亦可找其他醫師診察,務必在實踐前後接受內視鏡檢查。相信一定可以實際體會胃相與腸相的明顯變化。為了擁抱健康而長壽的人生,千萬不要受外界的傳聞所左右,傾聽來自自己身體內部的聲音,是非常重要的。 |
2011年2月17日 星期四
不生病的生活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